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女人的故事。三個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女人,她們的生活、經歷、遭遇。文藝復興時期比利時的安娜,二十世紀初弗洛伊德時期奧地利的漢娜和本世紀初紅得發紫的好萊塢明星安妮,她們有過怎樣的經歷?留給我們怎樣的思索?她們所處的時空不同,她們的生活肯定有很大的差別;然而,作者顯然要把她們揉合到一起,即從她們的名字就反映出了她們倣佛就是一個人:安娜、漢娜、安妮,一字之差,在法語中只是一個字母之差。當然,單憑這一點怎麼可能把她們合在一起呢?
文藝復興時期可以說是歐洲懷疑和思考的時期,歐洲各國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當然,安娜只是個純潔無瑕的女孩,寄人籬下的孤兒,她的美麗善良為她贏得愛,也招致了妒恨。然而,她喜歡思索,她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不同在什麼地方?她不知道。第一次照鏡子使她微微感到震驚,陽光給了她啟迪,她趁鏡子摔破造成的混亂逃跑了,躲進了森林,過起了與草木為伴、與野獸為伍的生活。幸得勃蘭道爾修士的救助。她不知道,這正是她向獨立自由跨出的第一步,是她對男性社會給女人劃定的規矩進行的反抗。結果會是怎樣的呢?
修士從接觸中了解她,給予她幫助和引導,也為她的真誠善良所感動。他使她越來越清楚地感到自己心中的明鏡,她的真正的上帝。就是這個上帝,使安娜敢于去感化兇殘的狼,贏得狼的信任和友誼,使狼從此不再侵擾人類。
狼被感化了,人卻無法感化。伊達一次次傷害安娜,安娜卻救了伊達,盡心盡力地看護她。伊達還恩將仇報。怪不得雨果在《笑面人》里讓烏蘇斯對他的狼奧姆說:“你可千萬不能墮落成人啊。”
在勃蘭道爾和院長嬤嬤的幫助下,安娜進了修道院。這個修道院實際上是當時希望得到自由,獨立生活的婦女群體。安娜在那里感到心情舒暢。除了每天的工作,她喜歡一個人坐在椴樹下遐想,想她心中的明鏡,她的上帝,和她的上帝對話,接受上帝給予的啟迪。修士常常來和她交流。她的思想漸漸成形,滿心的喜悅流淌成詩句,在勃蘭道爾的鼓勵下,她把這些詩句寫下來。
院長嬤嬤也很讚賞安娜。她和修士把安娜推薦給主教代理,希望得到這位高級教士的肯定。他們只看到這位高級教士是個清廉的苦行僧,怎料到他卻是個宗教迫害狂。他不允許任何越出教會水準的思想冒頭,加上伊達的誣陷,宗教裁判所認定安娜是女巫,判處安娜火刑。在蕓蕓眾生的愚昧中,殘暴的教會把她送上了火刑臺。然而,是誰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
五百多年後,一次偶然的機遇,奧地利的漢娜旅遊途中來到安娜生活過的修道院,聽說了安娜的故事,得到了安娜的資料,坐在安娜常坐的椴樹下,受到安娜的遭遇的啟發,浮想聯翩。她決心寫一部安娜的傳記。因為她在安娜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姐妹,安娜就是她。
漢娜有令人羨慕的一切,尊榮的貴族地位,財富和美貌,非常愛她的丈夫,可是,她並不感到幸福。她和安娜一樣,並不討厭自己的丈夫或未婚夫,只是覺得自己僅僅是在盡職,自己只是個陪襯,是傳宗接代的工具。她需要什麼?她需要獨立、自由、尊嚴,需要她的真愛。
奧地利是弗洛伊德的故鄉,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發軔地。有人認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標志著人類從蒙昧的兒童時代步入青年時代。至少也是人類思想意識的一大解放,而婦女得不到解放,任何解放都是奢談。
漢娜的假孕在她心中留下沉重的陰影,導致她去找心理分析師。心理分析師的諄諄善誘使漢娜從不理解到接受這種學說。她在這面鏡子前看清楚了自己需要什麼。她毅然拋下眾星捧月的地位和富裕的生活,踏上了尋求真正的幸福的道路。
又過了一百年,好萊塢紅極一時的大明星安妮在挑選劇本時被漢娜的後人根據漢娜的遺作撰寫的安娜的故事所感動,決定出演安娜,因為她覺得安娜就是她。
安妮是個有才華的演員,她一上攝影臺拍戲便令人感到她渾身上下都是戲,表演才是她真正的生活。一旦離開攝影臺,她就感到無限的空虛。于是,她便瘋狂地酗酒、鴟車、吸毒、濫交,以此來填補空白。她總覺得自己缺少什麼,而這個什麼絕不是韋東包畢生的追求:在名人擠擠的公墓里爭取一席之地。
安娜的故事像一面鏡子,使她看清楚了自己之所欲,她毅然擺脫了名譽地位和財富,這個成天和化妝臺前的鏡子打交道的女人終于在一面無形的明鏡前看清了真正的自我。
在表演安娜上火刑臺的那場戲里,她提出了修改意見,使安娜在烈火中涅槃,使安娜的形象升華,使安娜永生了。這是導演和編劇都想不到的,因為安妮表演的是她自己。
三個不同時空、不同生活經歷的女人就這樣被作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了。
從安娜的遭遇到漢娜寫下傳記,然後漢娜的後人根據這個傳記編寫劇本,到安妮出演安娜,這只是她們外部的聯係。而更豐滿、更充實、更血肉相連的是她們的精神內蘊。那就是婦女的解放。
婦女解放始終是人類進步的重大問題。筆者認為甚至是最重大的問題,比戰爭、經濟更根本。試試讓世界各國的總理都由女性擔任,戰爭就會少多了,而目前由女性擔任總理的國家多是福利國家。
所以,婦女解放首先是婦女自身的解放,女性首先要認識自我,要自尊、自強、自立。這部小說里的三個女人就是從自尊、自強、自立做起的。她們擺脫了社會的、歷史的、世俗的羈絆,精彩的外面世界使她們更精彩了,她們也使精彩的外面世界更精彩了。
不要以為安妮的生活就是解放,這是個誤區。安妮的解放是在她出演安娜的時候。那時她才勇敢地擺脫了身上的桎梏。
這里,我要為我們的東方女性唱一首讚歌:從我所接觸的東方女性說起。我的母親,她們姐妹四人,她們四十歲前都喪失了丈夫,她們一生的好時光都在為撫養我們默默地奉獻,貧困使她們在衣食住行上一直都十分節儉,她們沒念過多少書,可有一條最基本的信念,也是我們從小就接受的教育,那就是精忠報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她們不要我們回報,只要我們對國家、民族有所貢獻。現在她們都走了,在我們好起來的時候她們走了,也沒有享受到我們的回報。然而,我常常想起她們的教誨,不是言教,是身教。她們同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我們民族的魂。每每想起她們,我就有愧疚,而這種愧疚只會激起我更加努力,為我們的中華民族奮鬥。
願全世界的母親幸福,願我們的姐妹幸福。
回到我們的這部小說上來吧。
作者埃里克-艾瑪紐埃爾·施密特1960年出生于法國里昂,作品頗豐,獲獎甚多。他出版過小說、劇本,當過電影導演。他的音樂戲劇學院和高等師范學院博士的學歷為他的作品著上了基本色調:既有跌宕起伏的戲劇性情節,又有豐富深刻的哲學內涵。他的每一部小說都有一個主題:這部《鏡子中的女人》提出的是婦女問題,《來自巴格達的尤利西斯》講的是移民問題,《諾亞的孩子》則抨擊了納粹的民族滅絕政策。所有這些作品的核心是人道和人性。所以他有如此廣泛的讀者群,這便是原由之一。
原由之二是他特到的藝術手法。全書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卻又不失清晰的條理。三個女人來自三個不同的方位,最後殊途歸一。她們的故事互相穿插,卻又默默地交相輝映,讓人不忍釋卷。整部小說結構嚴謹,語言通俗而不俗。作者不愧是語言藝術的高手。
漢娜的故事部分全部用的信函表述,利于刻畫人物心理,使人物的內心世界躍然紙上。因為在她的經歷中,內心世界太重要了。
施密特先生的作品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神秘感。在這部《鏡子中的女人》中,安娜和狼的交流;在《來自巴格達的尤利西斯》中,父親被膽怯的美國兵誤傷後出現的幽靈,這個幽靈一直陪伴著主人公,表現出兩代人不同的意識形態。朦朧的美和神秘感相得益彰,形成了一股不可忽略的吸引力。
小說2011年6月在法國出版,至今已不僅在法國十分暢銷,而且,已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世界暢銷書。這里,要感謝出版社慧眼識好書,迅速引進,使我們得以飽餐精神的佳肴。
周國強
2013-1-30 于武昌東湖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