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中國被描繪成“經濟惡魔”

時間:2012-02-15 15:07   來源:中國臺灣網

  2010年1月19日,美國東北部的馬薩諸塞州(即中國人比較熟悉的麻省),英俊瀟灑的共和黨人斯科特?布朗,出人意料的以52%的支持率當選該州參議員,接替辭世的肯尼迪家族最後一位政壇風雲人物——愛德華·肯尼迪。 

  麻省一直是民主黨的堡壘,被刺殺的美前總統肯尼迪的三弟愛德華,素有“自由派雄獅”的稱號。作為美國第一政治家族,肯尼迪兄弟一直是麻省的精神領袖。在他們的影響下,過去二十年,麻省還從未有過保守派參議員。 

  小帥哥布朗的“中舉”,隨即也成為美國政壇格局變化的先奏——民主黨在美國參議院的強勢不再。在參議院,議案通過必須要有60票支持,而布朗的關鍵性勝選,使得民主黨的席位降到了59席。 

  麻省的變動,讓在白宮監控選情的奧巴馬大驚失色! 

  《紐約時報》當時的一篇評論就一針見血指出,當初奧巴馬打著“變革”的旗幟,一舉攻破共和黨盤踞的白宮堡壘,但現在麻省民眾厭倦了奧巴馬無法兌現的口頭承諾,以同樣希望“變革”的心態,改變了民主黨在麻省的壟斷政治地位。 

  換言之,奧巴馬的“變革”讓美國人感到了“審美疲勞”,他們開始尋找新的“變革”,共和黨人也就順勢再度崛起。 

  這樣的結果,自然讓白宮大失顏面。波士頓塔夫茨大學政治學教授貝里評論說,昔日輿論寵兒的奧巴馬,現在面臨“一場災難”。 

  一天後,一臉倦容的奧巴馬出現在了美國廣播公司直播間,他承認自己對麻省敗選負有責任,布朗的勝選“反映出民眾感到憤怒和沮喪”。 

  “當初把我推上總統職位的因素,現在促成了布朗的勝選。”奧巴馬並不回避自己的責任。但作為政治家,他也在高明地推卸自己的責任。他強調,美國民眾的情緒,不僅僅源于過去一兩年的事,“還源于過去8年間發生的事情。” 

  奧巴馬的潛臺詞就是,他接受的是共和黨人小布什留下的“兩場戰爭,一場經濟危機”(即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爛攤子,這使得他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焦頭爛額。 

  領導人都曉得為自己開脫,助手們自然更須為主分憂。時任白宮發言人的吉布斯就頗為“委曲”地說:“(民眾)怒火對準我們,因為我們在執政。” 

  奧巴馬對時局的走向清醒和無奈。一年前,極高的支持率將他送進白宮,筆者曾目睹過當時華盛頓就職儀式的萬人空巷。但一年後,高企的失業率,攀升的財政赤字,備受爭議的醫改法案,幾乎耗盡了他的政治資源。 

  在聊到奧巴馬執政得失時,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就對我說,當時的最根本原因,無疑是10%左右的高失業率,這讓美國人開始對奧巴馬失去了耐心。對普通美國人來說,沒有事情比工作更重要,沒有了工作,生存就面臨問題,政府自然是首要指責目標。 

  我就曾聽到一些美國人嘲諷說,奧巴馬當初的競選口號“是的,我們能”,不妨改成“是的,我們有時能”。 

  我還看到,美國政治卡通網還刊出一幅 “奧巴馬總統的第一年”的漫畫。畫正中是英文單詞“HOPE”(希望,奧巴馬競選時的口號之一),但是首位字母“H”中間的短橫跌落下來,變成了“NOPE”。“NOPE”,是英文中“NO(不)”的俚語。 

  整個漫畫的意思,就是奧巴馬在白宮幹了一年後,讓美國人的希望變成了失望。 

  入木三分,不留情面,這也正是美國政治漫畫的特色。 

  更讓奧巴馬憂心的是,2010是美國“中期選舉”年。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四年一選,國會兩年一選。2010年,正好是大選年後的中期選舉:參議院將改選三分之一議席,眾議員則全部重選。 

  當時民主黨掌控著國會的相對多數,有自己的同志在國會山配合,奧巴馬執政比小布什得心應手了許多。但一旦失掉中期選舉,按照美國的政治術語,奧巴馬將勢必面臨掣肘,可能淪為“跛腳鴨”(LAME DUCK)。 

  時間緊迫,政爭激烈,奧巴馬迫切需要突圍。對政治家來說,最好的危機公關,就是轉移焦點。 

  于是,按照《華爾街日報》的說法,遠在萬里之外的人民幣,成了白宮最終的替罪羊。 

  新的一輪對人民幣的攻勢由此展開。從過去數年的中美博弈中,我們其實也可看出這樣一個規律,每逢重大選舉,中國議題必定會發酵,美對華逆差則是重點,人民幣匯率則是焦點。 

  與往常由低級別官員打前陣不同,這次是奧巴馬親自出馬。 

  2010年3月11日,在美國進出口銀行發表演講時,奧巴馬突然提高聲調稱,“存在對外逆差的國家需要加大儲蓄和出口,存在對外順差的國家需要刺激消費和國內需求”,中國應轉向“更加以市場為導向的匯率”,從而避免美國出口商處于不利環境。 

  一般情況下,美國總統不直接談論股市、匯率等敏感話題。但奧巴馬這次明顯越界了,法新社當時的一篇報道就解讀說,“在中美政府關係微妙的動蕩時期,美國加大了對人民幣匯率問題施加的壓力”。 

  在這之前,中美已因西藏、臺灣軍售等問題齟齬頻生。 

  不少觀察人士對我說,奧巴馬如此表現,足見內心的急迫。 

  “因為在一些美國老百姓看來,美國失業率這麼高,就是因為中國政府壓低了人民幣,讓美國人的就業崗位流到了中國。”陳志武對我說。 

  此外,奧巴馬推動的醫療改革、金融監管等一係列法案都處于“攻堅”階段,奧巴馬迫切需要得到議員的支持,而議員們的核心利益,就是期望在中期選舉中獲勝。奧巴馬必然要迎合議員們的要求,對中國採取攻勢。 

  我注意到美聯社當時有一篇分析文章就說,在批評中國貨幣政策方面,奧巴馬“一馬當先”,“奧巴馬政府在兩條戰線上抨擊中國,指責中國踐踏本國公民人權、維持現有貨幣政策導致美國損失數百萬就業機會。這種雙重攻擊顯示美國越來越願意與中國對抗,甚至激怒中國。” 

  至于背後的原因,該文章也分析道:“議員們面臨11月的大選,他們把攻擊中國作為贏得那些擔心自己飯碗的美國人選票的一個途徑”。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