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另一套生存係統·小胥吏大買賣

時間:2012-01-06 15:41   來源:中國臺灣網

  我們知道,財務是一件非常瑣碎而復雜的工作,用康熙年間的名臣靳輔的話說,是“數目繁瑣,頭緒牽雜,非精于核算、洞悉款項、熟知卷案者,萬難得其要領”。也就是說,財務工作是一件讓人頭疼萬分的事,不熟悉這項工作的人,根本搞不清楚里面有哪些彎彎繞。 

  因此,要對送審的報銷賬目進行審計就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而且為了嚴肅財務制度,避免在報銷中弄虛作假,審計過程要很認真細致。作為一名合格的戶部書吏不僅要具備熟練的業務知識,而且審核過程也非常耗神費力。在明清時代,這項工作本來是戶部官員的職責,但實際上都是交給被稱為“部吏”的戶部書吏們去做的。 

  因此,具體辦事人員(胥吏)在具體操作報銷事宜時,戶部分管工作的官員只需要攏著袖子在一旁等著利益分成就可以了。 

  按照清朝時期的權力結構設計,京城六部衙門里的胥吏只是一些普通的辦事人員,他們的工作無非就是幹一些抄抄寫寫的活,類似于今天政府部門的辦公室文員。 

  在權力的等級制度中,這些文員的上面還有很多人——被稱為“司官”的主事(處長)、員外郎(副司長)、郎中(司長),被稱為“堂官”的侍郎(副部長)、尚書(正部長)管著他們。可問題是,管歸管,那些處長、司長、部長卻沒有幾個懂得財務方面的專業知識。即使有人知道一點皮毛,可誰也不願意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那些枯燥乏味的賬目上,他們更願意把時間、精力花在喝花酒、聽京戲等娛樂性活動上。其中高雅一點的是去讀書、收藏書畫、寫詩、吟風頌月。將時間花在那些瑣碎而無聊的數字遊戲上,他們覺得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更何況他們也看不起沒完沒了瑣碎而無聊的工作,覺得沒有必要去弄懂。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把審計的職責推給了胥吏,通常就是在胥吏把審計報告送上來的時候,自己在上面簽個大名,對于具體內容並不去核實。這樣一來,審計和批駁的權力實際上就在不知不覺中轉移到了胥吏手上:胥吏說行,他們就在同意報銷的審核報告上簽字;胥吏說不行,他們就在批駁的意見單上簽字。 

  擺在福康安面前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戶部胥吏才是決定報銷成否的關鍵。 

  雖然說胥吏在帝國的權力結構中是一些沒有地位的人,類似于政府臨時聘用人員,不入官籍按規定是五年一續聘,而且不能連任。他們不僅連正式的工資都沒有,甚至連一點夥食費(飯銀)都未必能夠如數領到手。更不合理的是,胥吏的辦公費用——比如紙張、墨水等經常還得自己掏錢買。即便是這樣的工作,也有嚴格的編制限制,戶部主管全國的財政,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而胥吏的招收限額只有200多個。胥吏自己辦不完的事只能找助手,助手可能再找助手,這就有許多編外人員,這些編外人員的工資福利都要由找他們辦事的正編書吏來負責。 

  當然對于胥吏們來說,他們工作的動力與領不領政府的薪水關係並不大。他們佔據了這個職位,也就等于擁有了衍生權力,有了權力就可以生出灰色利益。對于胥吏來說,他們更看中的是衍生權力為自己帶來的灰色利益。只要福康安按照潛規則出牌,他們就可以順利拿到自己應得的灰色利益。即使福康安的賬目不符合規定,漏洞百出,他們也可以做到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換句話說,如果福康安堅持自己那套“老子天下第一”的理論,那就有可能會是另外一番情景:即使申報的款項完全符合規定,賬目做得天衣無縫,他們也能找到一個說不的理由,讓你核查清楚了再來報。 

  正因為戶部胥吏手中有了這種權力,才有了福康安不交“部費”就無法報銷的現實問題。其實他們也不是針對福康安一個人,那些能夠跑到戶部來報銷賬目的部門或者官員,哪一個是吃素的?不是封疆大吏就是重要部門的王爺。如果今天他們對福康安開這個口子,那麼明天就得對其他人也開這個口子。這樣的話,他們自己就破壞了遊戲規則,最後傷害到的只能是自己的利益。 

  最後雙方博弈的結果當然是福康安做出了讓步。在與當朝大員的交鋒中,戶部的小胥吏成功地維持了戶部灰色收入的程序“正當性”。 

  這些胥吏也並不是拿福康安不當盤菜,福康安所遭遇的一切也算不得什麼新鮮事。福康安之後,權傾朝野的肅順,作為鹹豐皇帝的托孤大臣,由于辦案風格太過酷烈,又加上他上奏要求削減旗人的俸祿,影響了朝廷官員的灰色收入,最終也落得身首異處。福康安之前,明朝萬歷年間的權相張居正也是一個大案例。作為首輔大臣,張居正可以說是紅極一時,他所推行的“一條鞭法”就觸及了大明官場的潛規則,損害了官員的灰色收入,最終落得死後被權力集團清算的下場。 

  灰色收入在中國自古有之,並不是明清時期的特有產物。 

  秦漢以來,灰色收入的存在始終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始終沒有出現井噴式的增長,更沒有動搖國家財富的根本,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灰色收入有其合理性,甚至是必要性。例如明朝官員的俸祿極低,以至于像海瑞這樣的二品大員如果不貪污竟然養不活一家人。海瑞並不屑于像其他官員那樣搞點灰色收入,也就只能在自家菜園里搞點“副業”以貼補家用。另一方面,歷代中央各部的低級官吏往往事多錢少,如果不能夠確立“外快”的合法性,那麼龐大而繁雜的官僚機器根本無法正常運轉。 

  所以,對于這種無傷大雅的“灰色錢道”,各級官員和百姓也都是持默許態度,畢竟官僚體係內部也有自己約定俗成的幾率,出現獅子大開口的幾率相對較低。 

  但是,灰色收入的存在,對老百姓來說,仍是一項沉重的負擔。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