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周恩來的承諾不到三個月就實現了。邱行湘在《文史資料選輯》上看到了分別不久的杜聿明
邱行湘完全走出陰影,從他被俘那天算起,整整走了十一個年頭。
被押解到解放區後,他走進位于河北省武安縣黃埔村的解放軍第二野戰俘訓練班。訓練班隨後遷至石家莊附近井陘河邊的一個村子里。新中國成立不久,他走進北京德勝門外一個叫作功德林的廟宇。清朝末年,這座廟宇被改建為一座監獄;民國四年,北京軍閥段祺瑞執政期間,司法總長羅文平最終完成了這座監獄的全部建造,這就是著名的第二模范監獄。新中國成立以後,功德林直屬國家公安部管轄,稱作北京戰犯管理所。1959年12月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執行的首批特赦蔣介石集團戰爭罪犯大會,就是在功德林大禮堂舉行的。法官宣讀完國家主席劉少奇為建國十周年而頒布的特赦令後,宣讀了獲赦人員名單:“杜聿明、王耀武、曾擴情、宋希濂、陳長捷、楊伯濤、鄭庭笈、邱行湘、周振強、盧濬泉。”法官最後說:“以上人員,改造十年期滿,確已改惡從善,現予釋放。從宣布之日起,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權。”
懷揣著特赦證,擁有了公民權,邱行湘就這樣走出了人生的陰影,看見了生活的陽光。七天後的那個下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中南海西花廳接見了十一名獲赦人員,除了來自撫順戰犯管理所的那位三十五年前的清末皇帝,便是來自北京戰犯管理所的這十位十年前的國民黨將軍了。周恩來慈眉善目地望著大家,語重心長地講完事後被獲赦人員稱為“四訓”的愛國主義觀點、階級觀點、群眾觀點以及勞動觀點後,便和顏悅色地逐一問起他們的志向來。
愛新覺羅?溥儀說,他想在植物園當園丁,因為他對果樹嫁接頗感興趣;杜聿明說,他想當木匠,功德林的好些桌椅都是他維修的;楊伯濤說,他想當農民,從小在農村長大,犁田插秧收谷割麥,樣樣在行;邱行湘說,他想當工人,最好是搬運工,肩寬體壯,有使不完的力氣……
周恩來笑了:“你們的志向都很好,從自身的情況出發,非常實際。不過,我還有一個更加實際的想法,那就是你們都是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你們有義務也有責任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要知道,歷史並不是勝利者寫的,更不是歌功頌德、樹碑立傳。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由正面和背面組成,沒有正面就沒有背面,反過來,沒有背面也就沒有正面。這,我想就是我剛才提到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是邱行湘在記錄這段講話時所作的眉批。共產黨人的胸襟,讓他心悅誠服,共產黨人的高遠,讓他感佩不已,然而,共產黨人的創意,倒是讓他始料未及的。那是在談及這批獲赦人員的工作安排時,周恩來說他有個想法:在全國政協和各省市政協所轄的各個專委會中,增設一個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下面,設立一個文史專員辦公室。“你們就在這個辦公室工作。”周恩來揮了揮手,“你們的身份是國家幹部,你們的職務是文史專員。”
周恩來的承諾不到三個月就兌現了。1960年春天,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所轄的《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編輯出版的《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問世。刊登在首頁的發刊詞這樣寫道:
根據周恩來同志的指示,全國政協設立了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來負責計劃、組織和推動從清末到全國解放各個歷史時期中各種歷史資料的撰寫和徵集工作。歷史的主流雖然是清楚的,但是其中許多歷史事件的錯綜復雜的演變過程,許多歷史人物的豐富生動的事跡,現有的真實可靠的文獻資料都還遠遠不夠完備。因此,迫切需要從各個方面廣泛地進行資料的撰寫和徵集工作。過去在舊社會具有豐富閱歷的人們,特別是那些曾經參與過各次歷史事件的老年人們,及時地把他們的親身經歷和見聞,把他們所最熟悉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秉筆直書地寫出來,就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正如毛主席說的,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所以周恩來同志的號召是十分正確、十分及時的。
發刊詞用強調的語氣說:
我們認為,歷史資料不同于歷史,前者只是為後者的編寫來提供真實詳盡的素材。因此,我們不要求作者對他們所提供的資料內容一定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加以分析和評價。我們所要求作者的,只是真實和具體的事實,主要在于作者把他親身經歷過的和親自聞見的史實毫無顧忌地如實地反映出來。對于同一歷史事實而所述有出入的,也可以各存其是,不必強求一致。即使某些資料內容同已有的文獻記載互有參差,但只要是真實的,是親身經歷過的和親身聞見的,也可以從不同角度上反映歷史的某些側面,從而也是具有一定的資料價值的……
邱行湘回到南京,每日在江蘇省政協文史專員辦公室坐定,第一件事情就是閱讀《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上有何基灃的《“七七”事變紀實》,有戈定遠的《二十九軍和冀察政權》,有鄧哲熙的《韓、石叛馮和閻、馮聯合反蔣的經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邱行湘不僅詳盡知曉了他不曾經歷的事件,而且還認真學到了他不曾嘗試的寫作方法。誠然,這都是他期待中的事前準備。功德林期間,他因為幹活賣力贏得過管理所授予的標兵的稱號,他希望在一個全新的領域也捷足先登,佔領一個不敗的高地。然而,如果說昨天在《人民日報》見到陳賡的文章時他就覺得手癢,那麼,今天在《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上見到一篇《蔣介石解決龍雲的經過》時,他愈加感到心跳,因為文章的作者不是別人,是與他分手不到三個月的杜聿明!
破鏡重圓
——戰爭使人民家破人亡,也使他們妻離子散。治山先治坡,治坡先治窩,他們從戰犯成為公民,首先要做的就是從監獄走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