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醫術高明的醫生收了一個徒弟,兩人在一家醫院上班。為了分擔看診時越來越多的工作量,避免病患等太久,醫生師徒兩人決定分開看診。病情比較輕微的患者,由年輕醫生診斷;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則由師傅親自出馬。
實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指明挂號讓徒弟看診的病患比例明顯增加。起初,醫生不以為意,心中也高興地認為:“小病都醫好了,當然不會拖延成為大病。找我看病的病患減少,我也樂得輕松。”
直到有一天,醫生師傅發現,有幾位病情很嚴重的病患在挂號時仍堅持要讓徒弟看診,他對此現象百思不解。
“為什麼呢?”他想,“為什麼大家不找我看診?難道他們以為我的醫術不夠高明嗎?不會吧!我剛剛才得到一項由醫學會頒發的‘傑出成就獎’,新聞登在報紙上的版面也很大,很多人都應該看到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了解開他心中的疑團,他就從挂號就醫的每一步開始深入觀察,想找出答案。
初診挂號時,沒有問題。負責挂號的小姐很客氣,並不會刻意暗示病人要挂哪一位醫生的門診。復診挂號時,就有點學問了。他發現很多病患都從自己的候診門診那邊,轉到了徒弟那邊。在問診的過程中,他又有了新發現。徒弟的從醫經驗不豐富,但他有自知之明,在問診時非常仔細,慢慢研究推敲,跟病患的互動溝通比較多,也比較深入,還經常給病患加油打氣:“不用擔心啦!多喝水,睡眠要充足,你很快就會好起來的。”諸如此類的心靈鼓勵,讓他開出的藥方,有更好的效果。
回過來看看自己這邊,情況正好相反。經驗豐富的他看診速度很快,往往病患無須開口多說,他就知道問題在哪里。資深加上專業,使得他的表情顯得冷酷,很少與病患溝通,倣佛對病患的苦痛漸漸麻痹,缺少同情心。整個看診的過程,明明是很專業認真的,卻使病患產生“漫不經心、草草了事”的錯覺。醫生師傅終于明白了自己門庭冷落的原因。
醫生醫術高超,但是不懂怎麼與病人溝通交流,導致病人產生不信任感。徒弟醫術趕不上老師,但是善于與病人溝通交流,病人也認為他認真負責,醫術高明。這也給一些有能力卻缺乏溝通力的人一個重要啟示:有能力還要有溝通力,否則能力會被人為地打折的!
有些學識很棒的人卻不能獲得很好的成就,被人認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出在他們既不善于溝通也不樂于溝通,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少。
良好的溝通能力是一個人生存必備能力之一,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和周圍的人形成更好的互動,維係好人際關係,拓展我們的視野,從而更快地步入成功殿堂。
第1章審視內心:有效溝通從戰勝自我開始
在現實社會中有些人患有“溝通恐懼症”,他們不敢溝通,不會溝通,不習慣溝通。可能有人會說:“我只是不善于溝通,而不是不想溝通,更不是害怕溝通。”實際上,所謂“不善于溝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想溝通、害怕溝通造成的,當然也不排除缺乏溝通方面的技巧這個原因,但首先在于害怕溝通,不想溝通。社會溝通能否順利進行,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除了取決于是否具備客觀條件之外,還取決于個人的心理障礙是否被克服。NO.1走出自我封閉,積極去溝通
自我封閉是指個人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溝通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都將自己關在家里,不與他人來往。
自我封閉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溝通活動,因而是一種不適應環境的病態心理現象。這種心理在不同年齡層次的人都可能產生。比如,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恐人症、溝通恐懼心理,中年人有溝通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在外)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等。有封閉心態的人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前者屬于被動型,後者屬于主動型。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變得不可接受,于是出現回避溝通的行為。這種人的突出特徵就是有孤獨感。
自我封閉心理與人格發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關係。首先表現出來的是對社會產生恐懼。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那些性格內向者的身上。由于幼年時期受到過多的保護或欺辱,他們的內心比較脆弱,缺乏自信心,他們最怕到公開場合去,在生人面前常顯得束手無策。
其次就是這種人常常有自責心理。有些人因生活中曾經犯過一些“小錯誤”,就自責自貶,看不起自己,甚至辱罵、討厭、摒棄自己,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于是深居簡出,與世隔絕。
最後就是這種人內心里存在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有些人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總是希望自己長相出眾卻又覺得自己長得醜。這種自我暗示,使他們非常在乎別人的評價甚至別人的眼光,最後幹脆拒絕與人來往。
由于自我封閉阻隔了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便會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
自我封閉心理的自我調節,往往具有很大的難度,需要自我意識覺醒,需要人們具有成功意識。
第一,要樂于接受自己。學會將成功歸于自己,把失敗歸結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別人說三道四,“走自己的路”,樂于接受自己。
第二,必須明白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都需要走向社會,才能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己。每個人都需要提高對社會交往與自我開放的認識。交往能使人的思維能力和生活機能逐步提高並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觀念保持鮮活靈動。交往能豐富人的情感,維護人的心理健康。一個人的發展高度,決定于自我開放、自我表現的程度。克服孤獨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對象開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讓他人了解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確認自己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目標,成為生活的強者。
第三,學會運用精神轉移法來進行自我調節。將過分關注自我的精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減輕心理壓力。如練字、作畫、唱歌、練琴等。自我封閉就是過分關注自己,學習某種技能,學會某種本領就會提高自信心。同時,注意力就不會集中在自己身上,慢慢地就會與他人正常接觸。
自我封閉者要敢于正視現實,勇敢地介入社會生活,找機會多接觸和多了解外人,擴大與外界的交往。這可以從最簡單的事做起,逐步完成復雜的事物。NO.2努力消融暴怒偏激的情緒
很多人有動輒發怒的習慣,這是與人溝通的大忌。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動怒,憤怒情緒也是一種心理病毒。如果你想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就應該時刻注意,學會制怒,不能讓憤怒左右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