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係(後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赴臺,就讀臺灣大學外文係。曾任師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余光中寫了一輩子詩,出版過20余部詩集,同時他還是文藝批評家、翻譯家,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昨夜你對我一笑
到如今余音裊裊
我化作一葉小舟
隨音波上下飄搖
…… ……
昨夜你對我一笑
我開始有了驕傲
打開記憶的匣子
守財奴似的又數了一遍財寶
1951年,詩人余光中剛從大陸到了臺灣,那會兒還只是個青年,進入臺大外文係三年級就讀。一個偶然的機會,寫了五首詩在報上發表,其中一首就是日後被大作曲家周藍萍譜了曲子,被廣泛傳唱的《昨夜你對我一笑》。這首歌描寫初戀的情懷,充滿了羅曼蒂克的味道。在那個傳統保守的20世紀50年代,初墜情網的人經常都會脫口唱出“昨夜你對我一笑,到如今余音裊裊”這種含蓄優美的情歌,跟時下那種窮吼瞎叫的情歌真是太不一樣了。
其實余光中大學二年級就開始寫詩,這一寫就寫了60多年。頭發雖然寫白了,但是名氣也越寫越大,臺灣的學生不知道他還不行。交個女朋友總得從他的詩里頭抄兩句,不知道他的詩,那太遜了。因為余光中的作品不但列入了教科書,學生們不得不讀,而且還成為各種考試的題目,學生們就更不能不了解了。很多學子,隨著余光中的詩一塊兒長大。但奇怪的是,余光中的詩好像永遠寫不老。他所使用的文字看起來淺顯易懂,但其實深不可測。有人說這得歸功于他的文化底蘊。余光中的詩將美學思考、人文關懷、技巧表現,一甲子風起雲涌,熔鑄于方寸之間。
不僅是詩,就連在詩以外的散文、翻譯、評論、編輯等各個領域,余老師都有一手,只要寫出來就擲地有聲,只要一出版,那肯定流傳久遠。
這樣的文學大人物,我們來說他的故事,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從他的作品切入。好了,老鄧今天用他的詩《鄉愁》作為開始,給您解讀余光中的故事。
《鄉愁》這首詩共有四段。先看第一段: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1940年抗戰期間,余光中那會兒12歲,就讀于四川的教會學校,住在借用民宅的校舍里頭。父母親因為工作忙,不能常常來看他,余光中孤零零一個人,特別想家,尤其想念親愛的媽媽。于是他就開始寫信,每封信貼上一張郵票,好像向母親傾訴了所有的思念之情。
這是余光中小時候的鄉愁,他成長在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鄉愁除了居無定所的家愁,也有著國仇民怨。原籍福建永春的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童年是在南京度過的。抗戰期間全家流亡在江蘇、安徽一帶的淪陷區里,1938年跟著母親逃往上海住了半年,又乘船經過香港、越南,然後又到了昆明、重慶,繞了一大圈,最後在重慶跟父親重聚。
日軍鐵蹄踏過錦繡江山,斷了回家的路,又不能常常依偎在父母親的身邊,十幾歲的余光中很不安定,于是用郵票做象徵,表達他小時候那一股不安定的鄉愁。那長大後的余光中呢?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這一段,鄉愁的象徵從郵票變成了船票,從兩者的對比中可以找到詩句隱含的意義。郵票價值不高,但是船票很貴;郵票貼上了,信就可以寄到,船票買了,可得渡過汪洋大海,費時又有風險。所以船票代表的是時間和空間,遠比郵票大多了。
後來余光中跟隨父母從廈門經香港到了臺灣,考進臺大外文係,並且開始在報章雜志上發表作品。從臺大畢業以後,按照當時的規定,人人都要去服兵役,余光中憑自己所學,在部隊做了編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