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零年四月五日)
中國目前所迫切需要者,曰統一和平;中央始終所力求貫徹者,亦曰統一和平。故凡愛護國家、服從中央者,宜無不擁護統一和平之政策而促其實現。乃閻逆錫山、馮逆玉祥存封建之思想,具軍閥之積習,深恐統一將不利于其割據之野心,和平將消弭其作亂之機會,故處心積慮,必欲破壞統一而後已,必欲擾亂和平而後快。查閻逆錫山,狡詐成心,陰險成性,常欲以他人供犧牲,而于(己)立于不敗之地,對中央雖貌示服從,對地方則嗾使叛變,縱橫捭闔,挑撥離間,無所不用其極。一年以來,迭次叛亂之役,自桂係倡亂以至于唐(生智)逆叛變,無不有閻逆作祟于其中,事實具在,人所共知。中央隱忍遷就,曲予寬容,冀其有悔悟之心,而開其自新之路,乃竟肆無顧忌,日益為非。近因其所播弄、所利用之反動軍閥,均已次第敉平,故圖窮匕見,不惜甘冒不韙,稱兵作亂,僭竊偽號,收容叛徒,以圖最後之掙扎。至于馮逆玉祥,迭次謀叛,幸逃顯戮,緝榜猶懸,野性復發。此次受閻逆庇護,又圖死灰復燃,嘯聚潼關,出兵鄭(州)、洛(陽),與閻逆共肆披猖,作反革命之大團結。似此怙惡好亂,實屬罪不容誅。中央為貫徹統一和平之政策,維持人類相與之信義,忍痛出師,以討伐桂係、唐逆等反動軍閥者而討伐之。桂係、唐逆等反動軍閥既因叛變而消滅于前,閻錫山、馮玉祥二逆未有不因叛亂而覆亡于後也。蓋成敗決于是非,利鈍定于順逆之義,中正于迭次討逆之役,曾反覆昭告我將士矣。過去事實,亦切實證明是者成而非者敗,順者利而逆者鈍矣。閻錫山、馮玉祥變亂,又焉能逃成敗利鈍之公例而得幸存哉!且閻錫山、馮玉祥此次叛變,一面網羅自安福係以至于改組派之各派係政客,以張其聲勢;一面挾制西北各軍,以供其犧牲;收容愈廣,團結益弛,蓋舉利害不同、意志各異之分子兼收而並用之,其必各以本身之利害為利害、一己之意志為意志也明矣。利害衝突,意志各殊,其必離心離德也明矣。我討逆各軍,以黨國之存亡為存亡,以中央之安危為安危,以革命之成敗為成敗,利害既屬共同,且又受主義之訓練,共具革命之精神,意志亦復統一,故討逆各軍,必能一德一心,眾志成城。敵離德離心,而我一德一心,以一德一心之師,討離德離心之眾,必能以一當十,以百敵千,而殺賊如摧枯拉朽也。故討逆之義旗甫舉,全盤之勝負已分,閻錫山、馮玉祥覆亡,可以日計。惟中正至此有須為我將士告者:討逆軍之任務在討賊,戡亂之目的在拯救人民,行軍所至,應處處本愛護人民之心,作捍衛人民之事。紀律務須森嚴,騷擾尤宜切禁,勿使社會秩序因行軍而致紛亂,勿使閭閻治安因作戰而受影響。至作戰之事,行動務求敏捷,步武尤宜一致,各軍之間,報告須詳悉,聯絡宜確實。一軍有警,各軍赴援;一軍出擊,各軍並進,庶可以整個之師,擊彼烏合之眾。各將士須知此役為封建軍閥最後之掙扎,亦即革命戰爭最後之一幕。其各忠勇奮發,滅此朝食,以竟革命之全功,而奠國基之永固。
(《自反錄》,第二集,卷二,196-1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