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刀的鋒刃不容易越過,因此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
——《迦托-奧義書》
經濟體係里一旦出現新的市場,不管它是以何種方式誕生,也不管它是以何種形態存在,都會隨之醞釀出一個悲劇,而且很多時候這種悲劇會不斷地被重復。這個規律對所有的貿易市場、貨幣市場以及金融市場都很適用,因為“得救之道是困難的”,而人人都渴望自己能夠得救。
自人類形成社會體係以來,貧窮就成了一顆無法切除的毒瘤,由于貧窮問題而引發的動蕩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絆腳石之一。為了得到財富,為了擺脫貧窮,人們期盼著救世主的出現,但到最後人們總會發現,這一切並非上帝的恩賜,而是魔鬼的獰笑。
魔鬼的獰笑在歐洲商業革命時期總共出現了10余次,其中有3次在經濟史上頗具歷史意義,它們分別是“荷蘭鬱金香泡沫事件”、“法國密西西比泡沫事件”、“英國南海泡沫事件”。這3個歷史事件長期以來被經濟學家們所津津樂道,因為它們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開啟,那就是我們今天所處的“泡沫時代”。
荷蘭的事件是這樣的:1593年,一個名叫克盧修斯的園藝家在奧地利發現了一種非常漂亮的花,他感到非常新奇,于是帶走了一些它的種子,而後克盧修斯從維也納輾轉到了荷蘭,由于荷蘭的氣候土壤非常適合這種花的生長,在克盧修斯的悉心栽培之下,沒多久便開出了鮮艷的花朵,當時有人給它取名叫做“Tuber1d”,它就是今天我們所熟悉的鬱金香。
由于當時鬱金香屬于稀有花卉,而且開花後的確十分美艷,故而贏得了權貴階層的青睞,一時間被達官顯貴們所追捧。無處不在的投機商目睹這一現象之後,開始了針對鬱金香的投機行為。他們先是出高價收購鬱金香球莖,然後以更高價格倒賣給宮廷的貴族們。
漸漸地,由這種花所帶來的狂熱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更多的人加入到了買賣鬱金香的行列里,就連賣魚和賣菜的販夫走卒們都參與到了鬱金香買賣中去。他們願意傾家蕩產買下一支鬱金香球莖,因為他們相信,有人會出雙倍以上的價錢將它買走。
到了1634年,由于大量外國商人聽聞荷蘭鬱金香買賣非常紅火,便奔赴荷蘭參與到了鬱金香投機當中,導致原本已經是天價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再一次飛漲。至此,這場鬱金香狂熱已經持續了長達30余年。而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為了滿足鬱金香的狂熱交易,專門為此設立了買賣會場。在此後的兩年里,一支最普通鬱金香球莖的價格漲到了64盾,那是1637年的1月。僅僅一個月後,這支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就成了1668盾,漲幅令人匪夷所思。然而更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就在短短兩天後,這支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約等于0.15盾。
1637年2月4日,這一天所發生的事情是整個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懸案(沒有之一)。這天上午,在阿姆斯特丹以及各地的交易所里,鬱金香的買賣如往常一樣順利進行著,商人們伸著脖子叫價,買主們從豪華的馬車上走下來,看似與往常並無不同。當各種交易正進行著的時候,天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有人開始將自己的鬱金香合同傾售一空,這一刻,鬱金香泡沫的第一枚骨牌被推倒了。隨之而來的是所有人爭先恐後的開始拋售自己的鬱金香合同,因為誰也不想成為最後一個傻瓜。荷蘭鬱金香的價格市場瞬間跌到冰點,交易所內傳出各種歇斯底里的怪聲音,整個阿姆斯特丹沉浸在一種末日般的氣氛里,鬱金香泡沫宣告破滅。同年4月27日,荷蘭政府在哀鴻遍野的情況下終于出面,下令終止所有鬱金香合同的買賣。
為什麼是合同買賣?這里需要解釋一下:由于鬱金香本身屬于植物,無論是球莖還是花朵,都不可能長期脫離土壤而在交易市場供人買賣,它會死亡。所以在實物交易的基礎上,為了滿足狂熱的炒作,商人們發明了一種用合約取代實物的交易方法,這有點兒像現在的期貨合同。A將15朵鬱金香花按照時下的價格賣給B,在B確認A的庫存屬實後,雙方簽訂一份合約,B依照合約付給A15朵花的錢,A在合約上簽字證明自己已將花轉讓給了B,然後B等到價格再次上漲之後,拿著付過錢的合同去找尋下一個買主。大概流程便是如此。
荷蘭鬱金香事件引發的慘劇絕不亞于華爾街黑色星期一K,許多人因為高價購入鬱金香而血本無歸,跳河自殺,有人從富翁一夜間變得一貧如洗,沿街乞討。這種從天堂陡然跌入地獄的轉折,給了荷蘭一個不小的打擊。荷蘭的金融業迅速萎靡,商業經濟亦開始走下坡路。然而就像一開始所言的那樣,這種事情不會因荷蘭墮入地獄而告終,恰恰相反,荷蘭的鬱金香泡沫僅僅是一個開始。
法國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發生于1719年,整件事情是由一個叫做約翰勞的人引起的。對于此君的光榮事跡,後文里會有詳細的描述,這里我們的焦點是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與鬱金香事件有所不同的是,這不僅僅是一次純粹意義上的交易市場大崩盤,更是一次貨幣體係大崩潰。法國的股票市值從1719年5月開始持續暴漲,到了1720年的5月,漲幅與13個月前相比約高達20倍,同月開始下跌,持續狂跌13個月,最終股價只有大約13個月前的5%,不得不說,如果將它畫出來,將會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二次函數,這種極其對稱的拋物線式的起落在金融史上還是第一次,且于日後亦不多見。
這是1716年5月的一天,一位名叫約翰勞的人在當時的法國攝政王腓力二世的支持下,成立了一家銀行,名字叫做“通用銀行”。這家銀行除了像荷蘭銀行那樣開展儲蓄與貸款業務之外,還有一項獨特的功能,那就是發行貨幣。從這一天起,由約翰勞本人親自坐鎮的法國貨幣革命在一片喜悅的氛圍中拉開了帷幕。
這是一次匪夷所思的貨幣制度改革,法國的貨幣體制在約翰勞的改革下,從貴金屬貨幣時代瞬間過渡到了紙幣時代,整個國家開始流通以“里弗爾”為單位的紙幣,政府規定紙幣為法定流通貨幣。
幾年後,當約翰勞的通用銀行給政府帶來了大量利益後,法國政府當仁不讓地吞並了它,但仍聘約翰勞為銀行管理人,這讓約翰勞感到了鳥盡弓藏的悲哀。他不甘心就此結束,于是將自己的大量精力投放在了一年前成立的一家公司身上,這家公司叫做“密西西比公司”。
法國政府在這家公司成立之初,便給予了其許多特權,允許其對許多種類和地域的貿易進行壟斷。而這一年,法國政府一方面是為了安慰約翰勞,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決定將東印度一帶的貿易交一部分給密西西比公司打理,使這家公司有了一個高速的發展期。
約翰勞取得貿易上的特權之後,以密西西比公司的名義發行了大量股票,這其中有替政府解決龐大債務問題的動機,也有他為自己謀求私利的想法。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股票不同的是,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存在著一個非常特殊的交易模式,那就是國債債券可以用來直接購買公司的等值股票,而當時500里弗爾的國債債券在市場上只能兌換到大約150里弗爾,但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卻由于其在貿易上的不斷擴張而在不停地升值。這個時候,幾乎所有持有國債債券的人都不約而同地走進了交易所,將自己的債券兌換成了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然後如釋重負地坐等股價上漲。
由于市場上的買氣越來越旺,股票價格一時間水漲船高,漸漸地,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新的投機遊戲,玩法如下:
A君以150里弗爾的價格從相對偏遠、信息閉塞的地區購買到500里弗爾的國債債券,然後去交易所將它兌換成價值500里弗爾的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再將股票賣掉。即使股票沒有上漲,A君也能夠從中得利350里弗爾。
這種投機行為在法國迅速彌漫,沒過多久,全法國的人都知道了國債債券可以用來買一種股票,而這種股票可以升值並兌現。于是國債投機戛然而止,民間持有的國債數量大幅縮減,密西西比公司則成為了法國國內最大的債權人,而密西西比公司的掌門人是約翰勞,他同時又是法國皇家銀行的管理人,掌握著貨幣發行的大權。到這里看,似乎整件事情做得非常巧妙,但事實上這駕馬車離懸崖只有咫尺之遙。
在各方的炒作下,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市值不斷上升。而約翰勞為了滿足市場,亦不斷增發新股,往復循環之下,公司股票最終上升到了一個可怕的高度,每股價格達到了9000里弗爾。這時候,約翰勞為了再次推動股價上漲,居然決定增發貨幣。這件事情讓約翰勞在後來的日子里被批判得體無完膚。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他做出任何決定,結果都不會被改變。因為對于這種泡沫問題,時至今日亦無任何人能夠找出得救之道。
毫無懸念的,泡沫破滅了,境況同近一個世紀前的荷蘭沒有太大分別。同樣是哀鴻遍野,所到之處陰風慘慘,交易所挂牌歇業;不同的是,連銀行也被強行關閉了,又是一次從天堂到地獄的瞬間墜落。這種感覺大概就像是蹦極的人被彈到最高點的那一刻,突然發現繩子斷了。
就在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慘劇上演的同時,英國不甘落于人後的也搞出了一幕慘案。造化弄人,這起慘案的發生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他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而此刻我們先來看一下這起慘案是如何發生的。
1711年,一個名叫羅伯特哈利的貴族人士創辦了一家公司,名字叫做“南海公司”(又是一個相同的開篇)。該公司一開始經營的是黑奴貿易和捕鯨業,但業績平平。為了得到貿易上的特權,實現暴利目的,公司開始募集大量資金,專門用于購買英國國債,不久後就成為了英國最大的債權人。在公司各方面的運作下,英國政府最終同意將貿易特權作為利息支付手段,南海公司終于如願以償,迅速開始擴張貿易並大量發行公司股票。
就這樣,一直到了1719年,南海公司已經成長為一家具有壟斷性質的大型企業。這一年,英國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下令中獎的國債債券(類似于今天中國大陸地區發行的中獎發票)可以和南海公司的股票進行兌換。這一點與法國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十分類似,當時英國國債債券同樣面臨不斷貶值的危機,債券市場的投機風潮隨之到來。
由于貿易上的擴張,加上公司成為英國國內最大債權人的消息逐漸傳開,南海公司的股票迅速走紅。到了1720年春天,公司股票已經漲到了每股130英鎊的價位。這一年,南海公司又打出了一張牌,他們通過行賄得到了英國國債除英格蘭銀行和東印度公司所持有的部分以外的全部經銷權,這讓公司的股票從130英鎊每股一下子漲到了300英鎊。同年4月份,南海公司決定增發100萬股的新股,之後價格上漲到了每股340英鎊,到了月末,公司決定給股民發放10%的紅利,以答謝股民的支持與厚愛。如此豐厚的紅利自然吸引了更多的買主,公司的股票隨即再次上升了一個臺階。
之後,南海公司不斷重復著這種操作,股票價格不斷上升,到最後甚至連英國國王、科學家牛頓等名流也禁不住誘惑殺入了股市,全國的老百姓至少有半數持有南海公司股票。就在這樣的氣氛中,人們度過了一天又一天,大家相安無事。直至1720年的7月,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經漲到了每股1075英鎊,這個時候,市場開始出現了松動。每一次泡沫的發生都不外乎是這個結局:當市場發現再也沒有新的骨牌可以繼續擺下去的時候,它就會將第一枚骨牌推倒,這是一種自然選擇機制。
再一次,毫無懸念的,泡沫破滅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在短短3個月里,從每股1000英鎊跌至每股135英鎊,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隨之也一落千丈,並引發了英格蘭銀行的擠兌事件。同年英國政府頒布了《泡沫法案》,在交易所被損失慘重的老百姓和商人們的怒火燃燒成廢墟之前,慌忙下令關閉了交易所,禁止其繼續開業,英國經濟開始迅速萎靡。
之後發生的一切與荷蘭鬱金香泡沫、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毫無差別,整個國家的畫卷如同在復刻版下復制出來的一樣,大街小巷一片狼藉與蕭索。家庭主婦們抱著孩子痛哭流涕地咒罵著自己的丈夫,菜販子望著洋蔥神情呆滯,被關閉的交易所大門前的地上四處飄落著股票票據。
“三大泡沫”的悲劇不僅發生在過去,亦發生在現在,而且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將來它還會繼續不斷地重復下去。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這三次泡沫危機,其根本原因在于買賣雙方的私欲膨脹、貪婪無度和買家人雲亦雲的心態,而直接原因卻各有差異:引發荷蘭鬱金香泡沫的直接原因是民間的博傻心態和官方的缺乏監管;引發法國密西西比泡沫的直接原因是官方濫發貨幣引起嚴重通脹致使其信用坍塌;引發英國南海泡沫的直接原因則是政府貪污瀆職加之後期在事情處理上的失誤。
歷史不斷地重復著,人們能夠從中吸取的經驗有很多,但能夠憑借這些經驗而避免陷入下一次漩渦的人卻寥寥無幾。一陣秋風襲來,樹枝上烏鴉的啼叫聲定會再一次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