圖書

5 熱水泡泡腳 勝過吃補藥

時間:2012-08-29 10:37   來源:中國臺灣網

  有一句古諺語:“熱水泡泡腳,勝過吃補藥。”足部洗浴保健法,是我國傳統醫學寶庫中一種優秀的理療保健方法。中醫保健理論曾這樣說四季沐足:“春天洗腳,開陽固脫;夏天洗腳,暑理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濕灼。”說明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很重視對雙足的鍛煉和保養,並運用泡腳與足部按摩來防病和治病。

  養人應先養好腳

  中醫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因此,民間有“養樹需護根,養人需護腳”的諺語。因此,睡前用熱水泡腳,成了人們養生保健的一大療法。中醫認為,足部是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起止點,與全身所有臟腑經絡均有密切關係。用熱水泡腳,可以起到調整臟腑功能、增強體質的作用。如果能常用熱水泡腳,不但可以促進腳部血液循環,降低局部肌張力,而且對消除疲勞、改善睡眠等都有很大裨益。

  腳部又被現代醫學稱為人的“第二心臟”。科學研究表明,人的雙腳上存在著與各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穴位),刺激這些反射區,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調理內分泌係統,增強人體器官機能,取得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效果。如果每天能泡腳15分鐘左右,就能發揮很好的保健作用。

  足部熱水洗浴的理療應用范圍很廣,一些常見病症均可以緩解或解除,像風濕病、脾胃病、失眠、頭痛、感冒等全身性疾病;另外,像截癱、腦外傷、中風、腰椎間盤突出症、腎病、糖尿病等大病以及重病後的康復及治療都可以。

  經常堅持熱水泡腳足療,對于緩解現代城市人群易發的各種職業病,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精神不振、睡眠不好、頭痛頭暈、疲乏無力、飲食不佳等一係列不適症狀。

  把雙腳浸入到40℃左右的熱水中,約15分鐘之後,或直至發熱,會感到神清氣爽、全身輕松,一些頭痛等症狀便會明顯緩解。

  這是因為雙腳血管擴張,血液從頭部流向腳部,可相對減少腦充血,從而緩解頭痛。如果在泡腳同時,再不斷用手按摩涌泉穴及按壓大腳趾後方偏外側足背的太衝穴,還有助于降低血壓;如果是感冒發熱病引起的頭痛,用熱水泡腳還有助于退熱。

  泡腳方法要得當

  熱水泡腳就是足浴,屬于中醫足療法內容之一,也是一種常用的外治法。泡腳不同于一般的洗腳,必須將腳泡到一定的程度,達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發揮作用。因此,泡腳保健方法一定要得當。

  有些人習慣在泡腳時,往往把腳泡得通紅,還以為水溫越高,效果越好。殊不知,泡腳水不能太熱,太高往往會引起其他方面的不適。常見有以下四個原因:

  其一,水溫太高,容易破壞足部皮膚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質層幹燥甚至皸裂。

  其二,正在發育期的小孩,如果常用過熱的水泡腳,便會使足底韌帶因受熱而變形、松弛,不利于足弓發育,日久容易誘發扁平足。

  其三,水溫太高,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朋友來說更為不利。這是因為太熱的水會使雙腳的血管過度擴張,那麼,人體內的血液便會過多地流向下肢,從而極易引起心、腦、腎臟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

  其四,糖尿病患者,對水溫的高低也應特別留意。由于病症的原因很容易並發周圍神經病變,從而使末梢神經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溫度,即使水溫很高,也往往感知不到,那麼就很容易被燙傷。

  泡腳時,最適宜的水溫應為40℃左右。開始泡時,應先倒入少量熱水,讓水沒過足背,但水溫以能忍受為度。然後,隨著水溫降低,逐漸添加熱水,保持水溫,直至雙腳變紅,全身有熱感,有微汗出方可。

  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人應以15∼30分鐘為宜。泡腳時,由于更多的血液會涌向下肢,因此那些體質虛弱者便容易因腦部供血不足而感到頭暈;並且,在泡腳過程中,由于人體血液循環加快,心率也比平時快,如果時間太長的話,就容易增加心臟負擔。所以,泡腳時還要控制好時間。

  老人泡腳最好加點中藥

  由于我們的雙腳是人體中離心臟最遠的部位,因而每到冬天,在寒冷空氣的刺激下,腳部血管收縮,血液運行發生障礙,便易誘發多種疾病。而熱水泡腳,則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驅除寒冷,從而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所以,在寒冷的天氣里很多老人都喜歡用熱水泡泡腳,這樣既能解乏又利于睡眠。不過你知道嗎?如果泡腳前在水中加點中藥,便可以調整臟腑功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這是因為,我們的腳部是人體經脈會聚處之一。腳部的經絡穴位多達六十多個,人體12條正經中有足三陽經終止于足,足三陰經起始于足。通過中藥浸泡,刺激這些穴位,就可以調節經絡、疏通氣血。並且,皮膚本身也能夠吸收藥物,再借助熱水,則更利于藥效在人體內發揮作用。

  一般來說,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適合于採用中藥足浴。像更年期綜合徵、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腸炎、神經官能症、凍瘡以及高血壓的頭痛眩暈、慢性支氣管炎、中風後遺症等,多種疾病症狀都可以通過中藥泡腳浴的方式得到良好緩解。

  這里我們介紹幾種老年常見病症所採用的中藥足浴療法:

  一、高血壓老年患者常常會出現頭痛眩暈感的症狀,可採用熱水足浴療法,泡腳前可在熱水里加入適量的夏枯草、桑葉、菊花、鉤藤等。

  二、經常神疲乏力、沒精打採的老年人在足浴時,可加入適量的黨參、黃嗋、白術、甘草等。

  三、經常頭昏眼花、心悸失眠的老年,足浴時可加入適量的當歸、白芍、丹參、酸棗仁等。

  四、經常腰腿冷痛的老年人,可以加入適量的威靈仙、當歸、桂枝、川芎等。

  五、對于四肢不溫、畏寒怕冷,小便清長和腹瀉者,泡腳時可加適量的附子、桂枝、吳茱萸、五味子等。

  六、一些眼目幹澀、腰膝酸軟、大便秘結者的老人,泡腳時可加一些女貞子、墨旱蓮、枸杞子、火麻仁等。

  七、對于愛患凍瘡的人,可加一些當歸、桂枝、生姜、麻黃等;而皸裂者,則可加白芨、甘草、地骨皮、劉寄奴等。

  用中藥泡腳,藥物需在煎好後加入熱水中,為防燙傷皮膚,溫度應以40℃左右為宜,時間以半小時為宜。一些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和老年人應格外注意,如果有胸悶、頭暈的感覺,應暫時停止泡腳,並馬上躺在床上休息片刻。

  健康小貼士

  泡腳時,不要用銅盆等金屬盆,因為此類盆中的化學成分不穩定,容易與中藥中的鞣酸發生反應,生成鞣酸鐵等有害物質,從而使藥物的療效大大降低。因此,中藥泡腳最好用木盆或搪瓷盆。此外,飯後不宜馬上足浴,以免影響消化。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