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想象的貧乏與個性的泯滅——對世紀末文學潮流的憂思

時間:2013-04-16 15:43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一、中國當代文學在脫離傳統

  我們很難在此簡單地概括出中國文學的傳統。但我們可以大致作個研究,以得出初步的結論。我們主要是尋找其精神的重心,雖然也必須涉及表達的形式。大約十年前作家提出的“尋根”,就包括了對傳統的考查。

  中國先秦文學的詩經,諸子散文,楚辭,至為絢麗,是後來難以超越的高峰。一般而言它們執拗地入世,追求理想,倔膲,具有低層性,對物質主義保持距離,並時常呈現出警覺和進攻姿態。

  至秦漢,司馬遷及王充等文學家基本承續了先秦之風。王充曾有過勸善懲惡、匡濟薄俗的倡議。其間雖有駁雜和分流,但自先秦以來,基本上有一條清晰的精神脈絡。

  今天,我們為之目眩的文學之珠倣佛仍然觸手可及:《詩經》,《楚辭》,《論語》,《莊子》,《史記》,唐詩宋詞;我們久久仰望的璀璨之星依舊排列如儀:屈原,孔子,莊周,李白,杜甫,司馬遷;可更為真實的情形是,這一切已顯得十分遙遠,正在無可挽回地淡去。文學的宇宙同樣在膨脹,其他星係正在脫離我們而去。對于過去,我們真的是既熟悉又陌生。

  如果有誰願意掀開帷幕一角,仍會驚訝這幾千年來的偉大瞬間,凝視渾身披挂鮮花香草的屈原,在秋風中站立的杜甫,言說北溟的莊周,以及辨理說難的稷下先生——其中有一個叫田巴的人竟能“辯于稷下,日服千人”。是這樣的一些人和情景。他們的全部行為只有一個主題,就是對應自己的時代和世界質疑駁難。這里是那種源于生命的悲憫和憂傷,是大歡欣和大熱情。比起孔子一生的木車顛簸,永恆的《論語》也不過是一冊微薄的紀念。

  回視中國當代文學,發現她正在背離這條道路。作家想象力萎縮,情感冷漠,卻又能習慣性地嘲諷自己民族的文學傳統,急于融進時下的世界潮流。好像一個第三世界國家的作家必然要做一個精神上的跟從者,好像也只有如此才好理解,才能夠被諒解。

  其實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作家大可不必在強勢面前表現出精神貧賤的媚順。

  冷靜下來可以看到,文學領域很少有哪個時期出現這樣的情形,即自覺地、不約而同地與一種潮流、一種時尚,比如商品和技術時代的同調相應。作家引用自己的藝術,並且消除了道德與倫理的禁忌,對物益時勢給予合作。他們開始覺得詩以言志為恥,認為嘲弄的時代來到了,徹底清算保守主義和道德家的時代來到了。可悲的是,其中的一部分還以為自己至少是在繼承“五四”之風。“破字當頭,立也就在其中了”,道理雖然依舊,但“破”的時代已經延續了太久。他們忘記了時代。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