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三、在潮流中

時間:2013-04-16 15:48   來源:中國臺灣網

  東西方冷戰結束之後,一根遠遠比經濟這條線還要粗韌的意識形態的弦,至少在表面上看已經變得細弱。于是物質主義統領一切的思想水到渠成,其勢滔滔,既能衝蕩廟堂也能淹過民眾。無論是世界上最豐饒之地還是最貧瘠之地,一切阻止這股潮流的存在都將不成其為存在。一切都在潮流中。

  第三世界的作家有時會急于洗涮貧困的屈辱,並同時丟掉自己的最後一絲質詢。然後是對這股潮流的追逐。急于趕上或迎頭趕上潮流,倣佛面對著獲得某種資格和尊嚴的僅有一次的機會。

  他們用自己的作品唱和,開始放肆地嘲諷過去和現在的一切,一切有悖于時代潮流的因素。無論是昂揚的或是低調的,總體精神總是與世界潮流趨向一致。放縱,極度個人主義,現世主義,消費主義,自我滿足,蔑視倫理標準……正成為文學作品明明暗暗的主題。

  文學對完美的渴求,向善,批判與揭示,懷念和忠誠,這當然不僅僅是一種古典情懷。這是與人類歷史共生的主題,我們現在開始告別未免太早。這種告別無疑是災難的徵兆。

  我們也許可以發現,在這股席卷大地的潮流中至少有兩種不同的作家。其中的一大部分如前所述;而另一部分卻在竭盡全力,試圖超越時代的局限。他們根植于安身立命的土地,吸納土質中的營養並成長起來。這就不會輕易移動立場。世界對于他們是觀察的對象,而不是跟從的依據。不因為自己的渺小而失去獨立,始終將自己當做與周圍世界對應的一方。風吹不動他們。他們好比是山脈。而另一種作家卻極像流雲,被風扯動,極易消散,並且形不成雨。

  天空可能一時充滿流雲;去了,又有新的流雲出現。但山脈靜靜的,不動,長存。

  是的,亞洲的中國,正在匯于時代的潮流;而展放文學的圖表,從中可以發現“山脈”與“流雲”式的作家。

  “山脈”式的作家在與世界的對應中,在自己的立場上,發現了時代的危機。他們在獨守獨立的思索中向置身的這個世界發言,吐出了逆耳之音。環境問題,民主內容,人類技能的提高與精神萎縮的後果……他們正衝破倫理的困惑,努力提高歷史的理解力。

  需要指出的是,這期間他們與某一類知識分子的區別。

  另一類知識分子也有本能的危機感,也參與了內容廣泛的討論。他們試圖放寬視野,急于加入世界性的話題,卻因為僅僅糾纏于一些理念和最新詞匯,無形中染上了時髦的因子。他們缺乏在極為復雜的現實格局中更為深沉的把握能力,並且缺少一種實踐功夫,缺少一種他們從來忽視但卻是至為重要的知識背景。這導致了整個討論的中空和不著邊際。

  面對如此激烈復雜的世界性畸變,任何缺乏深重底層情感,淡漠苦難和真實的書齋式揣摸,都多多少少令人生疑。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