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4.敵強我弱.無所畏懼

時間:2012-11-12 08:29   來源:中國臺灣網

  在威廉斯堡,華盛頓作了短暫的休整。1754年4月2日那天,他帶著兩個連的隊伍從亞歷山德里亞出發。此行的目的地,是俄亥俄河口的新要塞。弗賴上校是華盛頓所屬部隊的指揮官,他將隨後帶著炮兵部隊奔赴前線。行軍途中,華盛頓與亞當斯蒂芬上校的小分隊成功會合。到了曼徹斯特,軍需出現匱乏。迫不得已之下,他們作出徵用當地人的馬匹和車輛的艱難決定。

  半強制性的徵用並沒有多麼奏效。一個禮拜的時間,他們只收獲了十輛破舊不堪的馬車。結果是,還沒有等越過險峻的隘口,那些垂垂老矣的馬便動也不肯動了。無奈之下,士兵們只能用肩扛著車輪繼續前進。正是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華盛頓的隊伍翻越崇山峻嶺,為之後通過的炮兵部隊掃清了道路上的障礙。

  華盛頓見手下個個垂頭喪氣,開始想辦法鼓舞士氣。他許諾,一到威爾斯溪的貨運中轉站,便去雇傭上好的馬匹。沒想到在行進途中傳來了消息,負責威爾斯溪的特倫特上尉及手下已經全被法國人俘虜。所幸,謠言隨後不攻自破。4月20日,華盛頓見到了特倫特上尉。奇怪的是,上尉的手下確實是下落不明了。華盛頓立刻要求特倫特準備好隊伍需要的馬車,以便早日查出事情的真相。特倫特的辦事效率被高估了。一切準備就緒的時候,已經是25日了。

  如果那些被上尉派遣去修築碉堡的士兵真的被俘虜了,那法國人必定要為此揚揚得意一段時間。這種猜測隨後被證實。那些士兵,正是被法軍指揮官康特勒庫爾上校所俘虜。上校當時率領了差不多1000名帶著野戰炮的法國士兵,坐著快艇直奔碉堡所在地。法軍到達的時候,碉堡的第一期工程還沒有完成。列好隊形後,康特勒庫爾上校趾高氣揚地命令英軍投降。當時在場的英國守軍不足50人,也沒有特倫特上尉坐鎮指揮。在無人主持大局的情況下,英軍遲遲沒有作出答復。在當地的印第安首領亞王的建議下,一位名叫瓦德的青年少尉自告奮勇,前往法軍營地談判。瓦德希望法軍能放寬期限,等英軍真正的指揮官到來後再做定奪。康特勒庫爾上校對此不屑一顧,並表示如果他們不立刻投降,就要訴諸武力。在當時的氣氛之下,多虧了身邊有亞王陪同,否則這位年輕少尉勢必要喪命于法國軍營。迫于無奈,少尉只得同意投降。一番交涉後,法軍同意英國人帶著工作工具離開碉堡。

  隨同少尉歸來的,還有兩位印第安武士。為了表達亞王誓死效忠英國的信念,他們將法軍的部署和武器裝備情況一五一十地告知了華盛頓。經過深思熟慮,華盛頓派其中一個武士攜文書前往威廉斯堡,希望能得到總督的幫助。同時,他委托另一個印第安武士帶信給亞王,以安撫亞王不定的心緒。

  眼前的事實,並不像華盛頓信中所寫的那般樂觀。他的手下只有人數不多的新兵,而他們面臨的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戰爭。在這片蠻荒之地,敵人佔盡天時地利。沒幾天後又傳來消息,一支法國援軍正沿著俄亥俄河而上,不久後就將抵達當地。形勢岌岌可危,華盛頓眉頭的愁雲越來越重。他清楚地知道,要想挽留自己的盟友,只能從現在開始爭分奪秒。

  進退兩難之下,臨時戰爭會議在華盛頓的主持下召開。經過討論,大家得出一致結論。華盛頓率領軍隊前往紅石溪,並在那里開始修築防禦工事。依靠紅石溪得天獨厚的地形,不僅能將敵軍的活動盡收眼底,還能保證部隊在需要時從容撤退。在華盛頓的命令下,60人組成的先頭部隊刻不容緩地出發前去開路。心切之下的華盛頓又寫了一封信,請求總督的援助。

  同一時間,正在召開州議會的賓夕法尼亞州、馬里蘭州總督也收到了華盛頓的來信。華盛頓在信中陳述了法軍的敵對行為,希望能得到總督們的積極援助。可惜,這兩封信寄出後收效甚微。對于總督批準的法案,議會不遺余力地進行阻撓。所以,華盛頓實際上受到的援助,可謂杯水車薪。議會制度的約束,讓這位年輕的指揮官在戰爭伊始便苦不堪言。以後的幾年里,他一直受困于此而無可奈何。

  特倫特部隊的紀律散漫,讓華盛頓深惡痛絕。他原地解散了這支部隊,讓他們聽候弗賴上校的調遣。結果等華盛頓一走,這些人便作鳥獸散,逃一般地回家了。

  4月29日,160人的部隊在華盛頓的帶領下向威爾斯溪出發。他們加緊行軍,不久後便趕上了前去修路的先頭部隊。為了弗賴上校部隊的大炮能順利駛過,他們務必要在這荒山野嶺(包括野人山及周圍的森林地區,這里後來被稱做“死亡陰影”)里開辟出一條平坦寬闊的道路。5月9日,華盛頓的部隊行軍至距離威爾斯溪不過20英里的“小草地”。排除千難萬險後,他們終于出現在尤吉奧格尼河畔。因為要修橋過河,部隊在那里耽擱了幾天。

  行軍途中,華盛頓每天都會跟路過的流動商販們聊聊,從他們口中打聽些從俄亥俄河傳來的流言蜚語。消息不盡可信,因為有些商販口中的法軍人數已經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但所有說法在一件事情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法國人正在沒日沒夜地建築一座大碉堡。華盛頓從商販的描述中得知,碉堡所在地正是華盛頓之前提到過的最佳位置。其中有一位商販,意外地為部隊提供了從一位名叫拉弗斯的法國密探手里得來的情報。早在出使邊疆期間,華盛頓便對拉弗斯的身份表示過懷疑,所以對他的間諜身份並沒有太多驚訝。吉斯特的新居民區在月桂山附近,拉弗斯有一段時間便活躍在那里。如今,他又帶著四個士兵在這一帶晃悠,目的實在可疑。華盛頓覺得,他應該是在打著搜捕逃兵的幌子,完成偵察地形的任務。另一條消息是,法國人正在向俄亥俄河下遊的印第安人大獻殷勤,用頗為誘人的物資對他們進行全力拉攏。除了這些鋪天蓋地的不利消息之外,另一條消息則讓華盛頓欣喜不已。據說,亞王正帶著50名武士馬不停蹄地向這里趕來,以共商大計。

  隨後,華盛頓收到亞王的來信。信上說,法軍已經在兩日前出發,正在向此地趕來。雖然不能確定法軍的具體人數,但據說,他們一遇到英國人就拼命戰鬥的信念是不用懷疑的。亞王及其他酋長,將于五天後與華盛頓會合。5月23日傳來確切消息,華盛頓得知法軍總人數不超過800人,而大約半數已經因秘密任務在夜里被派走。隨著戰爭的臨近,華盛頓對敵軍的情況已經了如指掌。一個完美無缺的作戰計劃,已經開始在這位年輕的軍官心中慢慢醞釀。

  華盛頓當晚收到情報,在18英里以外的尤吉奧格尼河渡口處,發現了法國部隊的行蹤。華盛頓當即令士兵們在那個被稱作“大草地”的地方做好戰鬥準備,並讓他們對自己口中的“天時地利俱全的完美戰場”拭目以待。因為營地四周被森林包圍,時刻都可能被偷襲的士兵們格外緊張。這種氛圍之下,每個人都聞到了硝煙的味道。

  5月25日那天,吉斯特心急火燎地從住所趕來。他告訴華盛頓,自己的營地周圍發現了拉弗斯及其部隊的蹤跡。對于詭計多端又野心十足的拉弗斯,華盛頓提醒自己一定要小心提防。為此,他專門指派了一支75人的部隊,去搜尋神出鬼沒的拉弗斯及其部隊留下的痕跡。不久後亞王也傳來消息,由兩個可疑的腳印可以斷定,法國部隊一定埋伏在足跡的附近。

  為了共同商榷作戰計劃,華盛頓冒著瓢潑大雨,連夜趕往亞王的營地。對于華盛頓的到來,亞王友好地表示歡迎,並表達了共同抗敵的意向。隨後,他與華盛頓一起來到了足跡所在位置。奉亞王之命前去追蹤足跡的武士告訴華盛頓,他們來到了一片岩石錯落且叢林茂密的區域,然後在中心的一塊低地上發現了法國兵營。

  不久之後,一個需要協同作戰的奇襲計劃浮出水面:亞王的隊伍從左,華盛頓的隊伍從右,兩支隊伍分兩路將敵人包抄。雙方眾志成城,隨後便展開行動。

  在岩石和樹林的掩護下,華盛頓率領隊伍向前逼近。沒想到隊伍在途中不幸暴露,隨後便與敵方展開了激烈的交火。槍炮聲持續了將近15分鐘後,華盛頓部隊由于所處位置極易暴露,逐漸處于劣勢。還好印第安人的支援隨後趕到,才最終取得了勝利。法軍在傷亡數人後見形勢不利,開始狼狽逃竄。經過全力追趕,華盛頓率領部下俘虜了敵軍21人。法軍中只有一個加拿大人成了漏網之魚,驚慌失措地趕回俄亥俄河邊的要塞報信。

  這次交火中,法軍陣亡10人,1人受傷;華盛頓手下陣亡1人,另外有3人受傷。在華盛頓的極力勸阻下,憤怒的印第安人才沒有把俘虜全部處死。華盛頓這次可謂是死里逃生,因為他當時就處在法軍火力的聚集點。真切地體會到子彈從耳邊呼嘯而過的感覺後,華盛頓由衷地感慨自己能活下來是個不小的奇跡。

  俘虜中有兩個不容忽視的重要人物,一個是頗有影響力的法軍軍官德魯,另一個便是狡猾而可怕的拉弗斯。從一個名叫朱蒙維爾的年輕軍官身上搜出的指令,暴露了他們此行的目的。這份明確記錄著他們偵察任務的證據,也讓他們聲稱只是來勸華盛頓離開法國領土的謊言不攻自破。

  雖然華盛頓首戰告捷,但處境依然危機四伏。據探子發來的情報,法軍還有不包括印第安盟友在內的大約1000名士兵駐守要塞,更不要提正在火速趕來的援兵。由于朱蒙維爾死前派出的信使很可能已將風聲走漏,英軍營地薄弱的防守情況大概已經被康特勒庫爾了解。為此,在加緊鞏固防守的同時,華盛頓寫信給臥病在床的弗賴上校,要求他立即增派援軍。在信中,華盛頓表達了自己“寧可葬身于敵軍壓倒性的屠殺,也決不放棄一寸已得土地”的決心。與此同時,亞王也在號召盟友,懇請他們帶著武器來紅石溪與自己會合。亞王答應派人到河流下遊去尋找並遊說明戈人和肖尼人,同時提出自己必須回一趟家。他許諾,會在5月30日那天帶著妻兒及34個武士回到營地。

  29日那天,華盛頓在給德威迪總督的信中這樣寫道:“對于人數上絕對佔優勢的敵軍的進攻,我隨時恭候。即使敵我比例是五比一,我也會抵抗到最後一刻。我擔心印第安盟友會離去,所以我們必須在這里堅持到底。他們願意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吧。請閣下放心,我絕不會被敵人打個措手不及的,至少這一點我可以保證。我也會盡全力打一場勝仗的。如果我們不幸戰敗,請閣下相信,我們已拼盡全力。只要還有一線希望,我們便會奮戰到底。”

  當時的華盛頓熱情高漲,做好了迎接最艱難的戰鬥的準備。在寫給其兄長的短信中,他這樣說道:“敵人潮水般的攻勢何時展開,我們便在何時作出抵抗。他們多一天不進攻,我們便多一天時間去準備。我目睹了一名烈士的犧牲和幾位士兵的受傷。相信我,在子彈呼嘯而過的那一刻,我的耳朵聽到了某種奇妙的東西。”年輕氣盛的華盛頓的話傳到英王喬治二世的耳朵里後,喬治二世冷冷地評價道:“等他聽多了,就不會這麼說了。”

  隨著亞王一家老小、同僚酋長斯卡魯雅迪及34名武士的到來,營地的糧食緊缺問題愈發嚴重。華盛頓緊急傳信給克羅根,要求他將所有的面粉火速送往部隊。處境越來越困難,壓在華盛頓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弗賴上校不幸

  喬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t Britin,1683年11月10日—1760年10月25日),英國國王,漢諾威選帝侯。 

  病故後,遠徵軍指揮官一職由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軍官詹姆斯英尼斯接任。在攻打卡塔赫納時,英尼斯曾與華盛頓的哥哥勞倫斯在同一連隊。雖然英尼斯戰鬥經驗豐富,但此時他與士兵們身在曼徹斯特,可謂遠水不解近渴。如果他們能參加這次戰役,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主持大局的重任落在了華盛頓一人的肩上。整理弗賴留下的文件的時候,華盛頓發現了一張空白的少校委任狀,于是氣度不凡的亞當斯蒂芬上尉得到了光榮的提拔。另外,在給德威迪總督的信里,他對雅各布范布拉姆讚賞有加:“自亞力山德里亞以來,他在擔任上尉時一直恪盡職守。他的經驗,足以讓他勝任指揮一職。”

  之前提到的要塞竣工在即。士兵們在修築期間不得不忍饑挨餓,所以稱這座要塞為“苦難之堡”。從工地歸來的士兵很好地補充了匱乏的兵力。同時,華盛頓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忠實的莫逆之交——在荷蘭出生的軍醫詹姆斯克雷克。 

  6月10日,傳來了90名法軍士兵正在逼近營地的消息。為了能再抓住一批俘虜來討總督的歡心,華盛頓讓穆斯少校及部分士兵留守碉堡繼續架設回旋炮,然後率領著其余150名最優秀的士兵浩浩蕩蕩地出發了。沒想到消息有誤,一行人只抓到了9名法國逃兵。不過,從這些逃兵口中華盛頓得到幾條確切的消息:一是俄亥俄河岔口的碉堡已經順利完工,為了紀念加拿大總督而被命名為“杜凱納堡”;二是目前碉堡的守軍不超過500人,不過不包括近在咫尺的200名援軍,以及將在兩周後到來的900人的大部隊。另外,拉弗斯的間諜身份也再次被證實。

  麥凱上尉率領的南卡羅來納獨立連在同一天抵達營地。上尉性格溫和且彬彬有禮,唯獨不好的地方是他對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很是挑剔。隨後,華盛頓擔心的事情發生了。由于持有英王直接頒發的委任狀,麥凱上尉拒不承認一位地方軍官為自己的上司。對此,華盛頓不得不小心行事,盡可能地避免指揮權的矛盾。甚至在面對質疑的時候,華盛頓也耐心地加以解釋。在之後的信中,華盛頓明確要求總督劃清他們的級別高低與權力大小:“如果他認為你無權頒發委任狀約束他的權力,那麼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如果他走了,反而能

  東南部七州中的一個州,北和東北接北卡羅來納州,東南臨大西洋,海岸線總長4200公里,

  十分曲折,西南接佐治亞州。全州輪廓呈三角形,面積為80432平方公里,在50個州內列第

  40位。

  更好地保證公眾利益。”

  6月11日,華盛頓帶領隊伍繼續向紅石溪前進。麥凱上尉和他的獨立連被命令留守“苦難之堡”,原因是上尉手下的士兵要求每天得到1先令的報酬才肯去修路。于是修築軍用公路的任務,只好由華盛頓帶著自己的士兵們去完成。7月1日,當他們抵達“大草地”之後,筋疲力盡的士兵已經不願再前進半步。華盛頓被迫更改既定計劃,駐軍並開始在原地修築工事。另一方面,他派遣快使,命他們火速從威爾斯溪帶來補給品及援軍。朱蒙維爾的姻兄德列維上尉早已率領部隊由杜凱納堡出發,為了復仇而尋找華盛頓。在這種情況下,撤軍至“大草地”,可謂是深思熟慮後的明智之舉。對此渾然不知的德列維上尉包圍了華盛頓留下的空殼,向里面開火。在發現其中空無一人之後,他斷定英軍已撤到居民點,便無心再去追擊。就在上尉準備撤離之時,一個逃兵帶來了華盛頓正在“大草地”為糧食擔憂的消息。上尉聽後喜不自勝,立即率領部隊向“大草地”進發。

  為了鼓勵手下的弗吉尼亞士兵,華盛頓親自加入到修築工事中。而另一頭,麥凱上尉的連隊沒有採取任何的措施,坐以待斃。更加沉重的打擊是,在這樣危險的時期,華盛頓的印第安盟友離他而去。亞王的理由是,眼前的防禦工事根本無力抵擋法國人的進攻,而且英軍在重大事情的決策上也沒能足夠尊重他的意見。這當然只是一種外交辭令,亞王的真正目的是帶領妻兒遠離這個是非之地。最後,只有一小部分印第安武士留在了營地。

  7月3日那天清晨,還沒等當天熱火朝天的碉堡加固活動開始,華盛頓便收到了偵察兵的來報。據準確消息,法軍已出現在大約4英里外,正朝著這里大舉行軍。華盛頓立即下令部隊進入警戒狀態,做好迎戰的準備。11時左右,遠處的樹叢中開始有法軍向這里開槍射擊。華盛頓判斷出這只是一種戰術策略,法軍真正的目的是引誘他的部隊進入樹林。士兵們在華盛頓的命令下退入戰壕,在敵人還未靠近的情況下停止了大規模的射擊。雙方都按兵不動,小規模的對射持續了整整一天。突然降臨的傾盆大雨,讓戰壕里的士兵苦不堪言。更要命的是,許多滑膛槍被雨淋過後都無法繼續使用。

  雙方僵持到夜間8點鐘後,法方提出談判。華盛頓懷疑這是法軍為了派遣

  滑膛槍是槍管內無膛線的槍械。現在常見的滑膛槍主要是霰彈槍,包括狩獵用的獵槍、體育比賽用的運動槍和警察用的防暴槍,以及軍隊中使用的戰鬥霰彈槍、信號槍等。

  偵探進入碉堡的托詞。另外,唯一精通法語的團隊工程師德佩魯內爵士也因傷臥床不起。無奈之下,同時擔任譯員和華盛頓的擊劍教練的范布拉姆上尉只好臨危受命前去。對于范布拉姆兩次帶回的投降條件,華盛頓都予以否決。第三次回來時,范布拉姆帶回了法方的書面投降條款。在上尉蹩腳的英文翻譯下,華盛頓和軍官們大致弄清了法國人的意思。

  經翻譯,條款的主要內容如下:保證英軍在不受法軍或印第安人幹擾的情況下,帶著一切財物及軍用物資安然離去,但大炮需被例外銷毀;如果財物不便帶走,可以將之藏于任一秘密地點並派專人看守,之後再派馬匹運走;英方需要做出保證,停止對法方領土的虎視眈眈,一年內不再在法國領土上修建任何建築;戰爭中被俘的法國士兵,英方應予以放還;范布拉姆上尉與斯托波上尉應作為人質留在法方,直到英軍移交法國戰俘。最終,雙方就此達成協議。

  第二天,華盛頓的部隊打著團旗,堂堂正正地走出堡壘。沒想到,與法軍結盟的印第安人隨即蜂擁而上,瘋狂地搶奪財物及糧食。華盛頓明白,法國人對此也愛莫能助。華盛頓下令,將那些帶不走的行李、火藥、大炮及軍用物資全部就地銷毀。等一切妥當再上路的時候,已經是10點鐘了。一直行軍至距離“苦難之堡”3英里處,華盛頓才下令安營過夜。掉隊的士兵,也在隨後趕上。

  這次戰鬥,弗吉尼亞部隊共有12人陣亡,另有43人受傷。麥凱上尉連隊的死傷情況,暫時還不得而知。據說,法國人和印第安人付出了更加慘重的代價。

  糧食的短缺,讓士兵們萎靡不振。華盛頓親自參與到最艱苦的勞動中來,用實際行動鼓舞著饑腸轆轆的手下們。在威爾斯溪,他們找到了足夠的糧食。華盛頓下令部隊在那里駐軍,隨後與麥凱上尉一起趕赴威廉斯堡,將軍事報告帶給總督。

  雖然出師不利,但華盛頓和他的軍官們還是得到了總督的表彰。唯獨兩個人沒能獲得獎賞,一個是被指膽小懦弱的穆斯少校,另一個卻是華盛頓那倒霉的擊劍老師——雅各布范布拉姆,蹩腳的英語讓他被懷疑誤譯了投降條款,這可是涉嫌叛國的大罪。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