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馮玉祥促蔣中正下野書(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二日)

時間:2013-03-08 11:12   來源:中國臺灣網

  介石我弟如握:別後數月,大局竟轉變如此,朝野上下,鹹為寒心。祥私交所關,公義所迫,撫今思昔,而計及將來,誠有不得不痛切言之者。憶自十六年徐州會面之後,祥與執事同力合作之心,極為堅決。故北伐有聯名出師之電,清共有驅逐鮑(羅廷)氏之舉。徐州危急,則分重兵急難以東援。執事歸國,則邀百川同聲以擁護。再度北伐,則應命三路並進。車次保定,則通電六事俱陳。南京會議,人多疑懼觀望不前,而祥獨以身為倡,兩次前往。凡此數端,豈存一毫私利之見,無非為統籌全局,鞏固國家,俾三民主義早實現耳。迨統一告成,訓政開始,國人喁喁望治,情逾饑渴,實國家千載一時之良機。詎期執事主政,恣意悖行,致前次革命運動所得之成功,悉被破壞殆盡。靜言思之,不覺傷心痛哭者數矣!光明磊落之人格,為先總理予吾人之明訓,惜執事不循乎此,權欺利誘,謂足以牢籠國人。喜姦佞,嫉正人,其與國有功者,大遭排擠,必欲盡去之而後快。以致誤國誤己,其又何說?去歲祥至南京,兩度辱承密談,執事曾雲,京漢滬粵在握,即可定中國,今皆在人之手中,又奈之何?執事試思,斯時撫有此四地者,豈非吾北伐同志、勳勞最著、且為忠實之正人乎?是以祥答以軍人談政治,縱不免隔靴搔癢之譏,然嘗聞之,自來作事,不獲人心者,得地雖多,適速其敗,仍請留意于得人心三字。在祥意含諷諫,而實以忠告為懷,即執事在當時,亦未嘗不以祥話為然。後在湯山沐浴,又與執事及百川,共論國是。執事主持對桂用兵,百川注目不答,蓋有難言之隱;祥則答以同為革命軍,不宜自相殘殺,以免分裂革命勢力,重陷人民于水火。耿耿此心,猶前此相對意也。又憶在開封,承于汽車中密詢安國大計,祥謂安國必先安百姓,安百姓必先少取節用。其次則為安軍心,安軍心必先安將心。蓋祥深知執事前此去國,必有致憾于同人者,及歸,將謀報復,而誅戮有功之人,故引漢高因沙中偶語,而封雍齒之故事以為對。在執事又未嘗不以祥語為然。乃事後思之,貌從心違,適中所忌耳。然在祥,則先後屢次進言,莫不推誠相與,以愛執事,且求奠邦國之基,為長治久安也。試思執事去國之前,歸國之始,各軍最高領袖,曾作何語?稚暉(吳敬恆)先生曾言之,執事當無不知也。而祥與百川,所以竭誠擁護執事出任總司令,並願服從指揮者,豈有他哉?不外欲為國成就一人才,期執事以光明磊落之態度,將與各軍事領袖之前嫌,從茲盡泯,和衷共濟,以宏造國家耳。然而統一以後,德鄰(李宗仁)、健生(白崇禧)、季寬(黃紹竑)、向華(張發奎)、作柏(俞作柏)諸同志,悉被排斥;任潮(李濟琛)、叔平(方振武)兩同志,俱遭縲紲。此孟瀟(唐生智)、(韓)復敿、(石)友三諸同志,始雖倡和平,冀促執事覺悟,而終不能不以幹戈相向也。曩者禍國軍閥,常誣革命為赤化,洎後,祥與德鄰諸同志等,因不能與執事茍同,則亦誣以親俄。今唐、石之主持正義,不又將被親俄惡名乎?中東路事件發生,喪權辱國,莫此為甚。非執事輕舉妄動致之耶?生命財產,損失無數。漢卿(張學良)先生實已受執事之賜,設使他人為此,則親俄之罪,更不可逃矣!抑更有言者,執事對三全會,則欽命代表,以壞黨紀,對長官則驅逐汝為(許崇智),以奪兵權;去精衛,致黨員之心失;除向華,使將領之心寒。以上諸同志,皆頻年奔走,艱險親嘗,有功黨國,人所共見,何負國家?何負執事?竟于功成之後,續遭摒除。執事曾一追思否耶?夫就三全大會言,以執事在黨之歷史,何患不能膺選要職?顧必欲以卑劣專制之手段,冒天下之大不韙,實行篡黨,致穢德彰聞,曾賄選之不若?至在祥,本無當選委員之妄想,而執事必欲以中央委員頭銜餌祥于非法,侮我實甚!設使靦顏受之,將何以見本黨之同志乎?今者內憂外患,紛至沓來,人心已去,軍心已變,反執事之空氣,已彌漫于全國,雖欲強為執事諱,而有所不能。勢已至此,其將仍欲舉國家為孤注,以快一人之私耶?然即使忍而出此,又豈能為全國所容;徒多造瘡痍,以重罪戾,而速敗亡,深為執事不取也。易曰:“見機而作,不俟終日。”以執事高明,豈昧乎此?敢請即日下野,以留余地。國家之福,亦執事之幸也。祥自通電下野以後,概不與聞他事,惟對于執事,既以公義私交關係極切,又以國家存亡,端係乎此,明知數進逆耳,忌我實深,亦不能不冒犯尊顏,再進最後之忠告。區區之私,不盡百一,惟執事速圖之!祥再拜。十二月十二日。

  (《馮玉祥日記》,第三冊,97-99頁,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注】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二日《馮玉祥日記》雲:“致蔣介石書,責以數年以來,驅許(崇智)逼汪(兆銘),扣留李(濟琛)、方(振武),摧殘桂軍,殺戮革命同志,禦用三全大會,措置乖方,不一而足,致引起全國反對,應即日下野,以解糾紛。”二十六日,馮玉祥閱二十二日天津《益世報》,見所載其致蔣介石書,“精彩處多被刪略”,故錄原稿于是日日記中,並謂:“此函各報均允發表,唯迄今未見登載,蓋在專制淫威之下,概有所顧忌也。”(第三冊,89-99頁。)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