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另一套生存係統·蝦米吃大魚

時間:2012-01-06 15:41   來源:中國臺灣網

  福康安作為體制內部的一分子,他不可能不了解這些灰色的彎彎繞。 

  要想報銷款盡快到位,福康安肯定要轉變“蝦米吃不起大魚”的觀念。如果他只是憤怒,無視潛規則的存在,不給當事的戶部書辦“意思意思”,那麼來回折騰個兩三年也是很正常的事。這里的“意思意思”,並不是隨便“意思”。“意思”也有規則運行的標準,那就是按照報銷總額的比例來抽取“意思”部分,總額越高,所抽取的“意思”部分也就越大。 

  福康安在這里要報銷的是軍費,軍費開支應該是所有報銷項目中最為龐大的一筆,那麼作為戶部的經辦人相應得到的灰色收入也應該是最為豐厚的。如果官員要報銷一百萬,起碼得拿出五萬到十萬兩銀子用于打點、疏通各級胥吏。另外還有發餉、撥款等各個環節,都需要見廟就燒香,見菩薩就磕頭。你的禮沒有送到,我就拖著不給辦,到最後看一看是你急還是我急,反正有的是律例方面的借口,也不怕擔責任。 

  當然這筆錢書吏是不可能獨吞的,權力集團的分肥規則不是讓一個人吃飽,其他人全餓死。這筆灰色收入,司官、堂官也是見者有份,但撈到大油水的還是具體的經辦人員。所以清代戶部的大小官員、書吏是六部之中最肥的缺,甚至有人稱,戶部書吏的富裕程度,並不輸給京城里的那些大小王爺們。《清稗類鈔》中就有“東富西貴”的說法,因為戶部的書吏大多數居住在正陽門東和崇文門外,那里可以算得上當時北京城內的高檔住宅區,而司官則大多居住在宣武門外,比自己的下級差了好幾個檔次。 

  福康安在這里碰上的就是戶部,當然,在當時不光戶部這座山頭有胥吏如虎,其他各部也都養著吞錢的主。吏部、兵部的書吏也有自己的權力資源,他們吃的是那些想要升遷、補缺的官吏。我們打個比方說,如果外省有一個位置空缺了,在京候補的官員知道信息後,就會馬上到吏部或兵部上下打點行賄。書吏根據這個空缺位置帶來的利潤大小來向其索賄,真正按照官員資歷和能力來安排職位的是少之又少。與上面提到的幾個部門比較,工部、禮部、刑部相對來說要清淡一些。這幾個部門的官吏要等待朝廷有大工程,或皇族有大婚、大喪、重大禮儀事件,或重大刑事案件發生時,再狠狠地撈上一把。 

  這一次,戶部的蝦米準備吃定福康安這條大魚,小吏要教教福康安怎麼做官。按照大清帝國的財務制度,在這里將當時戶部的報銷過程做簡單介紹: 

  福康安先就自己要求報銷的事項進行逐項統計,填寫清冊,然後再送交到戶部,這叫“投文”;戶部在接到福康安處遞交上來的報銷清冊後要對各項花費是否符合規定進行審查,所謂的“審查”,也就是看有沒有“以少作多、以賤作貴、數目不符、核估不實”等“虛開浮估”的情況發生,這個過程類似于我們今天審計部門的審計。 

  戶部如果發現報銷清冊中有不合規定之處,就會打回去要求福康安重新核實,這叫“批駁”。等一切報銷項目都符合規定了,戶部要草擬一份準予報銷的奏折,交給皇帝審批。皇帝也沒有精力來逐條逐項核對賬目,另外福康安又是他最為放心的人之一,所以皇帝這里就成了最容易蒙混過去的一關。只要戶部對報銷清冊進行審查,一切都是符合規定的,皇帝沒有理由不同意;如果皇帝簽字同意報銷,戶部給福康安一個批文,整個報銷流程就算到此結束。 

  這個過程,和現在一個單位的財務報銷流程是一樣的,戶部就好像我們單位里的財務處,而戶部長官(尚書)就如同財務處長,而皇帝就是帝國這個大單位的“一把手”。 

  從以上報銷流程,我們可以看出來,決定福康安報銷是否能夠順利通過,關鍵還在于戶部審計那一關,其他環節基本上都是虛的,走走程序而已。但是戶部權力的真正體現,除了審計,還有“批駁”。如果戶部那些文吏說福康安的報銷項目不符合規定,說他有做假賬的嫌疑,那麼他的報銷就要擱置。 

  戶部這麼說完全是工作職責所在,它有嚴格執行財務制度的理由和借口,而且理由是正式權力范疇內的,福康安根本挑不出來任何毛病。但是,這卻是福康安最不願意看到的。 

  為了能夠順利報銷,避免被批被駁,福康安就不得不準備一筆專門的活動經費,這筆經費就叫做“部費”。這筆經費專門用于“跑部錢進”,以此來打通上下環節。 

  畢竟,財務工作不是隨便就能搞得清的,如果這些書吏想要挑福康安的財務問題,福康安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道不出,說你有問題就有問題,沒有也有。也正是因此,這些書吏們才有了吃大戶的空間。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