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李培基落選案
蔣先生是在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日上午就任“總統”的,次日,即五月二十一日清晨,當陳立夫面報蔣先生在當天下午的黨籍“立委”假投票中張群將要落榜時,蔣先生大怒,聲稱若然他將要“下野”。在他就任後的第二天,他就說要“下野”了,當是氣話。
五月二十四日翁文灝出線後,政爭結束,蔣先生的日記里就暫時不再提起“下野”了,到了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月間蔣先生又在日記里常常提起“下野”起來的。
這前後六個月的差別甚大,在一九四八年五月間,國共尚在東北交戰,可是到了十一、十二月間,東北、山東已為中國共產黨所佔領,華北已告不穩,而且此時“徐蚌會戰”(淮海戰役)接近尾聲,國民黨軍隊敗相已露。更有進者,翁內閣的金圓券幣制改革已全面失敗,造成了金融及經濟的大崩潰。
因之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孫科即將“組閣”之際,蔣先生又在考慮“下野”,而此時發生了兩件大事,促成了他之毅然求去:一件是由“華中剿匪總司令”,桂係的白崇禧將軍領頭的逼宮,此是為了擁戴桂係首領、“副總統”李宗仁將軍之繼位。另一件則是國民黨中央所提名的新任“立法院長”李培基之意外落選。
“白案”為世所眾知,至于“李案”則甚少人注意及此,而在細查蔣先生日記之後,我發覺此事實為促成蔣先生決心“下野”的原因之一。
當孫科由“立法院長”改任“行政院長”時,因之而起的人事變動有三,即:
(一)新任的“立法院長”人選。
(二)原任“立法院副院長”陳立夫的職位是否因之更動?
(三)新任的“行政院副院長”人選。
孫科最初屬意的“行政院副院長”人選為張治中(文白)將軍,張氏屬于“政學係”,為美國及中國共產黨方面都能接受的國民黨政府重臣。張將軍本人對此新職則十分猶疑,而蔣先生在十二月八日的日記中說:
與岳軍、文白商談哲生態度,及其組閣之利害得失甚詳,屬文白接受其副院長之要求。
此時“徐蚌會戰”已近尾聲,國民黨軍隊敗跡已露,而美國的態度是要逼蔣先生退位,因之孫科的態度也改趨消極。
到了十二月中旬,孫科改變心意,願意組閣,可是改為要求吳鐵城出任新閣的“副院長”。起初吳先生並不願意,蔣先生十二月十九日的日記說:
岳軍與鐵城來談,協助哲生組閣事,鐵城絕不願任其副院長,則難以組閣矣。
此處要說明的,是為什麼蔣先生會說難以“組閣”呢?當時共軍渡江已不可免,國民黨政府只有退守西北、西南與東南,此時浮上臺面的方面重鎮將是:
1. 西北——張治中(文白),屬于“政學係”。
2. 西南——張群(岳軍),屬于“政學係”。
3. 東南——臺灣與福建為陳誠(辭修),屬于“三青團派”。
兩廣則為粵係與桂係。
其中張治中與張群皆屬“政學係”,而孫科則代表兩廣,尤其是“粵係”。亦即除了各省的地方豪強之外,“中央”將是粵(孫科)、桂(李宗仁)與“政學係”共同合作的局面,因之亟須“政學係”參與“新內閣”。在張治中與張群即將分別外放去坐鎮西北與西南之際,“政學係”乃共推吳鐵城出任副“閣揆”,可是屆至十二月十九日,吳鐵城仍無此意願,蔣先生乃有難“組閣”之嘆也。
到了第二天,即十二月二十日,蔣先生日記說:
朝課後,約見亮疇與鐵城,談協助哲生組閣事,鐵城據然允任其副院長,私心為之一 慰。
按,王寵惠(亮疇)先生時任“司法院長”。又此處蔣先生寫的“據”然,當是“居”然之筆誤。
至此新閣的“行政院副院長”之人選乃告底定,亦因之影響到陳立夫先生的出處。在孫科即將“組閣”之時,“立法院長”必須另推人選,陳立夫身為“副院長”,是當然的候選人之一。可是蔣先生另有打算,十一月三十日蔣先生日記說:
?? 昨午與立夫談立法院長事,勸其不宜競選也。
十二月二十二日的日記說:
召見薛篤弼、陳立夫商定李培基為立法院長候選人,十時召開中常會與政治會議,通過行政院各部會長人選。
此即因為陳立夫在此時答應入閣,故在三人小組會議後,即可底定行政院之人事案也。同一天日記:
正午約岳軍、禮卿來,談白崇禧派人來告,屬其二人勸告余從速下臺,否則後悔莫及。
此是白崇禧以“華中剿匪總司令”之身份,坐鎮華中武漢三鎮,號稱擁兵六十萬,乘著徐蚌戰役蔣先生的嫡係大敗,折損了三十多個師之危機,採取兵諫,逼蔣“下野”之始。此處之岳軍為張群,禮卿為吳忠信,兩位皆是與白崇禧有私交的蔣先生親信,所以白氏請他們代向蔣先生傳話了。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徐蚌會戰結束,國民黨軍隊敗績。一月二十二日,北平易幟、和平解放(按:傅作義部隊于二十二日出城,接受改編,三十一日解放軍入城接管)。一月二十一日蔣中正引退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將軍代理“總統”,此距白崇禧發動兵諫之始,為時大約一個月。
在此一個月中,除了“桂係”發動了前後幾波倒蔣活動之外,另有一件事牽涉到蔣中正與陳立夫之間,即李培基落選之事,此也是促成蔣先生引退的原因之一。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國民黨中央提名李培基之後,“立法院”中的“三青團派”即發出反對之聲浪,蔣先生二十三日之日記說:
昨日最復雜困難之問題,即立法正副院長人選提名問題,忽于五分鐘解決。
前一天決定了“立法院長”提名李培基,而原來的“副院長”陳立夫入閣為孫“內閣”之“政務委員”,因而辭去“立委”,所以蔣先生乃有如釋重負之感了。
此即趙寶熙先生所引陳立夫後來在紐約所說的,因為孫“內閣”之新任“副院長”吳鐵城之堅邀,彼乃允許出任“政務委員”,當是事實。在十二月二十日吳鐵城方才答允自己出任“副院長”,而在兩天後,即二十二日陳立夫隨之入閣,因而使蔣先生解決了他心中的一個難題。即在孫科卸任“立法院長”後,蔣先生既然不願意陳立夫繼任,則在新“院長”就任時,如何安排原任“副院長”陳立夫之出處呢?若讓他留在“立法院”,則使其屈居新人之下,是不合官場的政治倫理也。
可是接著發生的問題是,李培基既不屬于“CC”,也不屬于“團派”,而是屬于閻錫山的派係,因之他的出線引起了蔣先生嫡係的反對。
為什麼我有此判斷呢?因為:
(一)在決定提名李培基的小組會議里,出席者三人,即蔣中正、陳立夫與薛篤弼。蔣與陳在場是合理的,為什麼會有薛先生在場,反而李培基本人不在場呢?薛篤弼是閻錫山的心腹,曾任內政部長。此即在東北、山東已失,華北不穩之時,蔣先生已考慮到整個北方必須借重山西的閻錫山,要拉住他,不使他投中國共產黨,乃把“立法院長”給了他屬下的李培基。而且從李氏本人缺席去看,那一天他可能並不在南京。
(二)在中央提名李培基後,陳立夫領導的“CC”不便公開反對。這是因為三人小組在做決定時,陳立夫是出席在場的,因此乃由“團派”出面唱反調了。可是如果“CC”支持“中央”,則“團派”當然不成氣候也。
因此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的日記中,蔣先生接著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