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食權者的獵食方式·甘肅官場一掃而空

時間:2012-01-06 15:55   來源:中國臺灣網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甘肅通省官員上下串通,連皇帝都敢忽悠,竟然長期作弊而沒有被發覺。 

  王亶望還因收捐監生的工作幹得出色,每年替政府省去白銀一百幾十萬兩,受到表彰,乾隆四十二年(1777)被調任浙江巡撫。王亶望錢撈足了,還得到了嘉獎。真是越貪越旺,越貪越升。 

  對于道員、督、撫之類的高官大員們來說,不僅有來自下屬的“孝敬”,也可以賣官鬻缺,官越做得大,錢也就弄得越多。還有一些特殊的官職,比如管理鹽務的鹽運使、管理關稅的海關道等,這些崗位都是官僚集團內部公認的肥缺,灰色收入通常是普通部門的許多倍,也是官員們打破頭去爭搶的目標。 

  接替甘肅布政使的王廷讚也不甘落後,前任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他繼承並發展了前任的實踐經驗,統一規定報捐時,各州縣每名監生折收白銀55兩,除辦公費4兩外,再加2兩所謂的“心紅紙張費”。據不完全統計,在王亶望、王廷讚先後主持甘肅捐監的六年時間里,每年報捐人數約在4萬上下。這一點連乾隆皇帝也嘆為觀止,他在事後總結道,“歷年所捐監生不下數十萬”。 

  如果以每名55兩計,共折收捐監銀兩在1300萬兩以上。在這筆巨款中,確實有一小部分是拿出來採買糧食作為賑災用的,但大部分則源源不斷地流進了大大小小各級官員的腰包,其數目不會少于白銀1000萬兩,相當于當時全國每年財政總收入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甘肅地界的這條權力鏈環環相扣,毫無隱蔽性可言。由于屢屢得手,讓地方權力集團也放松了警惕,成為官場上人所皆知的“秘密”。 

  當時的江蘇巡撫閔鶚元的弟弟閔鶴元就在甘肅做知縣,閔鶚元擔心弟弟陷入其中,就寫了一封家信,勸他不要蹚渾水。作為巡撫的閔鶚元深諳官場潛規則,才為弟弟的前途擔憂。他深知,作為這條權力食物鏈上的一環,每個人都很難做到獨善其身。 

  其實知曉內情的又何止同在地方為官的閔鶚元,那些京城戶部的官員逢年過節都要收到王亶望等地方官員的豐厚饋禮,他們不過是揣著明白裝糊涂,無一人站出來捅破這層窗戶紙。 

  連乾隆皇帝也在事後說,他對此也是早有風聞,只不過“遲回未發者已二三年矣”。如果乾隆在這里說的是實話,那麼王亶望貪污敗露前的兩三年,甘肅官場埋下的這顆重磅炸彈已經毫無秘密可言。但既然皇帝都不管不顧,作為官員又何必得罪自己的同僚呢?悶聲不響拿走自己的利益分成就可以了。本來就是拴在一條利益鏈上的食權者,破壞遊戲規則無異于自己為難自己。 

  乾隆四十六年(1781)夏,甘肅地界有回民反清起事,乾隆派大學士阿桂、尚書和珅領兵平亂。軍隊在進入甘肅境內後遇上了連陰密雨,前方軍情反饋回京,讓乾隆皇帝大為吃驚。甘肅歷年歷任呈報的書面資料顯示,甘肅之地連續數年只鬧旱災,不降甘霖。每年光是經過他這個皇帝之手批撥下去的“捐監糧”都高達百萬石,這些賑災糧的名目都是用于賑旱災的。這一年用于賑旱災的“捐監糧”奏章還擺在乾隆的禦案上,旱災地區卻陰雨連綿,這旱情是從何而來? 

  乾隆認定其中必有蹊蹺,降旨命阿桂和新任陜甘總督李侍堯查辦“捐監糧”一事。這時,乾隆開始對王亶望有了懷疑。原本他對王亶望還是很信任的,王亶望在浙江巡撫的任上曾經個人捐銀50萬兩資助浙江海塘工程,這種官員捐錢用于民生工程的行為,讓乾隆認為王亶望的政治覺悟還是有的。如今乾隆將“捐監糧”之事與50萬兩銀子聯係起來,他再也坐不住了。50萬兩銀子並不是一個小數目,浙江巡撫每年的養廉銀也不過1萬兩。能夠捐出50萬兩銀子的官員,他的家資將是一個巨大的黑洞。而他的個人財產,肯定不是工資加上平常的灰色收入那麼簡單的事。 

  阿桂和李侍堯按照乾隆皇帝的指示,以現任甘肅按察使(省高院院長)福寧為突破口,在當地官場掀起了一輪反貪狂飆。案情很快真相大白,自王亶望以來全省上下各級官員聯手作案、冒賑貪贓。 

  乾隆皇帝龍顏震怒,下令將王亶望立即處斬,子女年滿12歲的發配新疆伊犁;勒爾謹賜令自盡;王廷讚絞刑。涉案的大小官吏,監守自盜,千兩以上的判處死緩(斬監候)。 

  沒等到秋審,乾隆大概覺得打擊面太大,牽涉人員太多,判罰過重,又將判罰尺度做了些松動,貪污2萬兩以上者立斬,貪污1萬兩以上、2萬兩以下者,判處死緩。前面提到的蘭州知府蔣全迪也身首異處。甘肅腐敗窩案越扯越大,越扯越深。隨著案情的不斷深入,又審查出官員虧空庫銀等新的罪行。折騰來折騰去,又有數十名貪官被判了死刑,其他還有判處徒刑、流刑以及革職的。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