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美放棄“抱怨式外交”

時間:2012-02-15 15:24   來源:中國臺灣網

  通過主動和中國記者接觸,並發表相對積極的言論,成了蓋特納改善對華形象的當務之急。2009年4月底,在他就任財長後首次訪問北京前,他特地邀請我們幾個駐美中國記者參加圓桌會。 

  作為自信的一面,蓋特納並未像一些受訪者一樣,要求我們提前發給他相關問題。作為新華社記者,我也老實不客氣,詢問說:“過去,一些美國政治家訪華時,總喜歡在人民幣匯率、貿易赤字等問題上大聲抱怨,外界稱之為‘抱怨式外交’……” 

  未等我說完,蓋特納馬上接過話頭。 

  “你說的(美國對中國的)‘抱怨式外交’,”他略停一下,衝我點了一下頭強調。“我不會採取這種策略。” 

  他緊接著闡述說:“你看,我的大致看法是:我們兩國是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彼此政策的選擇涉及對方的巨大利益,中國對我們,我們對中國,我們不僅對彼此,也對世界負有責任,我們經濟的成功對世界利益攸關……我們對中國和對其它國家的基本精神一致,那就是,我們第一要做的,就是解釋我們在應對挑戰中正在採取哪些行動。” 

  蓋特納顯然是有備而來,有備而答。 

  多談中國成就,少談是非問題;多談美國政策,少談對話施壓——說得更直白一點,多甜言蜜語,不惡語相向,顯然是他這次不同尋常的記者會的初衷。 

  身形單薄的蓋特納是個很靦腆的人,很容易就臉紅。但他在對華問題表態上的謙遜,事實上也成為當時中美關係改善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作為一個不是特別能言善辯的政治家,蓋特納也顯然格外小心。在和我們對話時,他甚至略顯緊張地開玩笑說:“你們都看著我,都在等我出錯吧!” 

  他的謹慎,從他在一些措辭上的字斟句酌可見一斑。 

  比如,在圓桌會的開場白時,他對我們說:“你們都知道,美國總統和中國國家主席4月在倫敦聯合宣布建立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他們都承諾建立——怎麼說來著——一個合作和全面的關係。” 

  隨後的講話中,可能記挂著這個可能的失誤,他顯得局促不安。過了一會,一個助手走過來遞上一紙條。蓋特納馬上中斷講話更正說:“奧巴馬總統和胡主席在倫敦的用詞是‘(建立)積極、合作和全面(的關係)’,我剛才說了合作與全面,沒有說積極,當然,這是積極的。” 

  蓋特納自嘲,臉色漲得暗紅,我們大家都大笑。 

  在他2009年春天結束北京訪問行程後,美國財政部一位官員向我詢問中國輿論對蓋特納訪華的評價。 

  我回答:盡管中國有一些民眾對美國政策存在不滿,並對在美投資存在疑慮,但按照我的初步了解,輿論總體評價還可以,尤其是考慮到蓋特納在中國生活和學習過中文的背景,中國民眾普遍都有一點親近之感。我應該沒有太誇大其辭吧! 

  聽了我這樣的結果,這位財政部官員感到頗為滿意。 

  在我的印象中,過去總是中國人關注外國對中國的評價,中國領導人出訪,也尤其關注外媒的相關報道。現在美國官員也關注中國輿論的評價,這或許也說明風向的變化,他們也意識到中國對美國存在不同的聲音,需要他們採取不同的策略。 

  從這個側面,我們是否也應該對我們的輿論報道有所反思: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報道,或許外國人也就不必那麼重視了! 

  蓋特納的禮貌有加,自然也是有所求。如上所述,當時中國坐擁2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美國國債的最大買主,在美國有求于中國的情況下,如果帶著趾高氣揚的態度要求債權人,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好比楊白勞居高臨下對待黃世仁,顯然是不合情理的。 

  由此,在奧巴馬掌權之初,中美進入了一個“準蜜月期”。當時不僅僅是蓋特納,美國的許多官員都顯得格外對外“友好”。比如,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華爾街日報》就評價說,在2009年第一次訪華行程中,“希拉里沒有訓誡和抱怨,而是再三感謝中國購買美國國債,而且鼓勵他們購買更多”。 

  其後,一直是美國議會在對華人權問題上最強硬的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在訪華行程中也難得的沒有談到人權,而是只講氣候變化。 

  當然,回國後,佩洛西也澄清說,沒有講人權,可能是中國媒體報道的片面所致,她在和中國領導人會談時,其實還是談到人權的。 

  從希拉里、到佩洛西,再到蓋特納,可以說,美國確實在放棄以前常見的“抱怨外交”——這個詞語其實也是我的臆造,至少我在之前使用時,尚未看到有其他類似表達。但我認為這形象地描述了美國的對華的一係列政策,比如,從前不管是哪位美國領導人到訪北京,總會在人民幣匯率、巨額外貿赤字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一係列問題上進行抱怨施壓。 

  美國參議院金融委員會主席鮑卡斯(Max Baucus)就認為,當前美國財政部的首要國際任務,就是加強美中經貿關係。他認為,保爾森為兩國經貿關係“開了一個好頭”。“但僅僅是一個好頭。”鮑卡斯說。“我認為,這關係還可以比之前更加聚焦、更加積極、更加廣泛。” 

  但蓋特納敢于明確宣示不會繼續這種“抱怨外交”,也顯示中美交往的天平正在調整。 

  中國已非昔日之“吳下阿蒙”——在金融危機爆發前,保爾森主掌美國財政部時,美國經濟和金融體係仍處于上風,保爾森自然也有底氣進行施壓;但在2009年初,美國金融經濟非復往日,用中國副總理王岐山的話說,現在“老師也遇到了問題”,那自然就沒有資格和權威繼續指手畫腳了。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