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1935年出生,字敖之,作家、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家,曾任臺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表)。李敖博聞強識,嬉笑怒罵,自譽為百年來中國人寫白話文之翹楚。代表作有《傳統下的獨白》《胡適評傳》《閩變研究與文星訟案》《上下古今談》《李敖文存》《李敖的情話》《蔣介石研究文集》《李敖回憶錄》和《李敖快意恩仇錄》等。他抨擊的形形色色的人超過3000人,在古今中外“罵史”上無人能望其項背。
他,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遙遠,熟悉是因為我真的跟他有過交集;遙遠是因為他的身份地位太高了,咱夠不上。這個人是誰?大師李敖。當年我為了模倣他,親自去拜訪他。因為他經常告人,看哪個不順眼,或者誰跟他有過節,就告上法庭。我當時請他吃飯,當面請教大師:“李老師,我可以模倣你嗎?”“可以,祖宗八代你都可以挖出來罵,不能光是我罵人,不讓人罵。”“真的模倣你沒事吧,你不會告我吧?”“不會,我現在年紀大了,脾氣改好了, 手上只有九個被告。”
天哪!我還不想湊那第十個。1999年我出了一本書叫做《老鄧變臉》,請大師李敖幫我寫個序,他寫了個順口溜給我,登在這本書上:
老鄧變臉,你追我趕
反中有正,正中有反
老鄧變臉,以眼還眼
顯中有暗,暗中有顯
老鄧變臉,砸店踢館
遠中有近,近中有遠
老鄧變臉,以石擊卵
軟中有硬,硬中有軟
寫給志鴻老弟
1999年,李敖把序言發電傳給我。到了2006年,我跟李大師講,大師,你得把原稿給我啊,我好留作紀念。後來李敖真的把手稿給了我,他重新寫了一遍。
李敖曾經放話說:白話文寫得最好的前三名,李敖!李敖!李敖!哈哈,我也來一句:模倣秀最好的前三名,老鄧!老鄧!老鄧!老鄧的《臺灣故事會》趕緊看,不看告你!
李敖是我最敬佩的一位大師,當年他被查禁的書有96本之多,拼著老命,一生為大家爭 取言論自由。現在臺灣人能夠高談闊論,有他的一份功勞。當時他被臺灣當局封鎖,全臺報 紙不準提“李敖”這兩個字長達14年之久。他因為公布受臺灣當局迫害的那些人的名單,被判刑10年。他無比自信,樂于做一個非常快樂的監督戰士。今天老鄧就給您講一講您不知道的李敖,另一個面相的李敖。
李敖祖籍山東濰縣,1935年4月25日生于哈爾濱。據說這一年出生的人都是有才華、能發光發熱的名人,這些名流有美國搖滾樂的貓王、大導演伍迪?艾倫,還有“上帝親吻過的聲音”帕瓦羅蒂等。
李敖出生的時候是在“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已經在日本鬼子的控制下。所以照歷史的說法,李敖自己嘲諷自己,說我一出生就是“遺民”亡國奴。1937年,李敖兩歲,他們家長輩不願意做亡國奴,舉家遷到北京,爺爺、奶奶、姥姥、叔叔、阿姨,老老少少19口,全到了北京。李敖的父親李鼎彝負擔很重,生活很困難。到了北京沒多久,又遇上“七七事變”。爸爸為大家庭所累,沒有辦法往南遷,只好派五叔做代表到南方去,留個活口。李爸爸雖然不能南下抗日,但他參與的地下抗日活動一直沒有停止。“九一八事變”後,馬佔山將軍領導的東北義勇軍是中國第一個用行動抗日的軍事團體,李爸爸就是馬佔山的秘密盟員,這個身份一直保持到抗戰勝利為止。
正是因為李氏家族在這一段流離顛沛、動蕩不安歲月里的經歷,使李敖骨子里很早就埋下對國民黨統治當局的強烈不滿。這也是李敖見不得國民黨說一套做一套的做派,一直跟國民黨正面對著幹的原因。
1961年,李敖初出茅廬,在臺灣《文星》雜志發表了一篇《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掀起了一場筆戰,很多大學教授、知名學者在雜志報紙上跟他辯論,從此李敖成為文化界的知名人物。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臺灣戒嚴時期,李敖跟當時的黨外人士合作,批評時政,挑戰當時所謂的限制言論政策,而且還把“黨外”文章集合成書,但每次李敖一出書就被列為禁書。
李敖博聞強識,收集資料非常有天分,被人喻以“奇才大師”。他的書房在臺北東豐街,整個房子里都是書,從地板一直摞到天花板,要想通過只能從書跟書之間側身走。李敖有個節目叫《李敖會客室》,去的嘉賓都要在書房的一個角落接受訪問。我那天去上他的節目,訪問還沒開始之前,他跟助理說,你到第幾堆第幾摞哪個角落拿個資料,我需要。助理就去找,真把他要的資料找來了。當時我就問:“李老師,整屋子的資料你都記得這麼清楚嗎?什麼資料在哪兒,你不用電腦建檔?”“不用,我不用電腦,我比電腦還電腦。”當時我就佩服得不得了。更有趣的是,他說:“你看到沒有,我的小助理,這小妹妹多漂亮,長得多清秀,醜的不能當我的助理。”李敖這一生就是如此鋒芒畢露。
李敖讓人對他又愛又恨。比如模倣李敖,就得穿他的紅夾克,這算休閒西裝。有一次我在臺北敦化南路碰到李老師,就問他,我在電視上模倣他模倣得怎樣。李敖說很好,只有一個地方不好,夾克太爛了,一看就是低檔貨。我說:“大師,對不起,對不起,你是什麼牌子的紅夾克,我趕緊去買。”李大師說:“買不到,只有三件,一件兩萬臺幣,全讓我買了。”
有一次李敖接受專訪,主持人問他:“大師,大家都知道您接受一國兩制,也願意當兩岸談判的代表,您到哪兒都穿著紅夾克,這紅衣服、紅領帶,是不是您所謂的統一包裝?”這位主持人意有所指,因為紅色象徵紅色中國。李敖回答:“之前有個電視節目找我去當嘉賓,我就去買夾克,可新潮派的夾克不合適,這個紅夾克看起來比較傳統一點,我就把它買回來,經常穿,後來成了我的標志。至于紅領帶也沒別的意思,因為領帶上的圖案是一只一只的鯊魚,鯊魚絕對不會隨便咬人,如果你在水里不小心流了血,它聞到血腥味,就會來咬你。我李敖也是一樣,我不隨便使勁,不隨便亂用精力,我只做我該做的事情。”那個主人好像沒理解李敖的意思,又接著說:“很多人說,在臺灣李敖是紅色的。”李敖毫不掩飾地說:“我是紅色的,我思想一向就比較‘左傾’。”姑且不論大師李敖在專訪里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但我非常佩服李敖在那個年代勇于表達自己。他擅長用文章不斷揭露臺灣當局踐踏老百姓的事實,這種行為也造成他大半輩子官司纏身,甚至鋃鐺入獄。後來他喜歡告人,表示他要先發制人,所以經常聽到他在電視上說,小心我告你。
有人說他狂妄自大,有人說他果敢自信。他怎麼形容他自己?他說,“我生平俠骨柔情,敢說敢做。多少年來,雖千萬人吾往矣”,有氣魄,獨行其是,不在乎小人們在他背後論他的是非長短。他說,“我是頑童,是戰士,是英雄,是善霸,是文化的基督山,是社會的羅賓漢,我是痛恨國民黨威權和偽君子的第一真人。中國有史以來沒有人能像我這樣,集正義、力量、勇氣、真誠、血性、智慧、博學和活潑于一身的人。”“有我李敖,是中國人的光榮。”
我們除了欽佩他的言詞犀利、作風強悍之外,多少年來,他的感情生活也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對象。大師畢竟也吃五谷雜糧,也有七情六欲,李敖當然有風花雪月的一面。1948年13歲,他有了神秘的初戀,小女生叫張敏英。雖然算不上男歡女愛,兩小無猜,但這是真正的少年李敖煩惱的開始。轉眼到了1953年,已經在臺北念高三的李敖有了真正上的初戀,據說差點讓他命赴黃泉。有一天,李敖在放學路上碰到一個女生,兩人聊得很投緣。李敖開始給她寫情書,情書上簡稱她“羅”。熱情如火的情書感動了小女生羅。可讓李敖始料不及的是,他們的戀愛遭到了羅的父母的極力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