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四、未來的走向

時間:2013-04-16 15:46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不同民族和地區間的相互學習既非常必要也不可避免,但這個過程必須貫徹理性內容。簡單化的跟從和模倣,其所得往往不抵支出。文學的前途取決于對生活自然演進的警醒,取決于其揭示的力度和勇氣。

  金錢和性的魔力是恆久而強大的,因為它雖然不斷消散卻又不斷滋生。時下的世界與本世紀初的不同之處是,金錢始終是它的主題。文學與這個潮流理應有所分離,就是說文學應該葆有自身的獨立性。體現文學本質的也許始終有這樣幾個詞,這就是:“批判”,“底層”,還有“純粹”……是的,是這些品質決定了它的挑戰性,並因此而維持了自己強大的生命力。

  伴隨著聲像傳播技術迅速發展的嶄新形態的文化制品,由于其本身固有的一些弱點,不僅不足以承擔揭示和批判的重負,而且在總體上只會給時代潮流推波助瀾。未來的文化圖標是這樣的:文學,也包括整個思想界,不是扮演現代傳媒的配角和幕後的共謀,就是站在其對面,舍此將沒有第三條道路。

  讓我們來一個回顧。在現代傳播技術的初期,誰掌握了文字和思想,誰就掌握了制動的手柄。即便是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文字和思想也仍然是文化的主宰。而現在,文字和思想對于一個時期文化趣味的隱性決定力雖然存在,但已微乎其微、今非昔比了。它在更多的時候是技術的唱和者,是依附與幫襯。這就不但不足以校正,而且還會因其存在而使現代聲像轟炸變得更加有效。

  因此,對于未來,整個文學的責任將顯得愈加沉重。在奔涌而下的現代潮流中,文學可以也必須成為不絕的聲音,另一種聲音。它不容淹沒,也理應如此。

  如果它被淹沒,那麼人類失去的將不僅僅是文學,還有人類共同的理想和自尊,包括生命最有力度的一些追求和表達。

  作為亞洲乃至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寫作者和讀者在數量上都有可能遙遙領先。中國作家的去向和選擇當然非常重要。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將拒絕一切非創造性的重復,尤其會厭棄東施效顰。它將保持發現的濃烈興趣,從自己的土地上汲取不絕的力量。

  我們可以設問:“疲憊期”為什麼不能同時又是最好的時期?體制,自由經濟,龐雜與無序,這一切的綜合蘊藏與正在形成的張力;還有,作為一種土壤,它的全部腐殖是否恰好培育出一個未來?

  這不僅是假設。處于第三個十年後半期的今天,似乎可以有一個回答。

  展望下個世紀,這里仍然有幾種可能:文學與時代潮流共舞,使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精神變得平庸;堅守和抵禦,產生卓然不群的文學;更有可能的,是在思想和文學界呈現空前的蕪雜和多元,一片蜂鳴——其間有一些頑強者堅持下來,留下自己不滅的文字。當然,像過去一樣,他們成為一個歷史時期人類精神的代表。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