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食權者的獵食方式·乾隆帝的利害算計

時間:2012-01-06 16:05   來源:中國臺灣網

  乾隆中期以後,官員之間喜歡借饋贈之名,行賄賂之實,以謀取不正當利益。這種灰色交易猶如軀體內的惡性腫瘤,四處蔓延,異常活躍。權力係統成為利益輸送的管道,官家制度在其傳導過程中,其剛性的一面也隨之層層遞減。遞減的制度根本無法約束食權者膨脹的欲望,這種自下而上的病原體傳導方式,將權力結構層層腐蝕。州縣將利益導向道府,道府再導向總督和巡撫,總督和巡撫則導向京城權要們,最後接棒的是皇帝本人。 

  在官僚機器的運行過程中,這種迎來送往的利益傳接成為權力的潤滑劑。作為這部機器的主人,乾隆皇帝居然也參與到了這場權與利的博弈當中。皇帝居然也接受朝中大臣們的禮品,送給皇帝的禮品就是“貢品”。皇帝什麼稀罕玩意沒見過,所以給皇帝辦貢是一項勞神勞心的活,各方面都要考慮周全,既要是天下奇珍,又要不流于世俗。 

  王亶望顯然在這方面是高手,所送禮品往往能夠博取乾隆的歡心。比如說,他準備送給皇帝一柄價值4000兩白銀的玉如意,經過一番衡量覺得還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孝敬之心,于是又在玉如意上鑲嵌大大小小珍珠為飾。四分重的珠子大約值四五千兩白銀,重五分者則需六七千兩,如搞一顆像龍眼果那樣重3錢的珠子,至少要掏白銀2萬兩。像王亶望出手如此闊綽,在各省督撫中也是屈指可數的。就算他們有這份孝心,也沒有這份財力。 

  王亶望之所以下這麼大本錢辦貢,倒不是他比其他官員大方,而是因為他所任的浙江巡撫是天下肥缺,一年朝廷發給他的養廉銀就有1萬兩,又加上他兼管鹽政,每年又增加9800兩津貼,這些都是制度內的合法收入。如果其他官員也打腫臉充胖子,就是自己一年的俸祿都搭進去也置辦不起禮品,更不要說過節要貢,過年要貢,皇上“萬壽”(生日)要貢,皇太後“聖壽”(生日)也要貢。 

  雖然進貢標準不一,但別的督撫大吏乃至京中權貴在這件事上也不敢有絲毫的怠慢。他們也得打腫臉充胖子,想盡一切辦法緊跟而上,進貢成了當時各級官員爭寵賣乖的必備手段。其實進貢之風並不是始于王亶望,當時的大學士、雲貴總督李侍堯曾經一次性進貢品九十余種。當時有人將乾隆朝進貢成風的罪責推到李侍堯的身上,認定李侍堯“善納貢獻,物皆精巧,是以天下封疆大吏從風而靡”。 

  其實將吏治腐敗的責任一股腦推給某個腐敗官員是沒有道理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正因為皇帝好這一口,下面的官員才會投其所好。 

  連續的貪污案暴露出了官僚集團的貪腐黑幕,乾隆也並非不清楚官員們進貢與吏治敗壞之間的關係。乾隆皇帝在查辦王亶望貪污案的整個過程中,曾經三次降旨對進貢作出某種限制,我們姑且將其認定為乾隆對官員進貢之事的自我檢討。但乾隆這麼做,只是做做應景的表面文章。因為沒有官員會相信這種蔓延開來的腐敗之風會來個急剎車。 

  當然對于皇帝來說,不納貢並不代表不斂財。在權力係統的利益管道中,又何止這一種選擇。比如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如果說和珅撈取的是灰色利益或者黑色利益,那麼嘉慶抄沒其資產,是不是間接撈取灰色或者黑色利益呢?如果全部充入國庫,並將這些資產用于民生,就等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實際上並未如此。就拿王亶望貪污案來說,被革職拿問的甘肅原任、現任的大小官員有一百多名,統統被抄家。在籍沒的家產中,金珠玉玩之類最貴重的一份,照例要送進皇帝的私人金庫——內務府廣儲司。如此轉了一圈下來,本來以為貪官被殺的殺,抄家的抄家,可皇帝還是將自己扣在了這條灰色利益鏈的最後一環。 

  這次全國性的抄家活動持續了兩年之久,甘肅省所有的貪官數年所積珍寶,可以說悉數歸入乾隆皇帝的私囊。皇帝對官員的借事罰銀,也幾近巧取豪奪。上面曾提到的江蘇巡撫閔鶚元的弟弟閔鶴元貪污賑銀1萬9千兩,乾隆皇帝命閔鶴元十倍罰出,即罰銀19萬兩。不久又發現閔鶴元虧空庫銀6萬多兩,也讓閔鶴元賠補。閔鶚元對其弟知情不舉,在皇帝審查之時又吞吞吐吐,乾隆皇帝命其“自行議罪”,自己給自己定個罪吧。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