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生活中,你可以主動地“投其所好”,倒不是先了解其“所好”再“投之”(因為先了解其“所好”,就不用費心了),而是在刻意安排的情境中去了解其所好。
如果你沒有能力興師動眾安排各種情境,那麼,就利用各種機會趁便觀察他的喜好,這種觀察比刻意安排的更為深刻有效,因為你觀察的對象沒有防備,真面目會顯現得相當徹底!
用“投其所好”來看人可以看出人品,而人品會影響他的行事、判斷和價值觀,甚至影響他為善或為惡的選擇,無論是交朋友還是找合作夥伴,這都是一項重要的參考!NO.9溝通高手必擅體察人心
遺傳學告訴我們,人的體態、外貌同性格有一定的關係。但是這種關係究竟如何,到現在為止,誰也不能做出肯定而完美的答復。事實上,認識一個人單憑外貌是不牢靠的,即便是老牌偵探也常常失誤。外表相貌只是一種參考,還要通過對穿著打扮、身態姿勢、動作行為、表情神態等的觀察,才能推測和判斷其內心世界。
人們的言與色有時是簡單外露的,對它的體察是容易的;有時是復雜隱蔽的,對它的體察就比較困難。一般來說有以下幾點應注意。
首先,性格定向和語言定位。溝通中的察言觀色,說到底是對對方言談舉止、神態表情的微妙變化及其含義進行捕捉和判斷,是一個“由表及里”的過程。性格定向和語言定位,是這個過程的第一步。
性格定向就是通過對其表情、言語、舉止的觀察分析,掌握其性格類型。你可以提出一兩個對方很敏感的問題,靜觀一下他的反應方式和程度。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觀察一定要細致入微,千萬不要因為對方看上去似乎毫無反應,就斷定他是傻瓜。在摸透了對方性格類型之後,就要設法捕捉最能反映他思想活動的典型動作和典型部位,也就是“語言點的定位”。眼、手、腿、腳,身體上每一部位的肌肉,都可能是“語言點”的所在。
有些現象的含義人們是很清楚的。例如,腿的輕顫,多是心情悠然的表現;雙眉倒豎、二目圓睜,是憤怒的特徵;而微蹙眉頭、輕咬嘴唇,則是思索的含義。另外還應該特別注意對方的手,盡管許多人可以巧妙地掩飾許多東西,但還是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動作。如憤怒時握緊雙拳,或是將紙煙、鉛筆之類的東西捏壞,甚至可能兩手發顫;興奮緊張時,雙手揉搓,或者簡直不知道該把手放在什麼地方;思索時,手指在桌面、沙發扶手、大腿等地方有節奏地輕敲,等等。
其次,抓住“決定性瞬間”。任何一個人,對自己神情的掩飾,都不可能達到絕對滴水不漏。關鍵問題是,你在對方錯綜復雜的神情變化中,能否準確判明哪一個變化是決定性的。對于機智的人來說,其彌補失誤的本領也是異常高超的。他不可能讓你長時間地洞悉到他的破綻。因此,時機對你非常寶貴。至于究竟什麼才是這種“決定性瞬間”的具體顯現,怎樣才能將其判明並抓住,那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憑借你的經驗和感覺來定奪,無固定模式可循。
最後,主動探察。察言觀色,不能理解為被動式的冷眼旁觀。事實上,主動進攻,採用一定的方式、手段去激發對方情緒,才是迅速、準確把握對方思想脈絡的最佳途徑。這里包括以下兩點:
一是施放誘餌。你可以若有若無地用一些對對方具有吸引力的話題,判斷出對方的心中所想,摸清對方神情變化及心理活動的一般特點和語言點位置。
二是激將法。你可用一連串的刺激性問題,攻擊對方,使其興奮,進而失去對自己情緒的控制;你還可以做出一些高傲、看不起對方的姿態,對他的自尊造成一種威脅,激發他的情緒。NO.10語言探底,摸清對方脾氣
人是社會中的人,處于復雜的人際網絡中,只有知道如何洞察他人並研究各式各樣的人物,才能在溝通中左右逢源、遊刃有余。那麼,如何洞察人心呢?下面即向你介紹怎樣通過語言探底,來摸清對方的脾氣。
一種人談話中經常涉及自己,談自己的經歷、看法、態度。這種人一般性格外向、感情強烈,自我意識突出。另一種人則恰恰相反,談話中很少談到自己,在必須用“我”時,通常用“我們”來代替。這些人大多性格內向,不注重自我表現,主觀色彩不濃,具有雷同的性格。
(1)通過談話內容的重點來認識他人
談話是概括性的,注重事情的結果,關心宏觀問題,屬于領導型人物。溝通多為亢進型與控制型,有較強的獨立性,有支配欲、主觀性。
敘事具體,注意具體細節及過程。這種人適合于做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交往類型多為支持型與分析型,支配欲不強,交往中有順從性,獨立性不強。
說話聲調很高的人,性格浮躁,同時也很任性。
(2)通過講話速度來認識他人
講話速度快而急,一般是個脾氣急躁之人。辦事虎虎有生氣,但瞻前顧後不夠,有粗枝大葉的毛病。
講話速度快而不急的人,辦事果斷,富有遠見,不易改變主張。
(3)從口頭語了解他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