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規律的生活方式與科學的膳食習慣,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工作精神狀態,能更好地抵禦疾病。按照營養配餐的科學理念與傳統的膳食習慣,人們通常將每日進餐分為三次,即早中晚一日三餐。
科學膳食,要把人體一日內需要的熱能和營養素合理地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去,這樣每餐所攝取的熱量約佔全天總熱量的1/3左右。但是,午餐既要補充上午的熱量消耗,又要為下午的工作、學習提供能量。因此,可以適當多吃一些。這樣,早餐一般佔全天熱能的30%,午餐佔全天熱能的40%,晚餐佔全天熱能的30%,以適應人體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
早餐養心:吃好早餐,心情舒暢一整天
有一句“金早餐,銀午餐,鐵晚餐”的說法,這句俗語充分說明了早餐的重要性。早飯吃得好的人,整個上午血糖水平均保持在正常水平,所以不論是腦力勞動者或體力勞動者都會感到精力充沛,工作效率很高。
經過一夜的睡眠,在前天晚上進食的營養已基本耗完,因此,早上只有及時地補充營養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和學習的需要。如果經常不吃早餐,危害性很大,最顯而易見的是體力不支、頭暈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而且患膽結石的幾率非常高。另外,長期不吃早餐或早餐不講究者,胃炎、胃潰瘍、胃癌的發病率也較高。因此,早餐是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好。
每天堅持吃營養早餐,是延年益壽的要素之一。因此,早餐一定要吃好。要選擇最合理的營養搭配,以供身體所需。起碼應包括谷物、動物性食品、奶類及蔬菜水果四大部分。一般可以根據以下原則,合理進食早餐。
一、營養搭配
蛋白質:早餐要有一定量的動物蛋白質,如雞蛋、肉松、豆制品等食物為佐餐。因為人體是否能維持充沛的精力,主要依早餐所食用的蛋白質而定。
碳水化合物:早餐時進食一些淀粉類食物,比如饅頭、面包,粥等,因為大腦及神經細胞的運動必須靠這些食物的糖分來產生能量。
維生素:早餐時最好能再吃些拌菜、泡菜、蔬菜沙拉、水果沙拉等,因為這些食物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的維生素。
二、早餐守則
水分補充:人體一天水分所需,最好有1/3量在上午補充完畢。水分補充在早晨也很重要,如果能在未進食前先來杯開水,活絡腸胃;或者喝一杯蜂蜜水,也可以清腸胃;餐後來杯助消化的乳制品,都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復合性糖類:復合性糖類的熱能,也是早餐時不可缺少的,攝取一些全麥面包等全谷類制品,可迅速提供你所需能量及多種營養成分。
清淡:一定要記住,早餐宜清淡。因為油脂含量過多的餐點,會使血液循環減緩,血液帶氧量減少。
三、就餐時間
一般來說,早晨7∼9點是吃早餐的最佳時間。
通常,起床後20∼30分鐘再吃早餐最合適,這時人的食欲最旺盛。
早餐不但要注意數量,還要講究質量。最好少吃稀飯、甜面包或炒面等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以免使腦中的血清素增加。因為血清素具有鎮靜作用,使大腦無法達到最佳狀態。
早餐也要注意變換,不可千篇一律,至少應該每周換一種主要食物。並且,早餐也不宜吃含有大量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如油條和熏肉等,這些食物不但不易消化,還會加速膽固醇的升高。
午餐養智:吃一頓營養俱全的午間大餐
午餐是補充營養能量最關鍵的一餐,除了要補充上午工作的消耗,還要滿足下午工作的需要。通常,早晨剛剛起床還不是很餓,也吃不了太多東西,晚餐又不好吃太多,所以中餐最重要。
午餐的食物要注意多樣性,注意葷素搭配,營養俱全。一定要有一些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如魚類、肉類、蛋類、豆制品等;並且要有米飯、饅頭、玉米面發糕、豆包等主食;還要搭配一些新鮮蔬菜,這樣才能保持體內血糖繼續持于高水平,以保證下午的工作和學習。
照理說,上班族的午餐結構應營養更高一些,最好以吃蛋白質和膽鹼含量高的肉類、魚類、禽蛋和大豆制品等食物為主。要知道,只有這類食物中的優質高蛋白才可以使人的血液中酪氨酸增加,進入人腦之後,可轉化為使人頭腦保持敏銳的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化學物質。膽鹼則是腦神經傳遞乙鶜膽鹼的化學介質,乙鶜膽鹼對腦的理解和記憶功能有重要作用。
特別注意的是,午餐尤其忌吃方便類食品,例如方便面、西式快餐等。這些食品營養含量很低,根本就不能供給身體的營養所需。此外,午餐也不能天天都吃一道菜,一定要經常更換。
下面介紹幾道營養豐富、美味可口的午間大餐:
海帶肉絲、素什錦:主菜是鮮肉、海帶、榨菜、青椒;副菜是西芹、西蘭花、油面筋、水發肉皮。
土豆肉排、香菇菜心:主菜是肉排、土豆、西芹;副菜是油菜、豆腐幹絲、香菇。
茭白肉絲、素什錦:主菜是鮮肉、茭白、菜椒;副菜是黃瓜、腐竹、胡蘿卜、黑木耳。
雞蛋肉塊、生菜:主菜是雞蛋、五花肉、青椒絲;副菜是生菜、蝦皮、枸杞子。
晚餐養顏:清淡少吃睡得香
按照科學的膳食方式,晚餐要以清淡、容易消化為原則,最好選擇:面條、米粥、鮮玉米、豆類、素餡兒包子、小菜、水果拼盤等食物。並且,應在就寢前兩個小時進餐,還要特別注意不要吃肉類食物,並且,最好吃八成飽。
如今,由于午餐作為正餐的習慣早已被打破,晚餐也成了現代家庭中最重要的一頓飯。華燈初上,忙碌了一天,和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豐盛的晚餐好像成了人們最快樂的享受。于是,不少家庭的晚餐菜肴都很豐盛,像雞、鴨、魚、肉、蛋擺滿餐桌。有一些家庭在晚上八九點鐘,甚至十點才吃晚餐;有的人下班後就開始忙“應酬”,吃喝幾個鐘頭,才腆著肚子回家;還有的人加班熬夜後把晚餐和夜宵放在一起,吃完後馬上睡覺……
殊不知,這些不好的晚餐習慣便是多種疾病的罪魁禍首。這種以晚餐補早餐和中餐的飲食習慣在運動量不足的情況下,會給身體健康埋下“定時炸彈”。像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肝膽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生,可以說與晚餐進食不當有著必然的聯係。
在夜間基本沒有活動,吃多了易營養過剩,導致肥胖,還可能使脂肪沉積到動脈血管壁上,導致心血管疾病。所以,晚飯最好只吃八成飽,這樣有利于消化和吸收。而且應多注意攝取膳食纖維,少吃脂類,這樣有助于消化,利于排便。
一般來說,晚餐在六點左右吃最好,盡量不要超過晚上八點。八點之後最好不要再吃任何東西,飲水除外。晚餐千萬不能吃飽,更不能過撐。要以吃得少睡得香為準,不過,具體吃多少應依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個人的需要而定,以自我感覺不餓為度。並且,晚餐後四個小時內不要就寢,這樣可使晚上吃的食物充分消化。
晚上盡量不要吃水果、甜點、油炸食物,而且最好不要喝酒,因為酒精的刺激使胃得不到休息,會導致睡眠不好。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最好能有兩種以上的蔬菜,如涼拌菠菜,既增加維生素又可以提供纖維。可適當吃些粗糧,也可以少量吃一些魚類。
一日三餐不可少
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心發慌。”是的,一日三餐是正常飲食,少吃一頓也不行。
從生理角度來看,人什麼時候吃飯是由生物鐘控制的。科學講,人的進食習慣分為一日三餐(早、中、晚)也是最合理的。因為在這三個時間段里,人體內各種消化繪的分泌特別活躍,消化吸收能力也較強,能充分地保證機體的營養需求。
近年來健康調查表明:胃腸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健康隱患堪憂。原因是生活節奏較快,生活沒有規律,很多人特別是一些上班族,忙起來往往有上頓沒下頓,時而半饑不飽時而暴飲暴食,殊不知,這樣的飲食方式對健康非常有害。因此,培養科學的“吃飯”習慣,對身體的健康至關重要。
健康小貼士
半饑不飽或暴飲暴食是身體健康的大忌。掌握一日三餐的進食量是保持健康的關鍵,吃得太多或太少都不好。據測算,成年人一天的進食量大致如下:糧食500克,雞蛋1個,瘦肉100克,魚150克,豆類200克,蔬菜500克,牛奶200克,植物油2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