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肯定不會像我一般,因為要去旅行而辭掉工作,而對我來說……
我身上可能有父母親熱愛旅行的基因,上學時,我就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對我來說,旅行帶來的收獲首先是眼界和知識上的拓展;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旅行在心靈上能帶給我一種成長的感覺,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時刻讓我感動、珍惜、知足,還會有超越自己的感覺。旅行帶給我自信,帶來不斷的新鮮感,也因為眼界拓寬而進一步帶來滿足感。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條微博:“不旅行的借口可以找到一百個。比如護照不好用啊,簽證太難啊,英語不好啊,語言不通啊,學業為重啊,水土不服啊,沒有旅伴啊,工作太忙啊,家人不放心啊,戀人反對啊,安全沒保障啊,最近手緊啊,體力不支啊……但是旅行的理由只有一個:‘走!’”據調查研究顯示,中國人最想實現的夢想中,旅行排在了第一位,可是大多數人卻常常用兩個原因(我稱之為“借口”)阻礙自己的夢想:沒錢或者沒時間!
從個人的觀點來看,我會認為大多數沒有行動的人是對旅行不夠熱愛,進而言之是對生活不夠熱愛,得過且過的成分太多。至于時間,則是可以擠出來的。只能說,在工作、旅行和很多其他生活瑣事面前,很多人選擇了拼命工作和處理生活瑣事,而把靜下心看一看這個世界的打算排在了所有事情的後面。對于缺乏金錢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會說,我不是富二代,又不是每個人都能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三年能有10 萬塊的積蓄。可是,也有很多人的旅行並不是在有了一份體面收入之後才開始的,窮遊,有也只有“小人物”才能做到,不是嗎?
頻頻上路的我,每年零碎的休假時間,都讓我感覺“玩”得不過癮,“轉”得不徹底。于是便聽從內心的呼喚,在事業蒸蒸日上之時,謝絕了公司的挽留,揣著10 萬元的積蓄,只身踏上環球之旅。
我在行走的過程中,逐漸萌發出將旅行變成職業的想法。于是開始和朋友,甚至與在旅行中結交的遠在新西蘭的朋友聊自己的這個願望。美國人邁克居然嚴肅認真地對我說:“你可以,你絕對可以!從我第一次和你交談就知道你是做這行的料。”于是我們大膽設想出郵件以外的一些方式來獲取這份工作。比如拿著簡歷到電視臺門口等導演出現,比如拍一段自己的視頻傳到網上等等。邁克甚至在《印象新西蘭》劇組前往澳大利亞皇後鎮拍攝時不厭其煩地向全劇組的每一個人——無論是導演、主持人、編導、劇務還是助理——推薦我,雖然沒什麼結果,我還是非常佩服美國人這種單刀直入的做法和勇敢樂觀的態度。
正是懷揣著這樣的夢想,幾個月後,為參加大學時代好友的婚禮,在預訂從上海到珠海的機票時,我看到了一則招聘廣告,而正是這個廣告改變了我之後的人生軌跡,讓我的夢想用另外一種形式向我靠近。正如《秘密》一書中曾提到的:“明確你的夢想,把實現的方法交給宇宙!”也許,當你內心的渴望夠強烈時,上帝都會出手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