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2.少年時代.鋒芒初露

時間:2012-11-12 08:3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勞倫斯的頭腦充滿智慧,同時品行又無比正直,所以被家鄉的人民毫無異議地推舉為領袖,極受擁戴。父親奧古斯丁去世以後,本著“長兄為父”的原則,勞倫斯更加疼愛喬治,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這一點從喬治被頻繁地邀請到弗農山莊做客便可看出。正是在那里,喬治有緣結識了費爾法克斯先生。

  費爾法克斯和勞倫斯一樣,參加過慘烈的西印度群島戰爭,同樣令人景仰。耳濡目染,軍事方面的東西深深地影響了喬治的成長。勞倫斯和費爾法克斯的行伍背景,決定了他們的人際關係圈子以軍官為主。喬治有幸和這些軍官交往,從中獲得的許多經驗對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意義重大。每逢聚會,這些軍官都會興致大發,將前線戰況一五一十地講出來,今天是波多被佔領,明天是卡納赫被炮擊什麼的。鮮活的軍事知識啟迪了喬治,他迅速成長起來。14歲那年,喬治樹立了成為一名海軍戰士的理想。實現這個偉大願望對勞倫斯而言簡直易如反掌,但對喬治而言卻是另一回事了。阻撓喬治從軍的最大障礙,來自于他的母親。經過喬治竭盡全力的勸說,母親最終默許了喬治的行為。于是有一天,在弗農山莊附近一條河流下遊停泊的一艘軍艦上,出現了喬治年輕的身影。

  出徵時間安排在正午。母親依依不舍地來到軍艦旁,為勇敢堅強的兒子送行。可一想到這次分開,可能就是與心愛的兒子永別之時,母愛的本能讓她再

  弗農山莊後來成為華盛頓從22歲直到1799年逝世前居住時間長達45年的故居。現在,弗農山

  莊已成為美國總統在感恩節時放生火雞的地方。現任總統奧巴馬就將名為“蘋果”和“蘋果

  汁”的兩只火雞在白宮內放生,放生後的火雞將在弗農山莊度過後半生。

  度猶豫了。于是,在母親急切而強烈的反對下,喬治無可奈何地終止了這次夢寐已求的從軍計劃。他再次回到學校,在學校度過了兩年多的時光。此時此刻,喬治已經不再是那個在學習上很盲目的孩子。從軍的夢想,讓他有選擇性地進行著學習。數學成為他付出精力最多的學科,原因是這門學問最有可能在戰場上派上用場。

  總之,縱觀喬治早年的學習生涯,我們不得不被他骨子里堅韌不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所折服。事實上,終其一生,我們也很難看到他在某件事情上表現出盲目的態度。不管任務多麼艱巨,遑論責任多麼沉重,只要在個人能力許可范圍之內,他就必然會做到盡善盡美。

  少年時代便開始自我約束的行為準則和道德原則,對喬治的成長起到決定性作用。費爾法克斯全家對喬治的優點非常賞識,認定他將來必定會成就非凡。盡管他仍未年滿16周歲,但他在方方面面體現出的氣質,都無疑表明他已具備了一個成年人應有的品質。周圍從來沒有人拿他當小孩子看待。在他們眼里,當時的喬治已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喬治為人謙和而坦誠。在與他人交流時,他的話語間總帶著一種動人的憂鬱味道。這種氣質自然打動了不少女孩子的芳心。據華盛頓自己回憶,盡管當時傾慕者眾多,但真正讓他動心的,是一位叫凱麗的姑娘。

  時至今日仍留存著的許多記載,讓我們有幸去見識這段戀情。作為華盛頓的好友,羅賓曾收到過他的一封信,其中有這樣一段內容:“在費爾法克斯爵士家的這段時光,如果我能夠讓自己徹底地放松,倒也會是一段美好的回憶。然而,這里出現的一位美麗動人的小姐,讓我在欣賞四周的景致時索然寡味,對此我實在無所適從。每一次與她邂逅,我都感到無比煎熬。如果將這分感情深埋心底,那麼悲傷就會時刻與我相伴,直到把我完全吞噬。”對于自己的心事,華盛頓在寫給“親愛的朋友約翰”的信中也袒露無遺。他告訴約翰,幸運之神讓自己與一位美麗動人的姑娘不期而遇,假如有一天他們走到了一起,他一定會深感上天的恩賜。

  暗戀凱麗小姐的那段日子,些許的痛苦自然不可避免,但這對喬治來說倒也不是什麼壞事。凱麗小姐的出現如清晨的陽光,改善了華盛頓骨子里的憂鬱氣質,這對他身心的健康成長產生了重要意義。

  秋日來臨之際,費爾法克斯爵士的笑容往往也是一年中最燦爛的。他可以帶上心愛的獵槍,全身心地投入到獵狐活動中去。在與華盛頓共同狩獵的過程里,費爾法克斯爵士被華盛頓的勇敢和智慧折服。甚至,只要有華盛頓在身邊,費爾法克斯爵士總能非常輕易地打到狐狸。華盛頓的騎馬技術也堪稱一流。當他策馬而去的時候,迅捷矯健如空中翱翔的獵鷹。

  獵狐原本只是一項單純的娛樂活動,但現在,獵狐被加上了幾分更深的含義。費爾法克斯爵士對其擁有的草地和森林等地產的具體面積並不是十分了解,這也給了一些別有用心者侵佔費爾法克斯家地產的可乘之機。對于大片土地和森林的喪失,費爾法克斯備感苦惱。他打算借著這次獵狐行動,對自己擁有的地產進行一次實地測量,然後動用軍事力量,徹底趕走那些非法入侵者,而華盛頓則成為這次行動的指揮官的不二人選。費爾法克斯相信,高超的測量技術、過人的膽識以及聰穎的智慧,能確保華盛頓成為一位卓越的指揮官。華盛頓帶著愉悅的心情,接受了爵士的委托。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讓他在短時間內就為第一次遠徵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1748年3月,在剛滿16周歲後,華盛頓和費爾法克斯先生騎著駿馬,踏上了既定的勘測徵程。迅速繞開阿什利隘口後,他們順利地越過了藍嶺的第一道難關。隨後,他們進入弗吉尼亞大峽谷。那里氣候溫和,樹木豐茂。中間一條波濤洶涌的河流經過,將這個寬約20公里的峽谷攔腰截斷。

  華盛頓視這次遠徵為難得的軍旅體驗。艱苦的條件沒有影響一行人前進的速度。在沿著波托馬克河長途跋涉時,華盛頓堅決不去護林人員的小屋里面歇息,而是固執地選擇了在草地上露天而眠。天有不測風雲,突然降臨的暴雨導致了波托馬克河的水位急漲,已經準備渡河的一行人只好作罷。思慮良久後,他們決定前往附近峽谷中去探尋溫泉,並最終到達了後人口中的柏克利大溫泉。隨著幾天時間匆匆過去,他們對水位下降的期待也慢慢變成了泡影。萬幸的是,他們最終弄到了一只獨木舟。河對岸就是馬里蘭省,所以他們決定乘船而過。經過幾多艱辛險阻,大隊人馬終于安全渡過了河。當晚,他們在克瑞薩皮上校家中過夜。

  美國阿巴拉契亞山係的東部山脈,是阿巴拉契亞山係最高的部分。從賓夕法尼亞州南部,向南延伸到喬治亞州北部。大致以羅阿諾克河為界分南北兩段,北段山脈狹窄低緩,寬15~25公里;南段寬厚高峻,密契爾山海拔2037米,是美國東半部最高峰。山上森林密布,山間居民還保留有移民時代的古老風俗習慣,以工藝品生產著名。

  勘測過程中發生的一些故事,是讓人始料未及的。有一天,就在華盛頓和費爾法克斯準備休息的時候,一群印第安人向他們走來。人群中一個首領模樣的人,手舉著一張人頭皮,嘴里高呼的勝利口號響徹大地。這些印第安人舉起裝著烈性酒的酒囊,昂起頭便開始大喝。之後,這夥人似乎是喝醉了,開始在一塊空地上跳起了狂野十足的戰爭舞蹈。與其說他們在跳舞,倒不如說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充滿暴力的混戰。華盛頓和費爾法克斯沒敢上前,只遠遠望著,就驚出了一身冷汗。不管是那粗獷的歌聲,還是那無比投入的狂野舞蹈,都讓人很難相信他們居然也是人類。令人敬佩的是,擁有堅強意志力的華盛頓不僅沒有被嚇倒,反而很快地融入了這種生活。到最後,與這些人的頻繁交往讓他成了與印第安人打交道的行家。

  勘測任務終于圓滿結束。伴隨著波托馬克河汩汩的流水聲,華盛頓踏上回家的歸途。他沿著原路,在4月12日那天順利返回弗農山莊。在全部測量工作中,華盛頓無不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不論是工作中作風之嚴謹,還是既定勘測計劃之周密,無一不讓費爾法克斯先生賞識有加。不久之後,在華盛頓的建議下,費爾法克斯舉家搬遷至藍嶺地區,在盡享溫和的氣候的同時,更是坐擁了一望無際的肥沃土地。

  之後,政府任命華盛頓為公共測地員。當然,這要歸功于費爾法克斯先生的極力推薦。華盛頓在工作期間留下的許多勘測記錄,直到今日仍有跡可循。在長達三年的測地員生涯里,他的收入也頗為不菲。那三年里,他的足跡幾乎遍及附近任何一塊土地。而那段歲月里積累下的許多經驗,則為他日後在田產購買中的遊刃有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直到今天,舍南多河周圍的大片土地,仍記在華盛頓家族的名下。要知道,那些土地可都是讓無數人眼紅的肥田沃土。

  華盛頓一邊還在沒日沒夜地忙于勘測土地,另一邊,英法兩國政府已經將一項新的殖民地開拓計劃提上了日程。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華盛頓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他要在這項計劃的實施過程中付出異常艱辛的努力。上帝是公平的,這段經歷不僅為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回憶,也為他日後的功成名就埋下了伏筆。英法之間在美洲大陸的矛盾與爭端,直到歐洲大戰結束也未能緩和。兩國都想先發制人,吞並美洲殖民地那些沒有勘定疆界的領土,從而佔地為王。而阿利根尼山脈以西,上起大湖區、下至俄亥俄河b的遼闊疆域,則最令人垂涎。誰都知道那里不僅氣候宜人、土壤肥沃,湖泊河流也是四通八達。

  法國人率先發表聲明,聲稱本國擁有優先發現權,並理所當然地將這塊土地納入了法國的殖民范圍。所謂優先發現權,指的是在1673年,帕特馬奎特與他的隨從們奉法國國王c之命,乘著獨木舟沿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從魁北克的埃利亞一直劃到阿肯色州。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他們在宣布整個地區及沿河流域歸屬法王陛下時,能如此理直氣壯。但這個極不合理的領土聲明遭到了英國人的強烈反對。他們隨後作出聲明,表示這片領土的主權應歸屬大英帝國。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印第安人早已將這塊土地拱手讓給英國。據確切史料記載,在1744年的蘭開斯特,印第安部落的易洛魁六族d的首領與駐賓夕法尼亞、馬里蘭及弗吉尼亞的英國代表達成了一項協定,後者付出400英鎊的代價,換取前者的阿勒格尼山脈以西全部領土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既然雙方各執一詞,那麼激烈的爭論不可避免地演變成瘋狂的爭搶,這種情況自然也在意料之中。英法兩國都不肯做出讓步,執意要在這塊必爭之地上短兵相接。于是,美洲大地上生靈涂炭。戰爭的最終結果是兩敗俱傷:英國喪失了在美洲的大片領地,而法國將其在美洲擁有的所有土地拱手讓出。

  那個時候,還沒有白人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大地上定居,只有18世紀初從加拿大地區遷移過來的部分特拉華人、肖尼人和明戈人,在那里組成了一個混

  該山脈是北美阿巴拉契亞山係西北部的分支,在美國建立初期,曾經是西部殖民巨大的自然

  障礙。這條山脈延伸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馬里蘭州、弗吉尼亞州和西弗吉尼亞州境內。東

  側隔大谷地與藍嶺山脈相平行。連續不斷的山峰海拔1000米左右,峻拔的東斜面稱為阿勒格

  尼峰,陡落于大谷地中。b 俄亥俄河是密西西比河水量最大的支流。“俄亥俄”為印第安語中“大河”的意思。該河位

  于美國中東部。c 這里的法國國王是指路易十四。路易十四,生于1638年,登基于1643年,逝于1715年,以雄

  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蘭西王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使法語成為整整兩個世紀里整

  個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使自己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也是世界歷史上執政最

  長久的君主之一,被尊稱為“太陽王”。d 易洛魁六族是指當時的六個印第安人部落,分別是卡尤加人、奧農達加人、奧奈達人、塞尼卡

  人、摩和克人以及圖斯卡羅拉人。他們結成強大的聯盟,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起到重要作用。

  合部落。起初,部落效忠于提供庇護的法國。但隨著歲月的變遷,對法國保持忠誠的部落越來越少。他們的政治傾向隨著與西方部落貿易的逐漸展開,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部落的經濟前所未有的發達之時,此地的貿易權也逐漸地被賓夕法尼亞人所壟斷。

  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些有頭腦的種植園主都意識到,只有加入到當地的貿易中,才能確保自己在這片沃土上站穩腳跟。包括奧古斯丁華盛頓(喬治華盛頓的另一位兄弟)和勞倫斯在內,許多來自弗吉尼亞和馬里蘭省的種植園主已經將目光投向了這里。他們聯合倫敦的富商約翰汗伯里,竭盡全力從英國政府手中搞到了土地許可證,以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勢。英國政府出于與法國人相抗衡的長遠考慮,不遺余力地對此表示支持。1749年,受英國政府特許,“俄亥俄公司”成立了。這個公司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擁有了當地大約50萬畝土地的管轄權。最開始,弗吉尼亞行政委員會主席托馬斯李先生主持著公司事務。沒想到掌權沒多久,他就去世了,勞倫斯也因此被幸運地提升為主管。帶著開明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勞倫斯開始創造一番豐功偉業。他設法免除了那些賓夕法尼亞的德國人在經濟和宗教上的雙重負擔,與他們聯手展開了居民點的建設。

  法國人的忍耐在居民點建設完成後達到了極限。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越來越多的英國國旗四處飄揚,終于決定有所行動。不久之後,毛皮商弗里澤爾手下的三個白人就被法國政府關進了監獄。為了協調雙方的爭端問題,弗吉尼亞總督派吉斯特出面跟法國政府調解。

  當地的土著人對吉斯特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人們義憤填膺,激動地譴責著法國人的暴行。他們誠懇而急切地邀請吉斯特在此定居,以便指導大家修築一道防禦法國人的要塞。

  當地土著人的一次大會,在吉斯特到來後沒多久便隆重召開。吉斯特在會上發言,以弗吉尼亞總督的名義邀請當地人去弗吉尼亞觀光。人們欣喜地答應下來,不過只有洛哥斯頓全體大會才能決定是否成行。懷著同樣的使命,吉斯特又先後走訪特拉華人和肖尼人的營地,最終也是皆大歡喜。任務順利完成後,吉斯特沿著邁阿密河而下,抵達了印第安人的重鎮皮奎。在那里,俄亥俄地區數不盡的自然寶藏讓他大開眼界。不論是枝繁葉茂的樹木、一望無際的草地,還是激昂奔騰的河流,都在向人預言著這片地區未來的富庶與繁華。但令人遺憾的是,並沒有人類在此耕種,白白浪費了這天造地設的寶庫。

  四個部落組成的聯盟,讓皮奎成為邁阿密乃至整個西部最有聲望的重鎮,其影響力甚至波及密西西比河地區。那時的聯盟,由皮安克沙酋長掌權。吉斯特的助手克洛根經過一輪艱辛的談判後,最終以弗吉尼亞總督的名義與鎮上的印第安部落簽訂了盟約,得到了皮安克沙酋長去參加洛哥斯頓的會議的許諾。這時,兩名渥太華人的突然闖入打破了和諧美好的氣氛。他們呈上法國總督的一封書信,希望能與部落重歸于好。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比印第安人更講排場的了,他們以貴賓的規格款待了兩位使節。

  骨子里的傲慢讓法國人相信,只要總督的書信一到,印第安人便會感激涕零地俯首稱臣。沒想到,皮安克沙酋長的一番話讓他們顏面盡失。皮安克沙酋長緩緩地說道:“此刻你們歌頌著我們的友誼之偉大,不過是因為你們法國人需要我們。可一旦有一天,我們沒有了利用價值,你們會毫不猶豫地把我們一腳踹開,甚至讓我們落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你們法國人親手玷污了‘友誼’二字,所以請別再來自取其辱。”他的話音未落,兩位使節早已羞得面紅耳赤。臨走前,他們揚言要踏平部落,以雪今日之恥。

  對于自己在邁阿密地區的失敗,法國人心有不甘。不久之後,睿智的瑞克爾奉法國政府之命,再次來到印第安部落。這一次,英國人沒能再次見證法國使節的醜態。瑞克爾不僅擁有法國人的智慧,而且如印第安人般能言善辯。不少印第安部落在他的極力勸說和威逼利誘下,重新戴上了法國人的枷鎖。可憐的印第安人不會想到,眼前尊敬的主人法國和可親的朋友英國,有朝一日竟會是殘害自己的劊子手。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朋友,也許只有等他們將土地全部拱手讓出的那天才會明白。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