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11

時間:2012-11-18 18:44   來源:

  北京某名牌大學一個畢業生,到一家公司去求職。面試時,這位自我感覺良好的大學生一進門就坐到沙發上,蹺起二郎腿,還不時地搖動。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改掉不良的身體語言的意義,是消除無助于溝通而反使溝通效率下降的不良身體語言習慣。有人在與人談話時,常有梳理頭發、打響指等習慣,有的人還有掏耳朵、挖鼻孔的小動作。這些都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同時,這些無意義的身體語言會分散對方的注意力,影響溝通的效果。

  體態語有效地彌補了口語表達的不足。如果說有聲語言主要是訴諸人的聽覺器官,那麼體態語則主要是訴諸人的視覺器官。只有視、聽作用雙管齊下,才能給聽者以完整、確切的印象。它的輔助作用,還體現在說話者有意無意地通過體態語來加強表達效果,強化主體信息表達的感染力。它直接作用于聽眾,能夠讓聽眾更直接、更有效、更全面地接受信息。

  在溝通場合運用體態語言,應遵循以下原則:

  (1)與有聲語言同步進行

  體態語的重要功能是輔助有聲語言的表達,因此,在使用體態語時,應與有聲語言同步進行,有機地配合有聲語言的表達,而不能與有聲語言脫節。如果兩者分離,就會弄巧成拙。如表現歡快的內容,卻是悲悲切切的表情;表現感傷的內容,卻又面帶微笑,顯然很不協調。在人際溝通中,如果體態動作和有聲語言不一致,往往會給人一種不真實、虛偽或有意掩飾著什麼的感覺。

  所以,在溝通活動中,尤其應注意體態語與有聲語言的配合一致。只有有聲語言表達清晰、響亮、準確、有感情,同時配以得體的表情、動作、姿態,才能給人留下美好的立體形象。

  (2)恰到好處,適可而止

  體態語盡管在口語溝通中有著很大作用,但它畢竟是作為有聲語言的輔助手段而存在的,多數情況下不能脫離有聲語言而存在。不過,我們運用體態語要適度,恰到好處,不可喧賓奪主。比如,一個人與別人交談時,或傾聽別人談話時,總是擠眉弄眼,手腳動個不停,只會弄得對方不安,不會認真傾聽你的談話或耐心與你交談,甚至調頭就走。所以,體態語只能作為參與溝通的一種輔助手段,在運用過程中不能過多。

  (3)切合語境,符合身份

  在不同場合,應有不同的體態。喜慶的場合要興高採烈,甚至可以翩翩起舞,但在嚴肅、莊重的場合就不能高聲說笑、手舞足蹈。在溝通過程中,一些不良坐姿、站姿等行為動作是經常可以見到的,與周圍的環境不相協調,必定影響人際溝通。應該強調,在一些正式場合要注意運用符合語境的體態語,不可隨隨便便,輕率粗俗。同時,體態語的運用,還要符合表達者的身份。

  體態語言豐富而微妙,是人們心計的顯露、情感的外化,好似一個信息發射塔。體態語言在人們的日常交際過程中往往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體態語言是身體語言,是心理語言的外露,心理活動通過語言來傳達,由體態語言來表露。運用好體態語,就能使溝通力更上一層樓。NO.15動態肢體語言的表達

  肢體語言,是指經由身體的各種動作,從而代替語言借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廣義言之,肢體語言也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內;狹義言之,肢體語言只包括身體與四肢所表達的意義。

  談到由肢體表達情緒時,我們自然會想到很多慣用動作的含義。諸如鼓掌表示興奮,頓足代表生氣,搓手表示焦慮,垂頭代表沮喪,攤手表示無奈,捶胸代表痛苦。當事人以此等肢體活動表達情緒,別人也可由之辨識出當事人用其肢體所表達的心境。

  面對面的溝通當中,一半以上的信息不是通過詞匯來傳達的,而是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達的。肢體語言是利用表情、體態傳遞感情信息。沒有肢體語言,我們的世界和生活就缺乏生氣和色彩。

  以面部為例,據美國學者伯德惠斯戴爾等人研究認為:“僅是人的臉部,就能做出大約二十五萬種不同的表情。”一般來說,動態的肢體語言,主要有點頭、搔癢、搓手、擦臉、捶背、伸腿、彎腰、相視而笑、擠眉弄眼等。

  人的臉會說話,喜怒哀樂都會從臉上表現出來。正如古人所言:“情在臉上現,怒從臉上生。”表情就是人的感情形象。它像謎一樣微妙、復雜、極有魅力。因為表情不像語言那樣有固定的概念內涵,是動感的,瞬息可變的,往往非常含蓄,富有暗示性,因而給人一種揣思回味的美。一張不善表情的臉就是一種缺陷,相反,一個生動的表情也許馬上會使一副平庸的面孔頓時變得光彩照人。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