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派”杯葛陳立夫、“政學係”張群受池魚之殃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日蔣中正先生及李宗仁將軍在南京分別就任“中華民國”“行憲”後的第一任正、副“總統”。
五月二十四日原任“行政院長”張群(岳軍)辭職,“蔣總統”改提張“內閣”的原任“副院長”翁文灝先生繼之。
先是,在五月六日國民黨中常會與政治會議都已經議決,提名張群院長組織“新閣”,並預備交付將在五月十六日新召開的“立法院大會”予以同意通過。
從五月六日到五月二十四日,在這短短的十八天里,新任“行政院長”的人選由張群改為翁文灝,其過程實為曲折復雜,乃是種因于一場驚天動地的國民黨內的重大政治鬥爭。
張群在一九四七年四月十八日組閣,當時是“訓政時期”,尚未“行憲”,是由國民黨三中全會所通過的。可是在一九四八年五月“行憲”後,新的“行政院長”照新頒布的“憲法”,是由“總統”(蔣中正)向“立法院”提名,並非如“訓政時期”之由黨總裁(蔣中正)交由中常會及政治會議議決後,向國民黨的中央委員全體會議提出。
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所選出的第一屆“立法院”中,共有七七三名委員,其中二陳兄弟所領導的“CC”則佔了五百名以上,也就是說“CC”對新“閣魁”人選擁有決定權。
在五月六日國民黨中央提名張群“組閣”之同時,也提名了陳立夫出任“立法院副院長”。此兩案在提名時,需要交由國民黨的中常會與政治會議討論。在元老們居多數的這兩個會議中,反對陳立夫者為多數,而張群則是政通人和,輕易過關。
可是兩位一旦獲得提名以後,便要交給“立法院”去分別票決,此時則張、陳兩人在“立法院”中的支持度便正好與在中常會的支持度翻轉了過來,成為陳立夫必然出線,而張群則要看“CC”的臉色了。
因此在五月六日中常會里,兩案之所以能夠同時過關,是反陳派與擁陳派的政治妥協。反陳派放水讓陳立夫獲得國民黨中央之提名在先,而擁陳派則需要在其後“立法院”里放水讓張群順利過關去“組閣”,以為回報。否則以中常會中反陳立夫者佔了“十之七以上”,陳立夫是無法獲得國民黨中央提名去出任“立法院副院長”。
既然雙方在五月六日做了妥協,為什麼“CC”五月二十一日的假投票時要反對張群,力捧何應欽呢?那是因為在五月十七日下午選舉“立法院副院長”時,“CC”的政敵“團派”另推出傅思義“委員”與陳立夫相抗。“CC”既然佔了七分之五的“委員”總數,當然有足夠力量來支持陳立夫當選,有驚無險,可也“費力甚多”,因此“CC”當然認為反陳派沒有履行五月六日的政治協定,是悔諾在先。再加上選舉當天蔣氏夫婦走避無錫,去遊太湖,更使“CC”群情大嘩,連陳立夫本人都認為蔣先生對他“不夠支持”,在假投票前數小時當面向蔣先生嗆聲。因此為了要替陳立夫討公道,出口氣,“CC”乃報復在張群身上了。可是反對陳立夫的是“團派”,張群則是“政學係”,是受了池魚之殃的。此是“CC”懷疑蔣先生偏袒“團派”,乃對蔣氏表態,與之相抗,去公開杯葛張群,目的是要讓蔣先生難堪。
其實在五月十一日到十四日之間,當“團派”展現反陳之企圖時,蔣先生不論在公開的宣傳會報中,以及私下派蔣經國去向“三青團書記長”陳誠(辭修)將軍提出了嚴厲的警告,都是支持陳立夫的。可是這種私下的行為,本來就不是陳立夫或“CC”所能得知,更何況並未奏效,因此使得“CC”及陳先生誤以為蔣先生故意縱容“團派”來與他們相抗了。而且從事後蔣先生並未執行他對“團派”的嚴厲警告去看,我認為陳立夫及“CC”對蔣先生縱容“團派”的指責,並非空穴來風。我判斷因為“CC”在“立法院”中一派獨大,蔣先生才會拉拔“團派”的聲勢,以便從中駕馭也。
在引述蔣中正先生的日記之前,我謹在此先依照趙先生的說法,引述陳立夫先生的自述,以便大家將兩造的說辭去作相互比較也。
陳先生說:“蔣先生勝利後要學民主,也要看看大家的真意,反正不如蔣公的意,他可以否決,其實他跟我說了,我就可以先安排,不必弄得事後的是是非非。”
趙先生說:“這段話想起來是針對大仁說的假投票。”
今依照蔣先生在此十八天中日記有關此事之記載,按日期制表來記述事態的發展,因為在表格中無法將原文悉數抄錄,只能予以節錄,我乃將原文全抄附在本文之末,供大家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