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8.攀比效應,進行因勢利導

時間:2012-03-07 10:36   來源:中國臺灣網

  “羨慕嫉妒恨”是當下的一個網絡流行詞。這幾個字放在一起,顯得非常精辟,可以說是對當下人們攀比心理最精短的描述。 

  攀比效應是指人們對于一項產品、服務或身份的競相追逐,並且在一部分人群中逐漸形成一種趨勢,就像中國的手機發展、汽車發展、高爾夫球練習場的快速擴張,大家都希望擁有或體驗。這些東西對個人不一定很有用,但是如果沒有,你就會感到低人一等。 

  攀比效應確實值得企業和營銷人員去深入研究一下,賣東西的時候要是能知道客戶想要的東西是什麼,那生意就會好做得多。比如,你跟進店買包的漂亮女士說,這個包的價格很便宜,但是質量很好,所以勸顧客一定要買下來。可是你怎麼知道這位進入商店的漂亮女士想買什麼樣的包,也許和她關係不和諧的女同事昨天買了一個貴重的小包包,沒準她想買一個更貴重、更好看的包包與那個女同事一比高下呢。 

  對于營銷人員來說,了解這種攀比效應確實可以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比如在上述案例中,顧客購買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如果此時商店的銷售人員說幾句貼心的話,一筆賺錢的好生意也就做成了。 

  在奢侈品的銷售中,銷售人員需要時時刻刻注意顧客內心的真實需求。引導和激發顧客的攀比心理,這比千言萬語都有效。對于很多虛榮心比較重的人,他的攀比對象往往就在他自己身邊。武俠小說中有句話:“打敗你就是我活著的意義。”這句話其實說的也就是簡單的攀比效應——我要比你強。在每個人的心里都會忍不住會有和別人比東比西的想法,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有發現,比如同一個公司、同一個部門的兩個人,他們就想去了解對方的薪資是多少,對方在哪些方面比自己突出,對方哪種能力比較強,對方什麼地方更受上級領導的關注,這種行為便是人們潛意識里的攀比心態。漸漸地,許多人會把這種潛意識的攀比當成自己平日生活、工作的一部分。 

  仔細觀察後發現,攀比者多數會拿自己身邊的人或者能力差不多的人作為主要的攀比對象,在快速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後,又繼續找別人攀比,反反復復,周而復始。 

  我們要注意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一個單位里,本來大家都沒有車,突然有這麼一天,張三買了一輛車,于是在一段時間之後,大家都陸陸續續地買車了,而且越往後面買的車越貴,牌子越響。這其實就是攀比效應在暗處悄悄地影響人們消費行為的現象。這還沒有完,大家開始跟張三說,張三,啥時候換換車啊。張三說車開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換。可是過不了多久,張三真的把車賣了,又買了輛在單位數得上的車。這個活生生的案例看起來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很多事情都是在人們自己的攀比心理的隱性指引下折騰出來的。 

  從經濟學角度出發,“攀比效應”是一種趕時髦的心理,想擁有一件身邊的人已擁有了的商品;而經濟學角度的“虛榮效應”是指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只有少數人才能享用到獨一無二的某項產品或者服務。由此推延,社會生活中的攀比心態即是看到別人擁有了,自己也想擁有的心態;更進一步,虛榮心態則是期望達到少數人享有的榮譽、地位或者身份。 

  人際關係學說指出,當人們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時,如果過分注意別人的看法,往往會強化從眾心理,導致虛榮心理的產生。所謂虛榮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超越自我客觀價值的自我虛構,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實際上,每個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點攀比心理和虛榮心,只不過有些人嫉妒別人的錢,有些人嫉妒別人的才華,有些人嫉妒別人的漂亮罷了。雖然內容不一而足,但是從商家的角度來說,攀比心理對于消費社會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顧客的虛榮心是商家的最愛,攀比是消費升級的主導力量。道德學者總是告誡說:欲望可以使人進步,但欲望也能將一個人的靈魂吞噬。適當的欲望可以讓我們更加積極地前進,但是過度的欲望就會演變為貪婪,表現為總是不滿足,擁有了還要擁有更多。對于營銷人員來說,顧客的攀比心理是財富之源。 

  銷售人員在銷售的過程中,準確把握客戶心理,能說上幾句和客戶合拍的話,就能收獲顧客的感動,讓顧客產生親近感。鼓勵他們戰勝自己的攀比對象,是有效的營銷策略。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