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立法院”選舉議長之提名決議案,新政俱樂部(青年團)等仍主張其原定之童冠賢,而不選李培基,不勝悲戚。乃召立夫、健群來談,嚴令其執行黨的決議,其中復雜離奇,情形實不可思議,黨員之失紀棄信,殊為痛心。
也就是說在陳立夫入閣,不得繼位“立法院長”,而蔣先生又要挑選一個外人李培基來做“院長”的時候,本來同屬蔣先生嫡係,積不兼容的“CC”與“團派”,此時反而合作去共同杯葛李培基,共同推選“團派”的童冠賢與之相抗也。這是蔣先生事先沒有計算到的變化,才會說“復雜離奇,情形實不可思議”的了。
劉健群是“團派”在“立法院”的領導,後來也曾擔任過“立法院長”。這是在五月十六日新“立法院”成立後,蔣先生很少有的把“立法院”中“CC”的領導人陳立夫與“團派”的領導人劉健群一齊召來面談的例子。十二月二十四日蔣先生日記說:
另召劉健群、吳鐵城等切囑其所屬立法(委)員須照中央決議選舉,及至下午五時選舉結果,正院長為童冠賢,而非李培基,此為平生入黨以來任黨務後唯一之打擊,從此本黨等于破產,革命歷史完全為若輩叛徒所賣,立法院亦無法維持矣。比諸四月間哲生不能當選副總統時之失敗更慘也。何使黨敗至此,豈非余無能罔德之罪惡乎?余乃決心下野,非重起爐灶,另造幹部,無以革命矣。
三天後,蔣先生即下令預備辭職宣言之草稿,而且在一月二十一日,即距十二月二十四日不到一個月,蔣先生乃“下野”矣。
新任“立法院長”童冠賢先生在一九四九年大陸撤守後,長居香港,不來臺灣歸隊,當亦自知在此次選舉中,他已大拂蔣先生之心意也。童冠賢屬于“團派”,“CC”則超過全體“委員”之半數,若無“CC”之支持,怎麼可能當選“院長”的呢?
拙作《解析》中,以為陳立夫之從“立法院副院長”改為“行政院政務委員”,是出于蔣先生之懲處其時阻張群“組閣”一事,當有下述需要改正之處:
(一)陳先生在一九四八年五月以假投票阻擋張群時,剛當選“立法院副院長”五天,所以在翁文灝繼張群“組閣”時,仍為“立法院副院長”。
(二)在七個月後,“立法院長”孫科繼翁文灝“組閣”後,陳立夫才改任“政務委員”。因之拙文以為陳先生是翁“內閣”之“政務委員”是錯的,多謝趙先生在補正拙文中的指教。
(三)蔣先生在陳先生決定因為吳鐵城而同意入孫“內閣”之前,已勸告陳先生不要競逐“立法院長”。但當時蔣先生並無腹案安排陳立夫之出處,故自雲“立法院正副院長”提名人選為最困難之事,到了陳立夫自願入閣,則難題因之在五分鐘內忽然解決也。
(四)有趣的是,真正替蔣先生解決此難題的反而是張群,此由熊式輝之證詞可以見之。今已可見到的“政學係”要角熊式輝先生之回憶錄第六七七頁,其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四日之日記說:
下午赴吳鐵城寓,與張群、張治中、盧作孚等復會談。張群先言孫組閣受命經過,次及與黨一致辦法,須張治中參加,邵立子、陳立夫亦參加。……本晚,吳鐵城、張群將赴滬與孫談組閣事。
此次會談之參與者皆是“政學係”當時在南京之要人,時間在吳鐵城答允出任孫“內閣副魁”前之十六天。由此可見陳立夫之參加孫“內閣”,雖由吳鐵城出面向陳先生提出,最初之動議者,實為張群,而且是經由“政學係”要角們開會所認可者,並非如陳立夫之以為是吳鐵城一人之盛意相邀,我判斷可能陳先生也不知道“政學係”此次秘會之經過。
五、小結
因為讀到了趙寶熙先生對拙作的賜教,我才去仔細閱讀了蔣中正先生有關的日記,撰成此文,一方面以答趙先生,二方面也在對此次政爭提出了較為詳細的描述。
蔣先生是當事人,一如陳立夫先生,其所記述者亦為主觀。蔣先生批評陳立夫“狹隘不平”,只顧自己的立場等,其實蔣先生自己也犯了同樣的毛病。例如在五月十七日下午“立法院”選舉“副院長”一事,我同意陳立夫先生的看法,蔣先生之走避出京,是在暗中包庇反陳的“團派”,此由其日記有關此事之評語,是在檢討陳立夫之為人行事,並未深責“團派”,更且在事後並未實施其在事先對陳誠所提出來的警告,可知他對“團派”之反陳實為縱容也。不過,我在此也要檢討陳立夫及“CC”諸公的政治智慧。張群並非“團派”,是“政學係”,五月六日“中常會”之通過“張案”及“陳案”,是一個包裹性的相互承諾,“團派”對陳立夫的騷擾性杯葛,是與張群無關的,“CC”因之反對張群“組閣”,而與蔣先生公開反目,是不智之舉。
本文所記述的是在一九四八年五月到一九四九年一月之間,大約七八個月的國民黨政府在南京之政局。此為內戰失利,財經崩潰,蔣先生的政權岌岌可危之時。在這段時期內,蔣先生的日記是以軍事方面為主,“立法院”及“行政院”之事務並非其主要之考慮。
此外,在拙作中我提及洪蘭友先生為“CC”“四大天王”之一,蕭錚(青萍)先生為“四小天王”之一,承趙先生問及其他各位是何人?所謂的“四大天王”、“四小天王”是我在少年時聽長輩們談天時得知的,印象中賴璉(景瑚)先生是另一位小天王,先生在聯合國秘書處工作多年後退休。至于其他各位,目前我已記不得長輩們說的是哪些人了,抱歉。不過,在大陸末期及來臺初期,“CC”位居部院長者,除了二陳兄弟不列名其中之外,另有朱家驊、張厲生、谷正綱、張道藩、程天放、余井塘等人,推想其人選當在諸公之中也。
最後,容我在此指出來一點,即遷臺以後,先陳誠,後蔣經國,都是屬于“團派”的。亦即蔣中正先生在國民黨中央及“行政院”之重用“團派”,並且長期放逐陳立夫出國,應當是他身受“CC”控制了三個國會之痛苦。此即在一九四八年內七個月中間,“CC”先是杯葛張群,後是杯葛李培基,都使蔣先生為之深痛惡絕也。“CC”在臺灣因為“萬年國會”而在國民黨中央猶有一席之地,但是也因之在政府中長期成為少數派,此現象之產生,是種因于一九四八年“CC”在南京政府末期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