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導言

時間:2013-03-08 11:33   來源:中國臺灣網

  蔣中正與馮玉祥

  蔣中正(介石)和馮玉祥(煥章),曾是左右民國政局、極一時風雲際會的人物,分別代表中央軍(黃埔)、國民軍(西北)兩軍係的領袖。1949年後隨國民黨來臺之西北軍故舊,除少數幾人留在政治舞臺外,多數都過著退隱式的生活。有關西北軍的史料,面臨被扭曲或湮滅的危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55年成立之初,郭廷以所長別具慧眼,在進行“口述歷史”計劃時,首先搜集以馮玉祥為中心的西北軍史實,對來臺之西北軍將領,如石敬亭(筱山)、熊斌(哲明)、秦德純(紹文)、劉景健、孫連仲(倣魯)等進行訪談,希望在他們的口述中,挖掘出過去未見諸文字的秘聞,搶救一些最珍貴的直接史料。可惜,由于當時政治禁忌太多,被訪談者,語多保留,未能暢所欲言。

  無獨有偶,劉紹唐先生在1962年6月創辦了《傳記文學》雜志後,也有計劃的在發掘與西北軍有關的史料,對西北軍名將的回憶錄、傳記等不斷的刊布,在專書方面,已出版:《秦德純回憶錄》、《劉汝明回憶錄》、《張上將自忠畫傳》、《宋哲元與七七抗戰》、《宋故上將哲元將軍遺集》、《馮玉祥傳》、《西北從軍記》等;又發表了很多篇有關將領的傳記,如:趙登禹(舜誠)、佟麟閣(捷三)、鹿鐘麟(瑞伯)、韓復敿(向方)、石友三(漢章)、張之江(紫岷)等,保存下許多珍貴紀錄。

  民國初年,軍閥及政客結拜的風氣甚盛,要皆基于本身一時之利害而訂交,故反目成仇者,屢見不鮮,蔣介石、馮玉祥二人也未能例外。蔣介石拉攏馮玉祥為其消除異己,完成統一大業;馮玉祥則借重蔣介石的勢力來鞏固、並擴大自己的地盤;可以說是各有所圖。他們自1928年2月18日在鄭州換帖,到1948年8月31日(或作9月1日)馮玉祥在黑海敖德薩(Odessa)港附近俄輪“勝利(Pobeda)號”上,以放映電影起火而被焚死,二人“異姓兄弟”的關係,維持了二十年又六個多月。在這二十多年中,他們二人,時而兵戎相見,時而握手言和,反覆較量,可以說恩怨一直不斷,最後終于分道揚鑣,徹底決裂,盟兄成了反蔣的急先鋒。

  紹唐社長深感蔣介石、馮玉祥二人之分分合合,影響民國政局至大,有意輯錄兩人公私來往函電,酌加注釋,除將已搜存者先在《傳記文學》發表,並吁請讀者、專家就所藏所見者予以增補;俟搜集有相當篇幅後,再編為專書,當為民國史上一項重要史料。筆者認為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事,奉邀參與此項工作。茲先就蔣介石、馮玉祥二人交往的大概情形,作一簡要說明,供作參考。

  蔣馮的崛起

  孫中山先生為建立革命武力,于1924年6月成立黃埔軍官學校,以蔣介石任校長。同年10月,軍校學生平定廣州商團事變,開始嶄露頭角。1925年2月,蔣介石率軍校教導團及粵軍第一次東徵,連戰皆捷;6月,討平楊希閔、劉震寰之叛,鞏固了革命根據地。國民黨在廣州既能控制局勢,乃于7月1日取消大本營,成立國民政府,下設有軍事委員會,以蔣介石及汪兆銘(精衛)、譚延獧(祖安)、胡漢民(展堂)等八人為委員。為統一軍政,各軍改稱國民革命軍。8月,黨軍改為第一軍,以蔣介石為軍長。自此奠下其在國民革命軍中的地位。

  馮玉祥出身行伍,以治兵甚嚴而聞名;惟性多疑善變。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事爆發,馮玉祥以直係部將,率所部自古北口班師回京,與老同盟會員胡景翼(笠僧)、孫岳(禹行)兩軍會合,號國民一、二、三軍,趁機倒戈,反吳佩孚(子玉),發動“首都革命”。從此,國民軍則成為新興崛起之獨立軍係。1925年1月,馮玉祥專任西北邊防督辦,將國民一軍各部統轄于西北邊防督辦署,改稱為暫編西北陸軍,取消國民軍名稱,以後即稱“西北軍”。

  “首都革命”後,馮玉祥依照與胡、孫之約定,電請中山先生北上解決國是,並聯合奉係擁段祺瑞再起為臨時執政。未幾,以爭地盤故,又展開新的權力鬥爭:先是直係與國民二、三軍聯合討奉,馮玉祥之國民一軍則暗聯郭松齡叛張作霖,激怒奉係,因演成直奉棄嫌修好,聯合討馮。馮玉祥一舉樹立直奉兩大強敵,又因處置直隸地盤問題,內部也發生了意見,遂于1926年1月1日通電下野,只身經外蒙赴俄乞援,並與南方之國民政府互通款曲。1月25日,蔣介石與汪精衛曾聯名電勸馮玉祥,謂“時事多艱,請消退隱。” 

  南北呼應 互蒙其利

  1926年初,由于奉直在華北夾擊國民軍,定要將其打倒;蔣介石認為國民軍被打倒後,下一個目標必然是國民革命軍,乃于2月24日提議早定北伐大計、應援西北國民軍案。3月31日及4月2日,馮玉祥之代表、前同盟會員馬伯援到廣州,分謁代理國府主席譚延獧及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介石,謂國民軍必與國民黨合作、解決國事。翌日,蔣介石即上書國民黨中央,請整軍肅黨,準備北伐。他認為:國民軍退出京津、尚未被完全消滅前,英、日兩國必協定以奉軍對西北之國民軍,以吳佩孚對南方之廣東革命軍;故應聯絡國民軍,使其退守西北,保留固有之勢力;並于三個月內出兵北伐,在吳之勢力尚未充足之際,一舉而佔領武漢。4月10日,國民政府委員會致函馮玉祥,謂決積極籌備北伐,期會師中原,共定國難。4月15日,國民軍由北京退往南口。4月30日,蔣介石又與中央執監委會商北伐計劃,主聯合馮、閻(錫山)以牽制奉軍。6月3日,蔣介石電邀馮玉祥來粵共籌大計。6月11日,馮玉祥復電謂:“我救國軍隊非會師武漢,不能達救國之目的。”即派李鳴鐘(曉東)、劉驥(菊村)全權赴粵會商。 此前,馮玉祥已與國民黨人多有往來,但與蔣介石之互通函電,可能自此始。6月5日,國民政府特任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于7月9日就職,即誓師北伐。從此逐漸掌握了軍政大權。

  北方的軍閥混戰之際,國民黨在廣東趁機發展。蔣介石誓師北伐時,國民軍正與奉直聯軍酣戰,尤以南口之役,至為酷烈,吳佩孚的大部分精銳,被吸引、牽制在北方,削弱了兩湖的防禦力量,使其首尾不能相顧,北伐軍因得勢如破竹向北推進。蔣介石心存感激,後在國民軍聯軍南口陣亡將士追悼大會中致詞時說:

  當革命軍自粵出發,未幾下桂趨湘。彼時正西北革命同志與反革命者激戰南口。賴諸烈士之犧牲,直軍不能南下守鄂,北伐軍遂長驅北上,衝破長(沙)岳(陽)。後日西北同志,雖退綏(遠)甘(肅),而北伐大軍,已以破竹之勢,消滅反動勢力,建立政府于武漢。是北伐成功,多賴南口死難烈士;革命同志,幸勿忘之也。 

  從另一角度來看,由于蔣介石如約于7月出師北伐,克湘、鄂,圍武昌,迫吳于8月移兵南援,與北伐軍相持于武勝關,因此得解國民軍之難。馮玉祥也曾表達過感激之意:

  回想客歲蔣總司令介石同志,不避勞苦,決心北伐,故能得今日革命偉業,不但救軍閥虐待下之民眾,亦且救我西北軍。 

  雙方在戰略上的密切配合,收到了互蒙其利的效果。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