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5

時間:2012-11-18 18:47   來源:

  有一位名叫小穎的女孩兒,嫻靜漂亮,但總是愛躲在教室的一角。上課前,她早早地來到教室。下課時,她又總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後來大家才知道,她的腿因為得了小兒麻痹症而落下了殘疾,因此,在她的心里,一種自卑感讓她不願意讓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勢,所以,她也一直不與同學交往。一天,上演講課時,老師讓同學們走上講臺講述一個小故事。輪到小穎演講的時候,全班四十多雙眼睛一齊投向那個角落,小穎立刻把頭低了下去。演講課的老師是剛調來的,還不了解她的情況,他就一直點小穎的名字。

  她猶豫了好一會兒,最後才慢吞吞地站了起來。大家注意到,小穎的眼圈兒紅了。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于一搖一擺地走上講臺。就在她剛剛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誰的帶動下,驟然間響起了一陣掌聲。那掌聲熱烈、持久,在掌聲中,大家看到小穎的淚水流了下來。

  掌聲漸漸平息,小穎也定了定情緒,開始講述她童年的一個小故事。她的普通話說得很標準,聲音也十分動聽。當她結束演講的時候,班里又響起一陣掌聲。小穎很禮貌地向演講老師深鞠一躬,然後向同學們深鞠一躬,最後,在掌聲里一搖一擺地走下了講臺。

  奇怪的是,自從那次演講以後,小穎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不再是那麼憂鬱了,她和同學們一塊遊戲、說笑,甚至有一次她還走進了學校的小舞廳,讓同學們教她跳舞。她的學習一直很好,尤其是數學和物理。高二那一年,她代表學校參加了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還得了獎。

  三年時光匆匆而過。三年之後,小穎被北京的一所大學破格錄取。後來,她來信給學校說:“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次掌聲,因為它使我明白,同學們並沒有歧視我。我應該鼓起勇氣微笑著面對生活,那次掌聲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實際生活中,有些外在條件較好的人,會在溝通、婚姻等事情上博得他人的青睞,激起他人的熱心,事情往往很好辦。相比之下,有些外在條件不佳的人就沒那麼“運氣”了。怎樣走出自卑心理的陷阱?除了外部環境因素,自我心理調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節:

  (1)平常多演練,多交朋友

  臨陣前要做些必要的操練,做好各種準備。例如商務洽談,在洽談前要盡量把各項資訊工作做周詳。自己的訴求、對方的心理及性格特徵、洽談中可能發生的事等都應先進行演練,並對各種有可能發生的狀況做出應對準備。這樣,就可以增強自信,在洽談中佔據主動。

  (2)不做無謂比較

  自卑心重的人總是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結果往往是越比越泄氣。人各有所長,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強過別人。同樣,自己也不會事事不如別人。這樣一想就能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力。

  (3)相信自己會成功

  要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

  相信通過以上的方法,我們可以有效消除自卑感,自然地與人交流了。 NO.4訓練自己,克服溝通恐懼

  有很多人在溝通過程中,不敢誠懇待人,總是心存恐懼。害怕上當吃虧,害怕被人欺騙,這種恐懼使他們遠離人群,不能正常地與人溝通。

  季大偉,今年26歲,在某公司擔任文職人員。有一天,部門領導因不滿意他起草的一份合同而嚴厲地訓斥了他。一臉沮喪的他從領導辦公室出來後就一言不發,同事們圍上去安慰也不管用。

  從此,季大偉像變了個人,上班幾乎不說話,和誰也不接觸。需要溝通傳達什麼事情都通過公司的內部網絡貼帖子,明明同事就坐在他對面,一句話就能解決的事也都通過網絡。當領導有事不得不去面對面的時候,他就非常緊張,臉發紅,手心出汗,總是不自覺地拽衣袖,時間長了衣袖竟被他拽壞了。

  季大偉就是患有“溝通恐懼”症,導致了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溝通不暢。“溝通恐懼”也叫溝通焦慮,它是一種心理疾病。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每十人中就有一人存在“溝通恐懼”。對現今的人來說,“溝通恐懼”就像是溝通中的魔鬼,阻斷了我們正常溝通中的信息流通。

  如果一個人習慣性地害怕與陌生人交談、當眾講話、參加聚會等溝通活動,甚至只要被別人注視就會感到面紅耳赤,這就有可能是“溝通恐懼”。

  一位銷售員為了簽成一筆大單,約了重要的客戶到一家高級酒店吃飯。席間,他舉杯向對方敬酒,可能是由于起身太猛,以致影響了身體的平衡,他的手略微抖動了一下,杯中的酒也就跟著灑出了一些。

  後來,由于一些不可知的因素,這筆大單沒有簽成。回想起整個還算順利的推銷過程,這位銷售員竟覺得就是自己在酒桌上那個小小的失誤導致了這個惡果。

  他非常懊悔,並暗下決心下次一定要多加注意,不能重蹈覆轍。但是很不幸,他越是想控制反而越難以控制,在一次飯局中,竟出現多次這樣的失誤。由于這個原因,他越來越害怕出席這樣的場合,並陷入了一種恐懼怪圈。一個原本在飯局中遊刃有余的銷售員最後竟變成了恐懼飯局的人。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