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附馮玉祥就任抗日同盟軍總司令職通電

時間:2013-03-08 11:06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六日)

  各省市各報館轉全國民眾均鑒: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得寸進丈,直以滅我國家,奴我民族,為其決無變更之目的。握政府大權者,以不抵抗而棄三省,以假抵抗而失熱河;以不徹底的局部抵抗,而受挫于淞滬平津。即就此次北方戰事而言,全國陸軍用之于抗日者,不及十分之一,海空軍則根本未動。全國收入,用之于抗日者,不及二十分之一,民眾捐助尚被封鎖挪用。要之,政府殆始終無抗日決心,始絡未嘗制定並實行整個作戰計劃。且因部隊待遇不平,饑軍實難作戰。中間雖有幾部忠勇衛國武士自動奮戰,獲得一時局部的勝利,終以後援不繼而挫折。邇者,長城全線不守,敵軍迫攻平津,公言將取張垣,不但冀察垂危,黃河以北,悉將不保。當局不作整軍反攻之圖,轉為妥協茍安之計,方以忍辱負重自欺,以安定人心欺人。前此前敵抗日將士所流之血,後方民眾為抗日所流之汗,俱將成毫無價值之犧牲。一時之茍安難期,他日之禍害愈深,國亡種奴,危機迫切。玉祥僻居張垣,數月以來,平、津、滬、粵,及各省市民眾團體,信使頻至,文電星馳,責以大義,勉以抗日。玉祥深念禦侮救國,為每一民眾所共有之自由,及應盡之神聖義務。自審才短力微,不敢避死偷生。謹依各地民眾之責望,于民國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以民眾一分子之資格,在察省前線,出任民眾抗日同盟軍總司令。率領志同道合之戰士及民眾,結成抗日戰線,武裝保衛察省,進而收復失地,爭取中國之獨立自由。有一分力量,盡一分力量;有十分力量,盡十分力量;大義所在,死而後已。凡真正抗日者,國民之友,亦吾之友;凡不抗日或假抗日者,國民之敵,亦吾之敵。所望全國民眾,一致奮起,共驅強寇,保障民族生存,恢復領土完整。謹布腹心,敬祈賜予指導及援助。馮玉祥叩。宥。印。

  (《馮玉祥選集》,下卷,53-54頁。)

  【注】自一九三一年十月起,馮玉祥之言行,莫不以抗日、反蔣為其中心鵠的。一九三二年十月自泰山移居張垣後,更是積極籌款,添置軍備,聯絡西南、上海對蔣介石不滿之人士,動員舊部、義勇軍及雜牌軍隊等,擬獨樹一幟,以抗日為號召。馮玉祥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四日致胡漢民密電雲:“協和(李烈鈞)表示:若吾輩另有具體辦法,固可自動進行;若辦法尚未確有把握之時,可屈與委蛇,以減少阻礙,而便工作進行。……我方仍照原定計劃,努力準備團結北方,全力抗日。甚盼先生促進西南能與北方一致動作,抗日之師,早日出發。”(《馮玉祥選集》,下卷,第51頁。)就在四月間,北平、上海、天津等地許多團體,及社會知名之士紛紛電馮玉祥出山,領導抗日。馮玉祥于五月八日在《大公報》發表《復全國各民眾團體函》,謂決心“與敵一拼死活,不達山河回復,誓不罷休”。(同上書,第52頁。) 五月二十六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張家口成立,馮玉祥自任總司令,設總部于新村農校,即通電就職。他在察組軍,本以抗日守土為號召,但在通電中,痛斥“握政府大權者”的語氣,卻強于抗日的呼吁。其五月二十七日日記“就職詩”末兩句為:“就職就職,為與日本帝國主義死拼而就職。不為別的事,有之則為除國賊。”(《馮玉祥日記》,第四冊,第84頁。)其抗日係為反蔣之心,表露無遺。政府對其在察之行動,自始即持反對態度。緣抗日禦侮應在整個國防計劃下進行,在條件、時機未成熟前,局部抗日不僅無助于國土的保全,且適足以構成日軍擴大侵華之口實。再者,馮玉祥趁察省主席宋哲元出徵抗日之際,撤換察省官員,復于正規國防建制下擅立同盟軍,名為抗日,實係割據。故政府領袖們迭次勸馮玉祥入京,勿自招分裂。經多次調停,終因馮玉祥之態度變化不定,難獲協議。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