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書簡中窺歷史端倪

時間:2013-03-11 10:02   來源:中國臺灣網

  蔣介石與馮玉祥,曾經是中國近代史上政治、軍事的雙料明星,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分別代表著中央(黃埔)、國民(西北)兩大軍係,手握重兵,權傾一時。 

  為了各自的利益,兩人交換蘭譜,始而訂交,進而結盟。北伐告成之後卻又兄弟交戰,抗日時期再度聯手,在二十多年的異姓兄弟交往過程中,始終同床異夢:時而反目成仇,時而握手言和。直到暮年,馮玉祥還在遺書中流露出對蔣的不滿。

  蔣馮二人之分合,影響民國政局至深,其中有關兩人公私來往函電,頗具史料價值,但如果不加以詳細的注解,實在難以說明他們二人之間交往的真相。任職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輯注者陶英惠教授,終于為這批函電整理出一條清晰可辨的脈絡,同一封電函內容,陶英惠會對照相關書籍資料,力求找出電函所指究竟為何,以及電函內容產生的前因後果和各方的真實意圖,讓讀者在閱讀時,對蔣馮二人的歷史角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對治中國現代史者,提供一份難得的資料。

  陶英惠,山東陵縣人,1933年生。1959年畢業于臺大歷史係。1964年進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曾任錢思亮、吳大猷、李遠哲三任院長的秘書主任,胡適紀念館主任,前後八年。其在《蔣介石馮玉祥交往實錄》一書中主要搜集輯注了1926-1948年間蔣馮二人的往來電函。信息量非常巨大。讀者從中不但能發現歷史的一個側面,包括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民生,也能看出很多弦外之音,比如兩大風雲人物之間的心理博弈。

  比如北伐之後的兄弟反目,在大爆發之前早已頻現端倪。集中體現在蔣馮二人1929年的書信往來之中。

  (1929年2月14日)馮玉祥呈蔣主席請假函大意:介石主席我弟如握:年來用兵,因兄失于檢點,致操勞太過,體氣大不如昔。不料一時不慎,至今每日午後五時前後便發熱一次,以為初愈以後之態,不久當大愈也。

  【注】北伐成功後,中央為促成全國統一,對馮玉祥、閻錫山、李濟琛、李宗仁等高級將領,分別畀以專職。馮玉祥率先入都,匡助蔣介石,。惟因久居北方,習于戎陣,對黨國之派係人事等復雜關係,缺之了解;又因恃才傲物,倚老賣老,言行怪異,極盡尖酸刻薄之能事;遂對政府當局之舉措,感到不滿和懷疑,乃于一九二九年二月五日離京返豫。據其當天之日記雲:“近日失眠,胃病等症復發,據醫者雲,係神經衰弱症。因于下午三點,訪蔣主席、譚(延獧)院長,面請短假返汴休養。三點半蔣主席、陳署長儀及我軍在京者,皆來送行。六點半,偕眷渡江。八點半,開車北上。”(《馮玉祥日記》,第二冊,第567頁。)

  至于這封親筆請假函,所署日期為何為二月十四日?令人費解,此“十四日”是否為“四日”之筆誤?待考。後來很多記載,包括《李宗仁回憶錄》,都說馮玉祥秘密渡江往浦口,乘事先預備的鐵甲車返回原防,純係揣測之詞。惟馮玉祥之動向,當時的確引人注意。蔣介石、馮玉祥此別,日漸疏離,種下以後戰亂相尋之惡因。

  (1929年2月21日)蔣主席復馮總司令馬電:馮總司令煥兄勳鑒:零密。弟自文(十二)日起檢閱杭、甬各部隊,昨日順道回鄉掃墓,約作數日勾留,即行回京。來電今始接讀,貴恙甚念,如得稍愈,請即回部為盼。弟中正。馬。(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檔案·籌筆檔·統一時期》,第一三三零號。)

  (1929年3月12日)馮玉祥呈蔣主席請辭軍政部長電大意:積之既久,百病叢至。多方療養,仍未瘥愈。

  【注】一九二九年三月七日《馮玉祥日記》中記與馬福祥、邵力子談雲:“余出身行伍,不學無術,願辭職留學,以備異日效力黨國之用。又于四月六日日記中記與馬福祥、邵力子、劉治洲等談雲:“吾之辭軍政部長者,無他,實因遍觀各國歷史,從未有以當兵出身之人,而掌全國陸海空軍者。”(第二冊,608-609頁。)馬、邵係奉蔣介石命前往促馮玉祥返京之代表,故馮玉祥所說不足深信,從其日記中可知他已在聯絡各方預備反蔣了。國民政府于三月二十七日令調鹿鐘麟為軍政部政務次長,在馮玉祥銷假前代理部長。

  之後軍閥內戰又起,馮玉祥三四月均通電表示擁護中央,但到四月中旬又出現危機。

  (1929年4月13日)附馮玉祥通電聲述參加討逆經過

  乃好事者更造作種種謠言,以淆惑視聽。不曰“蔣閻聯合倒馮”,則曰“馮李聯合倒蔣”。不曰“馮閻聯合倒蔣”,即曰“蔣李聯合倒馮”,言人人殊。聞者不察,傳之既廣,訛更傳訛,無形之中,遂造成一恐怖現象……現在第二集團軍總部及開封政治分會,早已取消。軍權、政權,均已奉歸中央。而軍政部長一職,亦經呈請開去,只願為一黨員,其他又何所爭乎? 

  查此項喪盡天良之捏造品,非帝國主義者所為,即亡中國者所為…… 

  【注】據一九二九年四月三日《馮玉祥日記》雲:“十一點,與邵力子談何成浚在平集合旅長以上官長密談,誣我聯絡蘇俄,破壞中央,請其電蔣報告。”(第二冊,第606頁。)

  之後幾封電函大意就是蔣介石封官馮玉祥不做,蔣介石再三邀馮玉祥相晤,馮玉祥拒之不見。

  【注】北伐時華北之戰,以馮玉祥之功居多,犧牲亦大,結果僅得到一個不完整的山東,由孫良誠任省主席。一九二九年三月二十八日,日本自山東撤兵事獲得解決,由孫良誠負責接收。四月五日,蔣介石平定桂係在武漢之軍事變局,又變更辦法,令孫只負責接收濟南、濰縣,濰縣以東,則由中央統籌辦理。顯係不欲馮玉祥完全控有山東,也不願馮玉祥有海口。閻錫山時恐馮玉祥不利于己,與蔣介石深相結納,蔣介石亦多方籠絡。這時蔣介石、馮玉祥反目,蔣介石于四月九日電閻,華北各部隊歸其節制。閻錫山為促成馮玉祥之反蔣決心,使蔣介石、馮玉祥兩敗俱傷,則以蔣介石之軍事計劃泄之于馮玉祥。馮玉祥恐陷于蔣、閻之夾擊,為集中兵力,急令各部隊退往豫陜,一場大戰,隨時可爆發。

  (1929年5月13日)蔣主席揭破時局內幕促馮總司令來京元電

  (1929年5月15日)馮總司令復蔣主席刪電

  (1929年5月16日)蔣主席再致馮玉祥勸阻部下反動電

  (1929年5月24日)附蔣主席告原屬二集團各將士電

  (1929年5月25日)蔣主席最後忠告馮玉祥電

  (1929年5月27日)馮玉祥下野通電

  (1929年5月29日)馮玉祥復蔣中正電

  (1929年10月27日)附蔣主席討馮告民眾書

  (1929年10月28日)附蔣總司令討馮誓師詞

  (1929年12月12日)馮玉祥促蔣中正下野書

  果不其然,隨後的電文就是朝著決裂大戰發展了。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