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食權者的獵食方式·官場的“齊黑”效應

時間:2012-01-06 15:45   來源:中國臺灣網

  惡政就像魚在吞吃大船,大船雖大,也架不住群魚四下來攻,最後落得千瘡百孔。在古代官場,如果一個官員想要保全官位或者得到升遷,他就必須參與到這個貪腐集體中。否則作為異己就無法存活于這條食物鏈中,因為他的上級和同僚會擔心他有可能會將自己揭發出來。 

  而在權力的食物鏈中,每一個等級都有自己的獵食方式。這就好比動物世界里,就算處于食肉動物最底層的鬣狗,也有吃腐肉的份。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發生了一起震古爍今的大案,準確地說這是清朝建國以來的頭號貪污大案:甘肅貪污案。 

  此案涉案人員之廣、官員級別差距之大都創造了一項新的紀錄。在這場肅貪風暴中,從封疆大吏到州縣官員,貪污白銀2萬兩以上的案犯斬首56人,免死發遣46人,革職、杖流、病故、畏罪自殺者數十人。一場肅貪之風橫掃過後,甘肅官場為之一空。有人總結甘肅貪污案的特點:無官不貪,而且是有組織、成係統、走程序地貪腐。從上到下,形成了一個金字塔式的貪腐生態係統。 

  這難免讓人聯想起香港黑幫片中常見的橋段:一個黑幫老大,將一把槍或者砍刀塞到一個人手里,讓他去幹掉另一個被打得毫無反抗能力的人,這個人通常是他的手下或者即將成為手下的,而且沒有犯罪經驗,在一定程度上還表現得很正派。 

  這樣做的目的想必大家都知道,你和我們一起殺了這個人,你就是同謀了,就是自己人了。既然你是自己人,就不用擔心你出賣我們了。 

  整個甘肅官場,當時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誰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作為其中的一分子,誰都別想潔身自好。你不和大家一起玩,怎麼能放心你啊?你不和我們一起幹,就是不上道、不識時務,升遷、提拔的時候只有靠邊站。要黑大家一起黑。在那樣的醬缸環境里,誰都別指望做一只獨善其身的“白烏鴉”。 

  這種情況,我稱之為官場的“齊黑”效應。 

  現代社會民謠“四大鐵”里的後兩條說的就是此類現象,“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一起嫖過娼,一起分過贓”。“齊黑”講究的就是凡事“一起”,大家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相同的利害關係讓彼此結成了命運的共同體。 

  在長達七年時間里,連續向朝廷謊報全省連年大旱是一個高風險的行為,如果不是全體官員集體配合,玩了一出“齊黑”效應,一般情況下是很容易被揭穿的。要做到“齊黑”,那就必須要將這條權力鏈上的每一個官員都拖下水變成共犯,很多時候,還要把好人硬生生地逼成壞人。 

  這場特大貪污案件的首犯,不是別人,正是乾隆皇帝曾經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亶望。 

  王亶望是山西臨汾人,是通過舉人捐納知縣走上仕途的,歷任知縣、知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他從京官調任甘肅布政使,相當于甘肅省省長,受命專門辦理收捐監糧。 

  在當時,甘肅可以算得上是全國最窮的省份之一。每年戶部都要調撥巨額款項用于該地購買糧食,以撫恤當地的災民,供應當地滿漢駐軍以及救濟新疆之需。 

  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政府規定:各州縣存儲米谷,大州縣存1萬石,中州縣儲8千石,小州縣存6千石,全國統一標準。以後又根據實際情況,對局部地區的糧食儲備數額進行了調整。在當時,像甘肅這樣的落後地區,當地的老百姓沒有其他收入,就靠兩畝薄田來維持自己的生計。風調雨順之年,老百姓都難以糊口,如果不幸攤上災年,吃飯就成了大問題。朝廷也對這一地區出臺了特別的撫恤政策:該省大州縣存谷2萬石,中州縣1萬6千石,小州縣1萬2千石。由于區域之間差異性較大,根據不同類型,朝廷往往會制定不同的標準。 

  為節省國庫開支,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廷特準甘肅及外省商民納糧捐納監生,就地解決缺糧之急。監生,也就是國子監的學生。比如說,文學大師曹雪芹的叔祖曹荃,叔伯曹顏、曹顒也都是“捐納監生”出身。監生並不是實際的官職,而是“晉身之階”。通常情況下,讀書人需要通過層層科舉考試,取得進士資格才能做官。但對于那些達官顯貴、豪門巨富來說,他們可以不用參加層層考試,只要用金錢買到監生的身份,就可以直接參加鄉試,為步入官場打開一條捷徑,這就叫“捐納監生”。對于他們來說,錢不是問題,不去捐納監生才是大問題,打通做官的通道爭取早日出仕,用財富兌換權力,然後再用權力為財富護航、反哺財富才是一樁最好的買賣。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