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未眠的蔣介石,沒有來得及洗去徵塵,便隨王金發匆匆趕往上海。
蔣介石知道,嵊縣人王金發是徐錫麟、秋瑾的好友,曾經是光復會員。但是,自從徐、秋就義後王金發遭到通緝,英士兄設法將其接到上海以後,他就成為英士兄手下的得力幹將。英士兄得以在上海建立同盟會秘密聯絡機關天保客棧,靠的就是王金發變賣家產所得錢財。幾年來,王金發奉命奔走各地,懲戒叛徒,聯絡同志,募集捐款,深得英士兄的讚賞。此人追隨英士兄左右,對上海的形勢和團體內幕,也了如指掌。自己剛從日本回國,與英士兄匆匆相見,來不及了解上海的具體情況,就趕赴杭州了,聽王金發說到上海情況復雜,蔣介石一路上忙向他了解詳情。
王金發知道英士兄對蔣介石很是信任,也就毫不隱諱地把近期發生的事情,說給蔣介石聽:“事情還得從今年夏季說起。自廣州黃花崗之役失敗,陶成章便與同盟會分道揚鑣了。但是,他又急于想知道同盟會的下步計劃,便派時任光復會南洋支部執行員的李燮和找英士兄打聽動向。”
“這李燮和到底是何許人?”蔣介石問。
“此人早年加入過華興會、光復會、同盟會,隨黃興參加策劃萍醴瀏起義失敗後亡命南洋,以教書為業,在華僑中威望很高。陶成章重組光復會,曾得到他的大力幫助,遂成為光復會主要領袖之一。”王金發說,“李燮和奉陶成章之命到了上海,一天,在一家粵菜館宴請英士兄,當時我也在場。言談之中,英士兄談到了‘革命三策’。李燮和迅速將這一情況報告了陶成章。之後,陶成章繼續去南洋籌款,李燮和則到了上海,籌建光復會上海支部,擴展力量,大有與同盟會分庭抗禮之勢。”
“陶成章可惡!”蔣介石罵了一聲。
“李燮和到上海後,在吳淞、闡北一帶進行活動。一次,他召集光復會骨幹會議,提出要設法爭取吳淞炮臺總臺長姜國梁歸附光復會,這樣光復會就可在在軍事上抑制同盟會。因為吳淞口是上海的咽喉,佔了吳淞口,有利于與同盟會分庭抗禮。”王金發繼續說。
“此計劃必是絕頂機密,我兄何以知之?”蔣介石有些疑惑,便問。
王金發詭秘一笑,說:“光復會里,有一個人,名叫王竹卿,原為太湖強盜,槍法精湛,且可飛檐走壁。此人頗是貪財,常以會內機密換取錢財,便偷偷地將這個計劃透給了英士兄。”
蔣介石記住了王竹卿這個人,隱隱覺得,此人會有用處。
“介石兄,你知道英士兄有個‘四捷’的稱號嗎?”王金發莫明其妙問了一句。
“英士兄行動果斷、敏捷,以口齒捷、主意捷、手段捷、行動捷著稱。”蔣介石笑答。
“是啊,”王金發說,“英士兄的行動,貴在一個捷字。當時,英士兄聽到王竹卿透露的光復會機密,吃驚之余,迅即只身獨闖吳淞炮臺軍營,總臺長姜國梁終于為英士兄的膽識和志向說服,決心投向革命。這樣,英士兄一舉把姜國梁爭取到了同盟會一邊。這步棋,光復會輸給了英士兄。”
“英士兄的膽識、勇氣,誰不欽佩?”蔣介石讚嘆說。
“可是,陶成章對英士兄有成見。”王金發又詭秘一笑,問:“介石兄,知道筱翠雲其人嗎?”
“筱翠雲?”蔣介石也笑了,“不是五馬路群玉坊的那名‘先生’嗎?我兄怎麼突然提到她了?”
“筱翠雲和英士兄雙宿雙飛的事,也傳到陶成章的耳朵里,差一點鬧出人命來!”王金發說。
“怎麼回事?”蔣介石問。
“就在英士兄獨闖吳淞炮臺,把總臺長姜國梁爭取到同盟會一邊之際,陶成章從南洋籌款回到上海。”王金發說,“同盟會在上海重整旗鼓很有成就,惟獨缺乏經費。上海組織起義,更需要一筆經費,陶成章帶來的巨款無疑可解燃眉之急。英士兄得知這一消息,欲從中分取一部分,遂以商議兩會合作舉事的名義,邀請陶成章在于右任的《民立報》開會。?或許,陶成章此時也自知光復會在上海雖有些力量,但如果不與同盟會聯合,光復會也難成氣候,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成大事,所以,英士兄和陶成章見面開始還是很融洽的。會議議定,兩會同時發起起義,同盟會負責攻打上海縣城,光復會負責閘北、吳淞,分進合擊,一舉光復上海。”
“這是好事啊!”蔣介石說,“畢竟,同盟會和光復會,推倒滿清的目標是一致的。”
“問題就出在經費上。那天的會議,一切都商議妥當了,英士兄于是就提到談到經費問題。”
聽了王金發的講述,當時的場景,浮現在蔣介石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