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賣掉一切的寫作和出版

時間:2013-04-16 15:5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在一種沙化時期,寫作和出版可想而知是一種什麼狀態。這個時期只能是賣,是大肆叫賣,直到“賣掉一切”。我們不可能有第二種結局。有什麼樣的寫作就有什麼樣的出版,反過來也是一樣。出版和寫作都是被消費所決定的,被環境所決定的。整個世界的商品化、物質主義,只會導致精神和倫理上的無底線。這不光是中國,而是整個世界的趨向。美國走在前邊,然後大家跟上。

  所以一個真正的思想者或藝術家會驚訝地發現:他如此生存,簡直是在與整個世界對立。這種感受很正常。問題是這個發現之後是否恐慌。人處于第三世界就會有格外的恐慌。他突然發現了這麼冷酷的一個事實:真正的作家、藝術家和思想家,都有一點和整個世界發生對立的那種感覺。這僅僅是一種感覺,但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越來越普遍,終于引起了他的警惕和驚怵。

  如果簡單地從商品流通的意義來講,剛剛轉型的第三世界如中國,商品化程度不是過分了,可能還遠遠不夠,即遵循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那種商品遊戲規則還遠遠不夠,或許還沒有進入它的內部,沒有踏入堂奧呢。但是從精神和商品屬性的混淆程度上看,從這種糾纏撕扯的混亂狀態看,我們又實在是走得最遠,幾乎比任何一個所能了解的國家都走在前頭:最混亂,最讓人擔憂。

  現在的寫作已不再是一些專門家的事情,而是越來越社會化、生活化,這當然很好。“作家”如今更多地被賦予職業的意義,它標明的僅僅是一個職業而已。只要是寫了一點作品,或者有這個努力和愛好的,都被他視和自視為“作家”。與其他行當和職業不同,如從來沒有把股長或科長、廳長說成是政治家,也沒有把一個在部隊幹的人叫成軍事家。作家在職業的意義上被如此輕浮地界定,事出有因。所以現在,妓女、商人、政客、主持人、藝人、殺人犯、道德家,無論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因為自己的理由去寫作,並產生賣點,成為“名作家”。從商品社會里看,這很正常。美國一個殺人犯,出來後把殺人的過程寫出來,暢銷並已致富。原來此刻一切都是為了賣,能賣即是成功。

  所以,正因為如此,有一些人在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公然地宣稱自己是美和善的敵人。比如美國的一個歌手,一登臺就侮辱自己的母親,詛咒自己的親人,反而不可思議地博得了滿堂彩。中國也有類似者——可想而知,現在只要美國有的我們遲早也會有。一些日思夜想走紅的人,一上來就罵自己的母親,不惜使用最下流的語言。不僅罵自己的母親,還罵自己的兄妹、罵一切最美好的東西。而我們從生存倫理上本能地知道,人的最後底線就是——母親。

  詛咒愛情,詛咒道德,踐踏一切維持我們人類生存下去的那些東西,以求得自己不光彩的生存。前面講過的那個美國歌手,他到了哪里都博得滿堂彩,好多年輕人跟著起哄,後來終于惹起了眾怒,被一個強力人物制止了。可是在中國,竟然沒有任何一個人、沒有任何一個批評家公然站出或有力地指斥,沒有怒不可遏,甚至沒有了驚愕和憤怒。我們沒有青筋暴跳的批評家,至少是沒有一個這樣的批評家得到大面積的響應。好像那種暴怒和批評才是多余的、可笑的,好像重大問題更不必發言,因為越來越專業化了,每個人只需經營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只需要隨時準備出賣即可。

  但是有一個問題:一個人連這種最基本的第一反應都沒有,還會有真正的希望嗎?我們真的進入了末日的生存了嗎?

  的確,一部分時刻追趕時髦的所謂的先鋒,已經先自背叛了。連中國的道德家也轉向了。中國現在的文學界和知識界已經沒有了道德家,沒有了頑強的保守主義。然而作為一個道德的宣講者,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沒有了這樣的人,這個社會就將是一個不被信任的社會。沒有他們,一個時期的精神背景就有問題,這個滋生思想和藝術的文化土壤就會有問題。我們現在呢?先鋒們背叛了,道德家轉向了,大家不約而同地陷入一種精神上的渾然狀態。

  從此理想主義者開始了自嘲,因為他不可能、也無力進行長期的堅持。與這些相對應的是流氓文人的自得,是充斥一切角落的性和暴力。伴隨這些的,偶有故做斯文和矜持的叫好者,還有總不缺席的忘情吹捧者。流氓文人的自得,再加上吃精神垃圾長成的一撥輕浮浪子,他們紐合一起,竟使一些不道德的出版者大喜過望。他們從來沒有禁忌,抓到籃子里就是菜。他們絕不怕下流,不怕驚愕,能賣就是一切。

  所以,當精神和思想被出賣的時候,當它們在極力使自己成為賣方市場的時候,也就不能奢談精神了。當中國作家像今天這樣直言不諱地嘲笑理想和意義的時候,當那些不久前還在極力追求體面的所謂知識分子、藝術家,躲在“大眾”這塊幕布後面幹盡了無恥下流之事的時候,真正的知識分子和寫作者只好背離他們,遠離再遠離,以至于成為踽踽獨行者。

  不僅是出版,打開電視,看看所謂的生活娛樂頻道,一些網站,所有最下流、最庸俗、最不堪入目的那些東西,收視率和點擊率都非常高。那些稍微想幹一點正事、想表達一點追求的,往往很快就被“末位淘汰”。人們一朝發現並大肆倡揚動物性,把商業運作和精神價值完全混淆。如今做得可真徹底,學術和藝術出版沒有財政補貼,連海外自由經濟地區都不如。追求名利者也只有下流一途。什麼無恥、無底線,只不過為了無限止地滿足商品流通的貪婪,暢銷等于一切。我們看不到嚴厲的權威、看不到所謂的知識分子在那兒青筋畢露地呼喊;相反,一部分批評家和作家、出版者,與這樣的時代合作良好,完成了一次卑鄙的合謀。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