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于首要地位的應該是價格、信用和就業的穩定,對于過時的金本位,我已經失去了信心……因為它保留了太多的舊制度下的弊端,而其優點卻喪失了。
——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對于很多人而言,19世紀金本位的建立是一個冗長而乏味的過程,筆者能做的事情只有努力將這一過程描寫得略微生動一些,但卻不得不說,假如缺乏這一環節,我們對金本位的認識會僅僅停留在歷史層面,而無法與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取得一個合乎邏輯的關聯。
當德國確立金本位制後,拉丁貨幣聯盟因金銀比價的變動所帶來的巨大壓力而宣告解散,自此金本位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金本位從誕生到結束,經歷了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因為那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時代,各種戰爭、革命以及經濟問題不斷涌現,自然災害也不斷發生,世界各地都在爆發火山,那是個不能忘卻的時代。
以正常的邏輯來看,一種貨幣制度的建立應當是由于這種貨幣天然的具有某種優勢,而這種優勢會對經濟形勢起到某種良性的影響。但這種邏輯在金本位制的問題上是不成立的,這是一個十分荒謬的事實。
首先必須清楚的是,英國制定並施行金本位制的行動並非是英國政府本身的意願。由于在實施金本位制後,英國經濟逐漸趨于穩定,利物浦第二勳爵及英國政府在後來便將這一切視為是自己的功勞。而在此之前,也就是牛頓、洛克與朗茲在鑄幣問題上展開大爭論之後,英國實際上已經漸漸地走向了金本位的流通狀態。到了1816年,拿破侖戰爭結束之後,英國政府有了充分的條件正式確立金本位制度,但引導英國走向金本位制的最終力量依然是金銀比價的問題。在這個過程里,利物浦第二勳爵固然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幾乎可以被忽視掉,他是一個在貨幣改革問題上徒有熱情的人。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邏輯分析,他有著渴望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里留名史冊的意願和衝動。
當普法戰爭結束之後,各國開始商議建立一個新的貨幣聯盟。這些國家看到英國施行了金本位制後經濟形勢穩定,便認為金本位是好的,所謂的國際金本位體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出來的。如同拉丁貨幣聯盟那樣,國際金本位聯盟的成員國都是自願加入該體係下的,並在入夥的時候承諾遵守相關協定。
事實上,在拉丁貨幣聯盟成立之前,歐洲已經相繼出現過一些大大小小的貨幣聯盟,但在應對貨幣紊亂的問題上並未起到太大作用。直到國際金本位體係建立之後,西方國家終于成功地建立了一套利用貨幣來維護國際貿易穩定的機制,這一實驗過程似乎異常艱辛。
在國際金本位體係建立之初,曾一度飽受讚譽,因為它使各成員國之間在貿易與金融上有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局面,如果用更加準確的詞語去表述,則是一種均衡。因為在國際金本位體係下,最重要的核心元素並非黃金本身,而是調節機制,也就是所謂的“黃金輸入點”K與“黃金輸出點”L。很難定義這種調節機制是人為創造的還是天然形成的,也可能是兩種因素的混合體,總之它擁有一種制造均衡的力量。作為必須了解的一部分,盡管這可能十分枯燥,但卻無法跳躍,這里將盡可能的以最精簡的語言來闡述這種均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國際金本位的遊戲規則下,每一個施行金本位制的國家都必須給予身處自己國家里的任何人(包括外國人、旅行者等在內的任何人)進口與出口黃金的自由,同時亦規定任何人都有將非黃金的通貨兌換為黃金的自由;其次,國際金本位體係下的均衡需要從兩個角度作出解釋,一是貿易角度;一是匯率角度。假使A國貿易出現逆差,會由于A國外匯在國際貿易市場被大量使用,導致國內出現通貨緊縮,這時商品價格下跌,當下跌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會導致出口的增長,隨之而來的是貨幣回流;假使A國匯率出現上漲(以間接標價法為標準),則持他國貨幣者在與A國發生貿易時在支付上會出現虧損,此時,在一筆交易中,當持他國貨幣者需要支付的貨幣數量(按面額計算)加上匯率虧損額的總和超過了可以用來支付這筆交易的黃金折算後與運費相加的總和,那麼買方在這筆交易中會自然地選擇以黃金作為支付工具。這樣一來,如果將A國的貨幣兌換成他國金幣,再將金幣融化成黃金去兌換A國貨幣,那麼就能從中漁利,這樣一來,A國的匯率在各種壓力下會自然下降,直到下降水平恢復到投機商無利可圖為止。
這便是國際金本位體係對國際收支平衡、黃金輸送點與匯率的調節機制,亦可以描述為自然的均衡。必須承認的是,在一段時期內,這種均衡的確存在,但後來卻遭到了破壞,導致國際金本位體係成了短命的小鬼。
由于國際金本位體係真正實現了上述的均衡,盡管在時間上顯得十分短暫,但卻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造成了一種誤會。從二戰結束至今,許多人呼吁重新建立金本位體係,但其中不乏有舍本逐末的曲解,因為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金本位,而是均衡。黃金只是在一個相對比較偶然的情況下取代了白銀的地位而已。假如白銀沒有被黃金取代,那麼將國際金本位體係換成國際銀本位體係並不會出現本質的區別,只要兌換與貿易上的自由被允許,那麼均衡就會顯現。
後來發生的事情,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一戰爆發前,國際金本位體係已經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而戰爭則徹底摧毀了這一體係的均衡。相信任何人都可以理解,要維持國際金本位體係的均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總是有成員國出于各種利益因素而不遵守協議。與維持均衡相比,打破均衡則是非常容易做到的。黃金產量的變化、使用量的變化以及其他人為的因素都可以輕松破壞整個體係的運轉。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就曾在文章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如果世界上的所有商業國家都開始接受某項協議的約束,讓其鑄幣廠以任何合理的兌換率自由鑄造金幣和銀幣。那麼,只要該協議繼續生效,它就會將各國金銀的價值統一到該兌換率上來。但也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形勢的變化使得相對成本大大偏離其相對水平,那麼這樣的協議將不會維持很長的時間—— 這正如人性的變化”。
歷史之玄妙在于人們難以預見未來的事情。一戰的爆發摧毀了黃金,但卻使另一個體係有了高速發展的空間,從經濟與個人的關係角度講,這一體係在今天已經綁架了我們所有人,那就是銀行。
圖克是早期銀行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只要硬幣是完美無缺的,而且紙幣可以永遠地兌換為金幣,那麼硬幣和紙幣混合流通的益處就能充分地實現,而唯一需要防備的災難,只是出現銀行倒閉。”事實正如圖克所言的那樣,在一戰爆發前的一段時期里,金幣與銀行券以及紙幣(部分國家)一起流通,因此在市面上真正流通的金幣漸漸變少,其中大部分流入了銀行的腰包。
貨幣種類 1815 1872 1913
黃金、白銀 66 40 10
銀行券、輔幣 28 28 25
銀行存款 6 32 65
貨幣總額作為黃金價值的倍數 1.5 2.5 10
從上表觀察到的信息非常重要,如果有人對此感受不到絲毫的震撼與恐懼,那麼他一定是個每天渾渾噩噩、賺錢花錢,但對金錢本身毫無興趣的人。因為從英國建立金本位制,也就是拿破侖戰爭結束的那一刻起,全世界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被銀行及各種金融機構所綁架。自1720年起至1820年,整個歐洲在銀行問題上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糾結與焦慮,但人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將銀行放在一個錯誤的位置上討論了100年。然而更加不幸的是,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我們卻延續著這個錯誤直到現在。
拿破侖戰爭以滑鐵盧戰役K告終,從那時起,美國似乎已經看到了金融的力量。羅斯柴爾德家族沽空英債的行為給全世界上了生動的一課,債務問題綁架了英國政府,在英法兩方都遭受了極大損傷的情況下,銀行卻能夠利用金融手段從中斡旋漁利,這是威靈頓無法接受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事實。而到今天為止,如果有哪家銀行的擴張或倒閉不會對世界金融產生影響的話,那麼它所屬的國家一定是貧窮、落後且愚昧的。
到此為止,將這一切串聯起來之後,我們終于可以談談凱恩斯為什麼要反對金本位了。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對經濟復蘇產生了極大的焦慮。因為戰爭是一項燒錢運動。並且是一項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沒有絲毫益處的運動。戰後的焦慮與困惑令許多國家不免開始懷念戰前的國際金本位體係,懷念那種均衡機制所帶來的穩定。
動蕩過後,人們總是期盼穩定,但他們不知道怎樣才能得到穩定,所有人都很迷茫,經濟學家們更是忙得焦頭爛額。無數理論及學說被發表,而在貨幣問題上,主調自然落在了是否恢復戰前金本位體係的問題上。這時候,必然會產生反對派與支持派,而凱恩斯則是眾多反對派學者當中為數不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人物之一。
由于銀行以及金融業能量的日益壯大,戰後推動經濟復蘇的主要力量與戰前相比出現了偏移,實際上這種偏移在滑鐵盧戰役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顯現出來。面對銀行及金融業的興起,凱恩斯的態度是明確且堅定的,他十分讚成銀行取代鑄幣廠的職能,並且對笨重的黃金作出了一係列的反對論述。在《預言與勸說》中,他講到,“當國內價格水平的穩定和匯率的穩定這兩者不能兼得時,一般說來,前者更值得爭取;如果出現了進退維谷的尷尬局面,也許幸運的是,爭取前者而犧牲後者是阻力最小的一個辦法。”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在一戰結束後的一段時期里,匯率與價格的穩定存在著某種對立的關係,凱恩斯對此作出的解釋是:
“在19世紀紛繁蕪雜的世界,黃金能夠保持其價值的穩定的確是令人不可思議的。在澳洲和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以後,金價的跌幅達到了危險的境地;在南非金礦開採以前,金價的漲幅又達到了危險的境地。然而在每一次危險中,它總能化險為夷,保住自己的聲譽……但是未來的情況與過去並不一定相同。我們沒有充分理由保證,在戰前保持一種平衡狀態所依賴的特殊情況,在現在仍然繼續存在……黃金在19世紀的表現之所以能夠令人滿意,基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對此,凱恩斯懷疑的依據是:
1.金礦發現方面的進展大體上正好與其他方面的進展趨于一致……黃金既可能會昂貴,也可能會廉價。不論在哪一種情況下,期望出現一係列的偶然事件使金價趨于穩定,未免有些過分了。
2.黃金的價值並不是由人類中的某一單獨群體的意志和行為決定的。由于黃金的邊際價值是由它在與其他事物相對照時的穩定的心理評估所支配的。因此,其供給中的很大一部分會自動地流入藝術市場或在亞洲被貯藏起來,而且這麼大的供給額並不會造成市場泛濫……黃金不存在管理型通貨具有的那些危險性。決定黃金價值的多種多樣的獨立因素本身就是一個穩定的因素。
以上述兩點為依據,凱恩斯道出了他反對金本位的理由:
“這次大戰卻引起了(上述的促使黃金穩定的條件發生)巨大的變化,黃金自身已成為了一種管理型通貨……現在黃金的價值完全是‘人為的’,金價的未來走勢幾乎完全取決于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政策。”
雖然以摘要來用作解讀的方法會讓這種解讀變得片面,但這里我們至少了解到戰爭爆發前黃金穩定的原因是什麼,而且事實證明,凱恩斯在這一問題上的看法是正確的。
對凱恩斯而言,黃金缺乏靈活性似乎只是他反對金本位的次級理由,最重要的問題是,黃金在戰後變成了管理型通貨。這便直接了當地回答了前面的疑問,凱恩斯並非是在反對金本位,他所反對的是管理型通貨。
當凱恩斯提出“管理通貨論”之後,許多人對它的主語很迷茫,究竟是誰管理了通貨?政府、銀行?還是別的什麼金融機構?答案是不一定的,在不同的背景下,一定有所不同,而管理政策對貨幣的影響在紙幣而言是否存在?事實上,從1933年至今,我們發現管理型通貨約束了經濟的增長,而自由放任的紙幣卻也很不理想,它時常決堤,雖然帶有極強破壞力的緊縮很少再出現了,但通脹與各種赤字卻成了另一個嚴峻的問題。
1933年之後,許多人將罪責歸咎于凱恩斯,但在1931年自由貨幣與浮動匯率論依然擁有大批的追隨者。
西方有相當數量的經濟研究學者們至今仍然在糾結凱恩斯與金本位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其實普通人反而可以更加看明白一點,那就是金本位與凱恩斯的貨幣主義事實上無一可取。
對于國家或國際經濟而言,假使在這兩者之間做出選擇,那麼是要穩定到如一潭死水,還是要增長到危機四伏?對于老百姓而言,這個問題則代表一種更加實際的利益,你是想要除溫飽之外一無所有的生活,還是想要各種合法的欲望都可能被滿足但最後卻有可能毀于一場泡沫的人生?在兩者不可兼容的情況下,少數人決定了我們是要做安逸的籠中鳥還是要做可能會以悲劇告終的冒險者。所以無論是誰,當你發現自己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後者時,你可以選擇繼續閱讀下去,它將使你獲益。
啟示錄:錢注定越來越不值錢
對于戰爭終結了金本位的說法,我始終持有懷疑的態度。
一些人認為戰爭消耗了大量的金屬資源,導致了金屬貨幣時代的終結,但兩次世界大戰所使用的上千種軍備中,沒有哪一種是用鑄幣所使用的貴金屬鍛造的。
另一個說法則是戰爭爆發,各國為了購買軍備物資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因此金屬貨幣稀缺,導致各國封鎖金銀出口,限制金銀流通,最終使金屬貨幣消失。這種說法顯然更靠譜些,但仔細一想,問題隨之而來,1797年英國停止硬幣支付,改用紙幣及銀行券,這樣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戰爭阻礙了貨幣改革,英國政府為了在戰後迅速建立一套穩定的貨幣體係而不得不做出戰時停止硬幣支付最大限度儲藏貴金屬的決策;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戰爭本身會導致國家金銀向外流出,這對戰後的經濟調整非常不利,總之英國政府當時一定是把目光放在了戰後事宜,而非慌不擇路。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金本位一度得以恢復,這也與上述說法極不相符。縱觀歷史,戰爭無處不在,這絕非金屬貨幣終結的真實原因。
事實上,在金屬貨幣何以終結的問題上,我們或多或少都被表象所欺騙。真正使金屬貨幣消失的並不是什麼戰爭,而是布雷頓森林體係K的建立,應當說這才是金屬貨幣時代終結的標志性事件。
在布雷頓體係建立以前,全世界主要國家相繼停止硬幣流通,改用紙幣,並將紙幣與貴金屬挂鉤。這種實驗性做法實際上是非常正確的,因為貴金屬鑄幣根本不足以維持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經濟增長的需求。按照凱恩斯的說法,從19世紀80年代起,至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的發展狀況已經完全超出了任何人的預料。假如繼續使用金屬貨幣,那麼必將嚴重阻礙經濟的發展,因此凱恩斯稱之為“未開化的習俗”。
當一些主要國家改用紙幣之後,為了使其避免成為被政府所掌控的“管理型貨幣”,隨之建立了國家金庫,以黃金儲備作為紙幣發行基準,這就有效地避免了“管理型貨幣”可能出現的政府濫發紙幣的現象。
所以,在布雷頓體係建立前,世界上流通的主要紙幣幣種都是建立在黃金儲備基礎上的金券,這些貨幣的面值與價值基本上是等齊的,它可以代表它所能夠代表的一定量的黃金。
但布雷頓體係建立之後,大部分主要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挂鉤,美元承諾與黃金挂鉤,這使世界貨幣係統部分恢復到了一戰前國際金本位體係的狀態,但這一體係本身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例如各國對美元外匯的需求與美國貿易發展之間的矛盾。之後,由于美國連續發動對朝鮮、越南的戰爭,國家財政面臨巨大壓力,在這一過程里,與黃金挂鉤的美元逐漸成了稀缺品。當美國經濟陷入滯脹後,美國政府不得不放棄美元與黃金繼續挂鉤,這樣一來,各主要國家的貨幣與貴金屬的聯係就完全中斷了,世界貨幣正式脫離了貴金屬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