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後,華盛頓在妻子的娘家度過了三個月的美好時光。也就在此期間,他被選為威廉斯堡議員。人們為華盛頓舉行了盛大的就職儀式,以此來表達對他的崇高敬意。不僅如此,魯濱遜先生還于當日發表了激動人心的講話,慷慨激昂地謳歌了華盛頓的偉大功績。華盛頓的文職生涯就這樣光輝地開始了。他的無私無畏與豁達從容,在這個崗位上同樣體現得淋漓盡致。
工作期間,華盛頓常常迎來兩位客人的拜訪,一位是休塞爾上校,一位是克雷克醫生。關于戰爭的共同回憶,將他們三個人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愛馬,是弗吉尼亞人的重要標簽之一。那是個享樂至上的奢華年代,而馬則成了貴族們互相炫耀與攀比的資本。純種的良駒,是富有的莊園主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與愛妻的結合,讓本就富庶的華盛頓更加家財萬貫。無論是家道的無比殷實,還是費爾法克斯家族及英國高級軍官們組成的社交圈子,都讓華盛頓的生活顯得優越而榮耀。馬廄里的大批上等純種馬,表明了華盛頓本人對馬匹的喜愛。另外,狗也是華盛頓的愛寵之一,特別是那些矯健的獵狗。不誇張地說,那時的弗吉尼亞莊園簡直就是華盛頓的王國。在無可比擬的財富和勢力的籠罩下,華盛頓擁有至高無上的裁決權。由此我們也能想象,那時華盛頓的日子有多麼安逸。
在那段時間里,華盛頓及其夫人的身影頻繁出現于安納波利斯市。那里是上層人士的天堂,可以讓他們借著召開議會的名義盡情狂歡。無論是必不可少的晚宴與舞會,還是偶爾會上演的戲劇節目,都讓華盛頓夫婦在議會期間感到充實而愉悅。華盛頓最鐘愛的是其中的戲劇,他絕不會錯過任何一場經典劇目的上演。那些安寧而愜意的日子,成為華盛頓日後最為懷念的時光。除了需要簡單處理些鄉村事務外,娛樂與社交佔據了每日的大多數時間。華盛頓的大名,也讓前來拜訪的人絡繹不絕。不過在有一點上華盛頓做得很好,那就是他從不讓自己的工作受到這些瑣事的影響。
改善大沼澤b的排水狀況並努力將其變成耕地,是華盛頓在職期間的功績之一。包圍著6英里長、3英里寬的“德拉蒙德水塘”的,是一片30英里長、10英里寬的沼澤。華盛頓慣有的吃苦耐勞與嚴謹的工作精神,在治理大沼澤的工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對地形和水位狀況進行了全面的勘測後,華盛頓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嚴謹而有效的處理措施。在華盛頓的提議下,成立大沼澤公司的草案在隨後的弗吉尼亞議會上順利通過。人們堅信,條件惡劣的大沼澤有朝一日必將改頭換面,成為一片遼闊的沃土。
英法兩國于1763年簽訂的和平協定,倣佛是戰爭陰影下灑在人們心頭的陽光。在重拾生活的信心後,戰火下蕭條的村莊也在人們的勞作下再次繁榮起來。然而安逸只是暫時的,水深火熱的日子又在5月份卷土重來。在那個月,印第安人終于按捺不住躁動的心情,發動了蓄謀已久的戰爭。參與這場歷史上著名的波西米亞戰爭的部落,華盛頓絲毫也不陌生,他們正是往日與自己稱兄道弟的特拉華人、肖尼人及部分遊牧民族。
戰爭,往往會成為政府官員搜刮民眾的可乘之機。早在1760年,波士頓海關便向英國當局申請了援助令,企圖向經過當地的蔗糖商和蜜糖商徵收關稅。憲法成為商人們保護自己權益的武器,他們借此堅決地抵制海關的行為。詹姆斯奧蒂斯作為商人的代表,號召美洲人民站起來維護自身權益,並為此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說。殖民地人民對于英國暴政的反抗,便在那個時候拉開了帷幕。另一件讓美洲殖民地人民極為不滿的事,是英國內閣出臺的一項法令。法令規定,各省省督擁有任意罷免法官的權力。紐約人民最先站了出來,
美國城市,位于馬里蘭州。b 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的亞熱帶克拉莎草沼澤地區。
反對這項有悖于司法獨立的專制決議。
在法國宣布投降後,打擊走私活動成為英國政府的頭等大事。在英王的命令下,沿海各地均有軍官駐守,走私活動受到了嚴厲的打擊。英國殖民地與加拿大殖民地之間本來長期保持著秘密的貿易關係,在受到英國政府的重點控制後,他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經濟阻礙。稅收工作由于軍隊的介入充滿了摩擦與火藥味。殖民地人民眼睜睜地看著大批的貨物被扣留,終于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殖民地人民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抵制英國紡織品的活動,以此來表達對英政府頒布的法令的強烈不滿。
喬治克倫威爾作為英國政府首腦,也做出了些觸怒眾人的愚蠢決定。從1764年3月初開始,關于是否向殖民地人民徵稅的問題便一直在英內閣討論不休。克倫威爾的最終結論是,殖民地人民應該向英國繳納印花稅,來體現對殖民者的尊敬。另外,殖民地的蔗糖和蜜糖也成為稅收的對象。英政府的花言巧語無疑招致了殖民地民眾的憤怒,他們清楚地明白自己正被殘暴的英國政府一點點榨幹。從1760年至1764年的短短幾年間,英政府出臺的有關稅收的法令就多達29條。
新英格蘭人民最先站了出來,極力反對稅收制度。他們怒斥英國政府,說這完全是剝奪殖民地人民的人權的暴行。他們向英王和上下議院遞交了請願書及抗議書,但收效甚微。隨後,弗吉尼亞、紐約、賓夕法尼亞、康涅狄格的代表接受召喚,與他們一起前往倫敦,下定決心要向英政府討個說法。人們熟悉的富蘭克林先生,便是請願隊伍中的一員。即便如此,英政府的決心還是沒有半點動搖。1765年3月,英國議會出臺法令,只有貼上英政府頒發的印花,殖民地的契約才合法有效。在反對稅收制度的浪潮中,弗吉尼亞人民衝在了最前面,這一點我們從留下的歷史資料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其實,弗吉尼亞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並不會受稅收制度的太大影響。但是我們要知道,那里的人民可是出了名的正直與衝動,所以會立刻站出來發出抗議的聲音。他們認為,頒布印花稅法令簡直是愚蠢到極點的決定,英政府這是在肆意踐踏他們的權利。
以經濟活動中簽立的各種合同、產權轉移書據、營業賬簿、權利許可證照等應稅憑證文件為
對象所徵的稅。印花稅由納稅人按規定應稅的比例和定額自行購買並粘貼印花稅票,即完成
納稅義務。
華盛頓也是浪潮中的一分子,他參加了弗吉尼亞于5月29日召開的市政會議。從他之前的書信中我們了解到,華盛頓的注意力幾乎全部集中在農業與軍事上,很少會對政治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但這一次,華盛頓的愛國熱情被點燃了。會議上,一位名叫帕特里克亨利的律師提出了一項令人大跌眼鏡的草案。這項著名的草案的內容是,弗吉尼亞應該擁有向本地人民徵稅的專有權力。亨利律師的提議太具有煽動性,于是立刻遭到了下議院議長羅賓遜先生的反對。面對質疑,義憤填膺的亨利發表了著名的演說,怒斥了英國政府的暴行,堅定地聲稱自己的提議的正確性。
演說激發了民眾的熱情,大家表示了擁護與支持。面對群眾激昂的愛國熱情,副總督福基爾有些手足無措,議會在他的催促下迅速解散。在核心精神保留的前提下,亨利的提案經過部分修改後得到了通過。隨著革命號角的吹響,各地人民開始響應號召站了起來,決心為自由和公正而戰。
印花稅的推行果然遭到了強烈的抵制,英政府陸續收到了各地騷亂的消息。波士頓的印花稅執行官的肖像被當地民眾綁上絞架,隨後在人群的歡呼下被燒成了灰燼。面對義憤填膺的民眾,總督、司法長官和郡長們也不敢輕舉妄動。不同形式的反抗也在其他地區陸續進行著。剛剛接到弗吉尼亞印花稅執行官的任命函後,知趣的喬治默西便立刻宣布辭職。這些事件標志著人民反抗鬥爭的新勝利。
印花稅施行的日子定在了11月1日。新英格蘭和弗吉尼亞的人民立誓要與這項法案抗爭到底。實行印花稅的法案復本貼滿了紐約的大街小巷,過往的群眾無不站立注視並憤慨地譴責。一場暴動似乎已在人民的怒火中悄悄醞釀。英國出于安全考慮,派出了大批海軍陸戰隊軍人來維持秩序,以保證印花稅的順利實施。
但在人民的極力反抗下,英政府的想法無疑成為天方夜譚。隨著絕大部分印花稅票被銷毀或者隱藏,英政府的計劃幾乎停滯不前。那時人們口中流行的一句話,就是聯合起來反對印花稅。紐約、費城和波士頓的商人成為反抗活動的生力軍。他們約定,印花稅一天不廢除,他們就一天不進口英國商品。
就在這樣動蕩不安的局勢下,人們度過了1765年。華盛頓的身影,直到此時仍未出現在浪潮的最前端。其實,這與他為人的謹慎密不可分。華盛頓的原則是,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最好。當時,華盛頓如一只雄鷹般雄踞于弗農山莊,先是靜靜地觀察著外面的局勢,然後等待機會行動。與華盛頓交情不錯的朋友們,在這件事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可不管是王室的擁護者,還是民主自由的倡導者,都決定再耐心等等。他們明白,英國政府絕對會有下一步的行動。
作為叛亂的焦點,波士頓成為英國內閣成員的眼中釘。同時讓他們頭疼的還有麻省議會。在主張廢除印花稅法案的請求遭到內閣拒絕後,麻省議會並沒有知難而退。他們積極地印發了大量的傳單,向其他議會發出了號召,希望能聯合起來抵制不公的稅收制度。議會對內閣的反抗激怒了弗朗西斯伯納德總督,他在下屆議會召開的時候命令他們停止這種愚蠢的行徑。議會沒想到不肯做出讓步居然招致了總督解散議會的命令。同樣的情況也在其他州陸續發生。
為了廢除印花稅,民眾接二連三地通過請願書向英王與教會施加壓力,向下議院的抗議也從未間斷過。但除了波士頓的軍事遊行,大多數抵抗都收效甚微。遺憾的是,波士頓的遊行也不能算是完全成功,因為這一行為招致了英政府的鎮壓。在被怒火衝昏頭腦後,英政府派出了海軍準將胡德的部隊。兩個軍團的士兵向著波士頓城加緊進發。
美洲大陸上引起了騷動,政府準備用武力鎮壓民眾的消息不脛而走。1766年9月22日,各個市的代表齊聚波士頓。他們計劃召開一次聯合會議,共同商討應對措施。9月28日,就在會議期間的一天,胡德準將率領著部隊浩浩蕩蕩地進駐波士頓城。英政府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由于他們派遣軍隊的行為並未獲得當地議會的批準,所以依照法律規定,當地議會拒絕為軍隊提供營房。萬般無奈之下,胡德命部隊在廣場等空地安營扎寨。如此一來,擺放在市政府和議會樓前的成堆武器便毫無遮掩地展示在民眾面前,這無疑遭到了市民的強烈不滿與憤怒。
從始至終,華盛頓都在這場運動中保持了從容而樂觀的態度。這一點,我們從他的日記中就可以看出。華盛頓的字里行間,都是退伍後在弗農山莊的安逸生活,很少提及外界的政壇風雲。但是,骨子里的愛國之情決定了華盛頓的命運,他注定不會只是個庸碌的莊園主。他雖然身在莊園,心卻早已飛向了外面的世界。
隨著抵抗印花稅的運動越來越火熱,華盛頓激動的心情已經按捺不住。在他于1769年4月5日寫給喬治梅森的信中,我們了解到他當時的態度。他告訴梅森,自己舉雙手讚成波士頓、康涅狄格和紐約的抵制行動。華盛頓認為,英國政府根本就沒有把殖民地人民放在眼里,他們的優越感欲蓋彌彰。他希望每個美洲人民都能站起來,為自由民主而戰。不過同時,華盛頓也提出,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千萬不要訴諸武力。
不得不說,華盛頓的想法是讓人敬佩的。作為處境優越的莊園主,他為了心中的自由民主做出了犧牲。華盛頓認為,每個階層的民眾都應該得到尊重,獲得公平的對待。在一次演說中,華盛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我認為,一個能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案的制訂迫在眉睫。一旦群眾對政府有所抱怨,那麼政府就應該立即出臺新的政策。”
另一頭的大不列顛本土上,上下議院的議員們也忙得不可開交。他們積極地遊說英王,並且堅定地做出保證,麻省議會一定會修改出正確的法令,政府的利益絕不會因此受影響。至于那些在麻省議會解散事件中犯有煽動罪的人員,弗吉尼亞議會表示一定會妥善處理。不過同時,弗吉尼亞議會也努力地勸說了英王,希望這些子民能得到寬恕,畢竟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合理抵抗。無奈的是,英政府對此根本不予理會,絲毫未被修改的決議還是在民眾的憤怒中頒發了。
弗吉尼亞議會首領勞拉帕蒂頓特在聽聞英政府做出的頑固決定後,除了沮喪外感到的是深深的憤慨。一怒之下,他果斷做出了行動予以回擊。在第二天召開的議會和行政議員會議上,帕蒂頓特下令將議會解散。華盛頓知道,之前和梅森制定的聯盟章程派上用場的時候到了。義憤填膺的議員們紛紛在上面簽了字,承諾堅決抵制任何需要繳納稅款的英國制品。
勞拉帕蒂頓特眼看政府與殖民地間的矛盾日漸激化,希望能盡己所能做點什麼。在不惜拋棄英王給予的特權後,這位偉大的爵爺親身參與到民間的活動中,以堅定的自由主義戰士的身份推動了弗吉尼亞叛亂的平息。
1770年的英內閣,可謂動蕩不安。深得人心的格雷芬頓公爵突然宣布辭職後,內閣大權落在了勞拉諾思手里。勞拉之所以能成功上位,絕不是因為他擁有什麼顯赫的功績,而完全是因為他的花言巧語討得了英王的歡心。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勞拉一掌權便開始著手解決政府與殖民地的矛盾。在他看來,只要在稅務問題上做出讓步,一切矛盾就會迎刃而解。勞拉隨後宣布,除了茶稅法外,廢除1767年以來頒布的所有稅法。
勞拉沒有料到,這個決定會讓自己成為千夫所指。許多反對者站了出來,指責勞拉處事草率。反對者指出,廢除稅法一方面會讓國庫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也很難再拉攏殖民地的民心。面對無數反對的聲音,勞拉的決心沒有半點動搖。對此,他聲稱:“如果最大程度的忍讓仍不能平息民眾的怒火,與其繼續妥協,倒不如直接投降;如果作為宗主國的我們連名譽都不能保全,那麼我們倒不如將殖民地永久放棄。”
就在新的法案在議會上飽受非議的同時,另一頭的波士頓又出了亂子。武裝士兵在遭受當地青年的襲擊後憤然反擊,隨後引起了騷亂。越來越多的民眾加入到其中,用棍棒和石頭向軍隊發動了瘋狂的攻擊。在場面失控後,軍隊無奈之下動用了武器,才驅散了動亂的人群。混亂中有四人死亡,此外有多人受傷。
弗吉尼亞本來已經日漸平息的敵對情緒,隨著波士頓事件的爆發達到了白熱化。英政府之前做出的口頭承諾被人們拋諸腦後,人民開始參與到爭取獨立與自由的鬥爭中來。民眾的舉動,讓一直致力于和平的勞拉帕蒂頓特陷入了異常尷尬的境地。在隨後發生的一場暴動中,總督被蓄謀已久的兇手殘忍地殺害。總督雖然不幸犧牲,但他和藹可親的形象永遠留在了人們心中,他追求和平與自由的偉大行為也將永遠流淌于歷史長河。
在克雷克醫生的陪伴下,華盛頓踏上了遠遊的旅途。此舉一方面是為了見識沿途的風土人情,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追憶往昔的戰爭歲月。包括三名黑奴在內的一行人,于1770年10月5日清晨向著彼得堡出發了。那時的彼得堡由艾德蒙斯上尉把守,他手下擁有兩支愛爾蘭皇家衛隊。
在招待晚宴上與故交喬治柯罕的偶遇,是華盛頓始料未及的。現在的柯罕已經是上尉,多年的邊區工作讓他受益匪淺。從談話中華盛頓了解到,柯罕在波西米亞戰爭中可謂九死一生,他需要時常跟土匪和蠻族兵戎相見。另外,柯罕可謂是研究印第安人的專家。對印第安人生活習俗的了解,不僅讓他保證了行軍的安全,更讓他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當地的印第安酋長基斯蘇塔腦海中保留的,還是華盛頓17年前的模樣。如今再次與飽經歲月雕琢的華盛頓重逢,酋長可謂百感交集。在酋長的盛情款待下,華盛頓受到了貴賓般的禮遇。當聽到酋長提出要與弗吉尼亞人民建立和
1770年3月,英國殖民當局屠殺北美殖民地波士頓人民的流血事件,五名美國人被英國軍隊殺死。由于殖民地人民的奮起反抗,導致事件惡化,該事件導致五年後的美國獨立戰爭。
平友好的商貿關係後,華盛頓欣喜不已,因為這正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酋長的挽留讓華盛頓盛情難卻,他逗留數日後才告辭出發。在行至自己的田產所在的卡諾瓦河後,華盛頓又停留了兩天。看著田產周圍清澈見底的湖泊與生機盎然的蟲魚鳥獸,華盛頓的心安寧而祥和。
在那幾天里,華盛頓意外地接待了一位陌生老人。在尼克爾森的翻譯下,華盛頓明白了這位印第安酋長的來意。老酋長告訴華盛頓,在當日布拉德科的部隊遭襲的時候,自己正是法軍部隊中的一員。老人並未隱瞞半點事實,他坦率地承認曾向華盛頓開槍射擊,但無一命中。完全是出于對華盛頓的敬仰之情,他才堅持要來親自拜訪。華盛頓的徵程,在卡諾瓦河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華盛頓覺得,雖然此行充滿艱難險阻,但他已走遍了所有想去的地方,也算不虛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