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闡釋當前的中國文學,無論如何不能回避已經約定俗成的“新時期”這個概念。因為今天的文學是新時期文學的發展和繼續,二者難以分割。不從這個概念追溯,實難理解時下的文學狀況。
今天,中國內地最活躍的一批作家是否認同這個概念,那要看每個人自身的感受;但其中的大多數不會否認從那個時期起步。
“新時期”在作家心中可能已成回憶,但卻無法與其告別。
“新時期文學”這個概念約形成于80年代。它是指從70年代末開始,多少有些突兀地變得活躍的文學創作。這當然是因為中國的政治生活發生變動,人的思想創造力試圖擺脫束縛的緣故。更具體地從時間上界定,有人認為應從1976年算起,也有人認為實際上應該從1977年到1979年。
如果說70年代末的文學與以前要分開來論,要冠以“新時期”三個字,那是因為它在品質上的確發生了一些變化。至少在中國內地,從1949年到70年代末的文學創作,內容上從未呈現後來的普遍的批判力,也未有類似的衝擊感。即便就從事創作的人數、文學期刊的數量論,新時期也是空前的。
直到現在,任何一個經歷了那場文學興奮的作家,甚至是普通讀者,都對那個時期的文壇難以忘懷。
對于中國的許許多多作家來說,其文學生涯正源于那個時期。盡管它帶著最初的不可避免的稚氣,甚至是致命的虛幻性,但這場文學活動逐步展開的坎坷歷程,其間的個人勇敢與群體行動的悲壯的生氣,較之其他時期更能夠體現文學的本質。這也正是它後來能夠篳路藍縷,不斷走向深閎的原因。
文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也正是本次闡述試圖追尋的問題之一。且讓我們一起來接近它。
如果說我們至今還處于新時期的話,那麼從70年代初到現在,已經有二十多個年頭了。我個人越來越傾向于把這二十多年看做是“新時期文學”的發生發展過程,把它看做一個充滿危厄的、正在走向自己終點的、令人慨嘆的文學運動。
在我看來,這二十余年來,新時期文學起碼經歷了三個階段。這就是:最初的復興期(1976—1985年),接下去的高漲期(1985—1995年),以及現在的疲憊期(1995年—)。
精神的背景有趣的是,我們有無數創作實績可資證明和標志的這三個階段,前兩次的時間跨度差不多都是十年。如果遵循這個時間波動規律,那麼我們正在經歷的痛苦的疲憊期或許也需要漫長的十年。
時間真是個神秘的東西。“十年”由于是個很規整的數字,許多事物都非要湊足而不能停止,比如中國的“十年動亂”(即“文革”)等。如果中國當代文學真要走過十年疲憊之路,那麼迎接她的也可能是真正的成熟與繁榮。
在新時期二十余年的創作格局中,起支撐作用的主要是三個層面的作家。前兩個階段共二十年時間,作出最大實績的當是“復出作家”和“知青代作家”;爾後逐漸活躍于文壇的則是“新生代作家”。“復出作家”是指新時期以來恢復創作的中老年作家。這一部分作家在過去的政治運動中被粗暴地中止創作,直到70年代末才重新復出,並再次成為文壇上的重要作家。“知青代作家”幾乎是緊緊伴隨上一代作家的“復出”而走上文壇的年輕一代,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都經歷過“上山下鄉”運動。這批作家的創作貫穿整個新時期,今天風格日見成熟,年齡已屆中年。而“新生代作家”特指80年代末以來產生影響的更年輕一些的作家,他們當中有一小部分出生于50年代,大多出生在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