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回顧1994年的歷史,當時春蘭是中國空調第一品牌,銷售額53億元,凈利潤6億元。而當時,格力的銷售額僅為6億元,排在行業前十名之外。
可到了2007年,春蘭連續三年虧損並退市,而格力的銷售額卻大幅攀升至380億元。今天,格力已佔國內空調34%的市場份額。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兩個公司的掌舵者制定的戰略有著根本性的不同。春蘭進行了跨行業擴張,介入摩托車、汽車、太陽能電池等業務;而格力公司卻一直專注于空調業務。
到了2011上半年,格力銷售額突破402億元,同比增長60%,利潤22億元。
而春蘭集團2007年退市,2009年重新上市,2010年又虧損3.2億元,2011年再次變成“ST春蘭”。所以,春蘭並不是被格力打敗的,而是春蘭自己打敗了自己。
沒有定位或者無休止地進行品牌延伸的品牌,在與某個專注于某一領域的品牌專家進行對決時,獲勝的一方往往是品牌專家。格力、戴爾、萬科、方太、施樂、吉列、A.O.史密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的成功,就是這些品牌的戰略決策者都遵循了這個定位的基本法則。海爾、春蘭、美的、長虹等企業實力就算再大,也沒打敗格力空調;IBM實力再大,同樣打不敗戴爾,原因就是它們都違背了這個定位的基本法則。
當然,理性地講,格力的成功並不是格力管理經驗的成功,也不是其自建渠道的成功,而是源于其戰略的成功,這個戰略就是聚焦,專注于空調業務。如果海爾、春蘭、美的也只專注于空調業務,格力還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嗎?顯然不太可能。相反,今天海爾空調、春蘭空調、長虹空調、小天鵝空調、科龍空調賣得不好,完全在于這些品牌進行無休止的延伸。
與春蘭一模一樣的案例,同樣發生在火腿腸行業。
河南洛陽肉聯廠于1987年推出中國第一根火腿腸,品牌為春都。當時,春都火腿腸一推向市場,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再加上一則“會跳舞的火腿腸”廣告獲得成功,訂單更是暴增。于是,春都決策層決定增加生產線來提升產能,在短短幾年內,春都火腿腸的產量猛增,但市場仍然供不應求。在鼎盛時期,春都火腿腸的市場佔有率達到70%以上,幾乎壟斷了中國整個火腿腸市場。
然而成功後,春都決策層盲目地進行多元化擴張,開始涉及房地產、酒店、制藥等行業,最終,在雙匯火腿腸等品牌的強烈進攻下,沒有專注的春都火腿腸節節敗退,而投資的多元化項目也是連年虧損,最終不得不宣布破產。今天,火腿腸市場是雙匯的天下。這個案例和春蘭的案例,簡直就是一個模版出來的,所以,學習、剖析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成功與失敗的企業案例,對其過程進行深度的剖析、總結與反思,對于企業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蒙牛創始人牛根生講過:“競爭對手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與學習對象。”同樣,馬雲也講過:“一個人的成功有五點:一是激情;二是專業;三是執行力;四是學習;五是反思與總結。”這兩位成功的企業家,講得多麼有遠見啊。所以,那些現在正急于介入跨行業、多元化擴張的企業家們,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摘自《基業如何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