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軍第五團團長蔣介石,在滬軍都督府上下和整個滬軍部隊,小有名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蔣團長是一個表情堅毅冷酷、內心狂熱的年輕軍官,他走路時,經常邁開大步,目光堅定地看向遠方,倣佛建功立業的勃勃雄心在胸腔里燃燒。
這天,蔣介石拿起《民立報》,一眼就看到署名馬君武的一篇文章——《記孫文之最近運動及其人之價值》。
看來,孫先生就要到上海了。
蔣介石很想見到孫先生。
雖然,革命黨內部對孫先生有這樣那樣的說法,但是,孫先生在青年中,享有崇高威望。他的傳奇經歷,令多少熱血青年為之傾倒!在即將創立的共和國家里,孫先生必然成為領袖人物。能夠追隨孫先生左右,自然會有大作為。
但是,圍繞在孫先生身邊,已經有了一個核心的領袖層,像黃興、宋教仁、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朱執信,都是大名鼎鼎,就連蔣介石的英士大哥,也只能算是二流的領袖人物,只是他堅持在國內特別是在上海重整旗鼓,推動“革命三策”的施行,才在黨人中有了不同凡響的地位,受到了孫先生的重視。
自己呢,至多算一個革命幹將而已,離孫先生、離領袖層,還十分遙遠!
如此看來,即使見到孫先生,孫先生能夠記得自己是誰嗎?
一定要幹出些名堂來,讓孫先生刮目相看,這樣,見孫先生才有實際意義。
那麼,以自己現在的身份,如何才能做出令孫先生這樣的領袖人物刮目相看的名堂呢?
蔣介石理不出頭緒來。
他把《民立報》上《記孫文之最近運動及其人之價值》一文,看了又看,想從中找到些頭緒。
因為,文章除了盛讚孫先生 “熱忱、忍耐、博學、遠謀、至誠、勇敢及愛國心”外,有些詞句,很是刺眼。
“今見反對孫君之人,大肆旗鼓,煽惑軍隊,此事與革命前途關係至大。”
“孫君之真價值如此。日人宮崎至謂其為亞洲第一人傑。而尚有狹小嫌宿怨以肆誣謗者,其人必腦筋有異狀,可入瘋人院。 ”
顯然,這篇文章,是有感而發,是有所指的。
蔣介石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
不過,還是要看看英士大哥是什麼意思,不能冒然行動。
陳其美非常繁忙。迎接孫先生到上海,南北和談代表在上海談判,都是關乎到共和國家開國創制的大事,陳其美作為上海的軍政首腦,不僅參與期間,還要負責安保,忙得不亦樂乎。
難得見到陳其美,但是,那個念頭卻在蔣介石的腦海里縈繞著。
他在等待時機,也在密切關注著局勢。
就在蔣介石看到《記孫文之最近運動及其人之價值》第五天,也就是辛亥年11月初六日,上海十六鋪金利源碼頭,軍警滿布,記者雲集。在滬的機關團體、各國領事,無不派幹員,早早趕來。輪船、艦艇,挂滿了五彩繽紛的旗幟,雄壯的軍樂,激動人心。
在禮炮齊鳴、汽笛長嘯聲中,身穿黑色西裝、頭戴禮帽的孫中山,在胡漢民的陪同下,登上了16年未曾涉足的祖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