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敏是張雪平的上司,不久前因為工作上的一點小事互不相讓,鬥起嘴來,結果弄得雙方都很不愉快。之後兩人彼此視若異己,除了工作外,互不往來。某日不巧相遇在一家大商場的樓梯上,兩邊人來人往,各自奔忙,可不知為什麼,那一瞬間兩人都感到似乎旁人正在注視著自己,而且已經儼然清楚了她們之間的恩恩怨怨,因此為了表現自己的風度,也為了在大庭廣眾之下免得尷尬現眼,兩人都不約而同地衝對方粲然一笑,然後點點頭彼此擦肩而過,誰也沒有開口說一句話,但雙方都已意識到,從此兩人的一切是是非非都在這一笑間煙消雲散了。
吳秋敏和張雪平就是利用肢體語言化解了矛盾,其實,要運用好肢體語言,特別要注意位置和距離。例如,面對面說話,和稍微靠在對方的旁邊並排說話,這兩種位置的感覺截然不同。眼睛對著眼睛看,會使對方覺得渾身不自在,如此便不能很愉快地談話。如果面對面談話的話,當你想把自己的感情認真正經地傳達給對方,或者你認為對方是個令你必須敬而遠之的人時,你的這種感情也會傳達給對方。這就是為什麼你必須站在稍稍旁邊的位置上講話的緣故。如果你站的位置,正好是這個位置的話,那麼,你一定會覺得談話出乎意料的順暢了。
總之,我們如能得體地應用自己的目光、表情、手勢、姿態等肢體語言與別人進行非語言的交流,必然能增強對他人的感染力,使自己在與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顯示出卓越的溝通才能。NO.16運用好靜態肢體語言
研究表明,即使人體處于靜止狀態,身體本身仍可用不同的方式“說話”。有人指出,人體大約可以做出1000種平穩的“說話”姿勢。站、坐、蹲或倚的姿勢便屬于這種方式;另一種方式則是以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來表示。
俗話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這種無聲的肢體語言與空間語言,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
姿態包括站姿、坐姿和步姿。它們的要求就是:
(1)站要有站姿
一位在溝通場合中受人歡迎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具備正確的站姿。因為站姿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正式或非正式場合第一個引人注視的姿態。
站立時,對姿勢的基本要求是:全身筆直,挺胸收腹,略微收臀;精神飽滿,兩肩平齊,兩眼平視,面帶微笑;兩臂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彎曲;站累時,腳可向後撤半步,但上體仍然保持正直。
同時,在公眾場合還應該避免不良站姿:彎腰駝背,甚至出現佝僂狀,這是自我封閉或惶恐不安的表現;兩腿交叉站立,給人以不嚴肅的感覺;雙手或單手叉腰,這種站法往往含有進犯之意;身體抖動或晃動,給人以漫不經心或沒有教養的感覺;雙手插入衣袋或褲袋中,顯得不嚴肅或拘謹小氣;雙臂交叉置于胸前,顯示出一個人的消極和防禦態度等。
(2)坐要有坐相
良好的坐姿也是展現自己氣質和風范的重要形式。良好坐姿的基本要求是:上身端正挺直,肩部放松,手可放在腿上或椅子的扶手上,兩腿並攏或稍微分開。女性可以採取小腿交叉的姿勢,但不可向前伸得太遠,男性可以蹺“二郎腿”,但不能蹺得太高,不能抖動。不管是坐在凳子上還是沙發上,落座都要輕,要穩,不要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亂響。
坐姿有嚴肅性坐姿與隨意性坐姿兩種。選用什麼樣的坐姿是受語境制約的,一些嚴肅認真的場合採用嚴肅坐姿,一些隨和、非嚴肅的場合可採用隨意坐姿。
(3)步姿要優美大方
良好的步姿應該是:上體正直,抬頭,下巴與地面平行,兩眼平視前方;跨步均勻,一般情況下男士步幅40厘米左右,女子30厘米左右;步伐穩健,步履自然,要有節奏感;身體重心稍稍向前,腳尖微微分開,避免“外八字”或“內八字”邁步,兩手前後自然協調擺動,手臂與身體的夾角一般在10∼15度。
在溝通場合,應根據不同語境表達的需要選用不同的步姿,但都要克服一些不良的步姿。比如,走路時身子亂晃亂擺;頭抬得很高,雙手反背于背後行走;外八字,而且一搖一擺,像鴨子走路;步子很大或很小等。NO.17恰當地運用手勢表情達意
俗話說:“心有所思,手有所指。”手的魅力並不亞于眼睛,甚至可以說手就是人的第二雙眼睛。手勢表現的含義非常豐富,表達的感情也非常微妙復雜,會為溝通形象增輝。如招手致意、揮手告別、拍手稱讚、拱手致謝、舉手讚同、擺手拒絕,等等。
掌握正確的手勢禮儀,首先要求我們在使用手勢禮儀時務必注意以下事項:
在溝通中,為了增強說話者的語言感染力,一般可考慮使用一定的手勢,但要切記手勢不宜過多,動作不宜過大,切忌“指手畫腳”和“手舞足蹈”。
打招呼、致意、告別、歡呼、鼓掌屬于手勢范圍,應該注意其力度大小、速度的快慢、時間的長短,不可過度。切忌為了使掌聲大而使勁鼓掌,應自然終止。鼓掌要熱烈,但不要“忘形”,一旦忘形,鼓掌的意義就發生了質的變化而成“喝倒彩”、“鼓倒掌”,有起哄之嫌,這樣是失禮的。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用大拇指指自己的鼻尖和用手指指點他人。談到自己時應用手掌輕按自己的左胸,那樣會顯得端莊、大方、可信。用手指指點他人的手勢是不禮貌的。
一般認為,掌心向上的手勢有誠懇、尊重他人的含義;掌心向下的手勢意味著不夠坦率、缺乏誠意等;攥緊拳頭暗示進攻和自衛,也表示憤怒;伸出手指來指點,是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含有教訓人的意味。因此,在介紹某人、為某人引路指示方向、請人做某事時,應該掌心向上,以肘關節為軸,上身稍向前傾,以示尊敬。這種手勢被認為是誠懇、恭敬、有禮貌的。
另外,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由于文化習俗的不同,手勢的含義也有很多差別,甚至同一手勢表達的含義也不相同。所以,只有了解手勢表達的含義,才不至于無事生非。
掌心向下的招手動作,中國表示招呼別人過來,美國是叫狗過來。
蹺起大拇指,一般都表示順利或誇獎別人。但也有很多例外,在美國和歐洲部分地區,表示要搭車,在德國表示數字“1”,在日本表示“5”,在澳大利亞就表示罵人了。與別人談話時將拇指蹺起來反向指向第三者,即以拇指指腹的反面指向除交談對象外的另一人,是對第三者的嘲諷。
OK手勢。拇指、食指相接成環形,其余三指伸直,掌心向外。OK手勢源于美國,在美國表示“同意”、“順利”、“很好”的意思;而法國表示“零”或“毫無價值”;在日本是表示“錢”;在泰國它表示“沒問題”,在巴西則表示粗俗下流。
V形手勢。這種手勢是二戰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首先使用的,是表示“勝利”。如果掌心向內,就變成罵人的手勢了。
手勢在溝通活動中,無論是交談、談判還是演講,使用的頻率都很高,范圍很廣泛。手勢能輔助有聲語言表情達意,又可以展示個性風度,在“體語”大本營中,它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角色”。手勢有兩大作用,一能表示形象,二能表達感情。恰當的手勢不僅有助于表達情感,而且有很大的包容性,往往是“無聲勝有聲”。
手勢語“詞匯”豐富,千變萬化,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作為一個出色的溝通高手,平時要認真觀察生活,刻苦訓練,積極付諸實踐。NO.18眼睛語言凝聚著神韻氣質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體各種感覺器官可獲得的信息總量中,眼睛要佔80%以上。人內心的隱秘,胸中的衝突,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不斷變幻的眼神中流露出來。它猶如一面聚焦鏡,凝聚著一個人的神韻氣質。泰戈爾說:“一旦學會了眼睛的語言,表情的變化將是無窮無盡的。”
中國古代孟子認為,從觀察人的眼睛中可以知道人的善惡。他認為人的心底是善是惡,眼神是無法掩飾的。如何透過視線的活動了解他人的心態,對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溝通,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溝通場合中,不同的目光,反映著不同的心理,產生著不同的心理效果。比如:
一旦被別人注視而將視線突然移開的人,大多自卑。
無法將視線集中在對方身上,並很快收回視線的人,多半性格內向,不善溝通。
聽別人講話時,一面點頭,一面四處張望的人,表示對來者和話題不感興趣。
與他人說話時,將視線集中在對方的眼部和面部,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是真誠的傾聽。
不看對方說話,表示出你的怠慢、冷淡、心不在焉。
仰視對方,則有尊敬和信任之意;俯視他人,是想盡力保持自己的尊嚴。
伴著微笑而注視對方,是融洽的會意。
皺眉注視他人,是擔憂和同情。
面無悅色的斜視,是一種鄙意。
看完對方突然一笑,是一種譏諷。
圓眼瞪人,是一種警告或制止。
從頭到腳地觀察別人,是一種審視。
兩人若心存好感,會注視對方的眼睛,以傳情達意。
話不投機時,則盡量避免注視對方的目光,以消除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