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美國微妙的地點選擇

時間:2012-02-15 15:18   來源:中國臺灣網

  奧巴馬上任後、中美第一次戰略與經濟對話(S&ED, China-U.S.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閉幕記者會,就選擇在這個昏暗的會議廳舉行。 

  戰略與經濟對話是奧巴馬上臺後新建立的一個對話平臺,涵蓋了此前的戰略經濟對話(SED,China-U.S.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和戰略對話。兩者總體歸一,但實質性對話,仍一分為二,在美國方面,仍由財政部和國務院分頭領導。 

  SED變成了S&ED,英文相差一個字母,中文則多了一個沒有實質性意義的“與”。之所以這麼處理,在我看來,不過是新的美國總統上臺了,總希望能另起爐灶,開創自己的政績,但招牌換了,菜肴應該差不了多少。 

  不管是SED還是S&ED,每年數十名部長來去匆匆、濟濟一堂,真有必要嗎? 

  很有必要!布什時期的美國財長保爾森(Henry Paulson)就認為,中國的決策體係是集體決策,而一項具體政策往往牽涉到多個經濟部門,因此光是兩個對等經濟部門的對話,有時並不能發揮實際作用,這就需要雙方經濟領導層的共同參與,有了高層的首肯,下面解決問題也就更加容易。 

  在保爾森看來,通過SED,美中找到了有效處理貿易糾紛短期摩擦的方法;而且,SED的成功,為兩國奠定了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並為更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平臺。曾擔任美國財政部執行秘書長、並親身參與SED對話的泰婭?史密斯(Taiya Smith)女士就對我說,美中確實還存在一些誤解,但通過S&ED,雙方可以增進了解,之前SED達成的一係列協議就是例證。 

  時任尼克松中心中國項目主任的唐安竹(Drew Thompson)則對我說,新對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有助于推進兩國間的合作,而中美關係保持平穩發展,對兩國都有利,尤其是考慮到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而2009年的的第一次對話,“很大程度上是對中美關係的一個‘測試’。” 

  測試的焦點問題,則是美國屢試不爽的人民幣匯率問題,而中方則對應的是不斷高企的美國財政赤字,前者是美方關注目標,後者是中方擔憂所在。 

  雖然中美利益涵蓋范圍廣闊,且迭有齟齬,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最近幾年和未來幾年,中美經貿關係很大程度上就由這兩個問題主導。 

  對于選擇艾森豪威爾行政樓小會議廳作為閉幕記者會,我剛開始頗為不解,並詢問一位熟識的美方官員:“為什麼選擇這個地方。” 

  在我這個記者看來,這個會議廳太小了,許多記者因此都被拒之門外;另外,進出白宮手續繁雜,徒然增加大家的工作量。美國政府完全可以選擇國務院、財政部或者白宮附近的許多聯邦辦公樓。美國的聯邦辦公樓雖總體沒有中國的佔地廣闊,但富余的地方依然多多。 

  對我的“抱怨”,這位官員笑而不語。 

  在國際政治中,領導人怎麼會見,在哪里會見,什麼時間會見,往往都是很有講究的。這次S&ED自不例外。 

  S&ED奉行的是雙領導制,戰略對話由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和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主持,經濟對話由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主持。其中的微妙關係,自然也就反映在了會場的選擇上。對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首次對話,開幕式選擇了與兩部門都沒有關係的羅納德?里根大廈(Ronald Reagan Building),隨後具體對話則在國務院和財政部分別進行,最後成果會,自然更需有一個超然的單位,在國務院和財政部之上的白宮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中美關係上,國務院和財政部之間的心結,其實美國前任財長保爾森(Henry Paulson)就頗有體會。2006年他發起戰略經濟對話,全面主導中美關係,就讓被置身其外的國務院頗為不滿。時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的哈德利(Stephen Hadley)就警告保爾森,必須避免冒犯當時的女國務卿賴斯(Condoleezza Rice)。 

  哈德利對保爾森說,賴斯當時的最大顧慮,就是“你不應該有兩個國務卿,一個負責經濟事務,一個負責除經濟外的其他所有事務。”賴斯是總統布什的密友,得罪了賴斯,也勢必就得罪了布什,或者如果賴斯要使絆,保爾森也將吃不了兜著走。 

  剛就任財長的保爾森自然心領神會,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趕忙找賴斯溝通,向她介紹SED的構想。保爾森對她說,一個穩健的美中經濟關係也有助于賴斯處理對華外交事務。他向賴斯保證,“只有一個國務卿,那就是你,我只是希望配合並和你共同工作,幫助你取得你所希望取得的成果。” 

  賴斯也跟他開玩笑說:“記住,你在(內閣)序列中,緊隨國務卿排名第二。因此,出去時只許走在我後面。” 

  隨著奧巴馬2009年上臺執政,美國政壇大換班,昔日的賴斯和保爾森,換成了希拉里和蓋特納。但心結依然有,規矩不可無。我注意到,在每次出場中,蓋特納都跟在希拉里的後面,每次接受提問,他也總是讓希拉里先行回答。一次兩人同時出席一個公開活動,現行離去的蓋特納在出口處特意停下來,作了一個請的動作,等希拉里從身邊過去後,方轉身跟隨其步出會場。 

  美國上下級關係看似融洽,但在正式的場合,禮數周到,尊卑有序,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