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禪是一面鏡子、一盞燈

時間:2012-01-20 11:05   來源:中國臺灣網

  “老板,給我來一份宮保雞丁,一份魚香肉絲,一份獅子頭,一份清燉蟹粉,還有一份麻婆豆腐。”孫明連菜單都沒有翻,便一口氣點了好幾個菜。 

  來美國之後,每天都是面包漢堡包,讓孫明十分想念中國菜。所以,趁著周末,孫明和另一個華裔記者陳凡,一起來到了報社附近的一家中餐館。 

  “孫明,你也太誇張了吧。”陳凡開玩笑地說,弄得孫明有點不好意思。 

  菜還沒有上桌,兩個人又繼續閒聊。 

  陳凡說:“對了!孫明,你那個關于隱修會神秘盒子的報道,真是太棒了!” 

  “謝謝你這麼說,不過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孫明謙虛地說。 

  “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旁邊座位的一位老人忽然說話了。說完,他快步走到孫明和陳凡的餐桌前,看著孫明問:“那個神秘的盒子的新聞,是你寫的?” 

  那位老人頭發和胡子都已經花白,他穿著傳統的白色太極服,腳蹬一雙黑色的中式布鞋,一副大師的氣派。 

  “是我寫的。”孫明回答,他不明白這位陌生的老人為什麼忽然跟他們說話。 

  老人用略帶質問的口吻說道:“你是個華裔記者,怎麼不多寫寫我們東方的東西,比如國學,比如禪修?他們西方講的認識自我之類的,我們東方也有嘛!” 

  原來是這麼回事,孫明總算明白了老人的意思。他連忙招呼侍者加了一個座位,恭敬地對這位華裔老人說:“您說得對!我一定改正!我們東方是怎麼講的,您能詳細講講嗎?” 

  老人欣然落座:“先說禪修吧。古人的參禪,就很注重‘返聞自性’。自性就是眾生的本心,就是認識自己。修行人說,想要返聞自性,就要將向外馳求,跟隨外境的心,返轉來觀照本覺本凈的真心。什麼意思呢?比如我們觀月,是會有陰晴圓缺的。但是陰晴圓缺只是外界光源照在月亮上產生的變化,月亮本身並沒有變。我們要看到的真實的自己,應該是不變化的月亮,而不是變化的外界環境。” 

  “真的很有哲理。”孫明和陳凡一邊聽,一邊仔細地理解和推敲。 

  老人微笑著繼續說:“禪是一種思考,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大智慧。它並不是宗教的一部分,只是一個冥想的方式而已。日常生活,我們總是被紛繁復雜的世間萬象所困擾,無法寧靜,也無法解脫,陷入社會的洪流和巨大漩渦之中,不能認清自己、活出真實的自己。禪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自己,又像一盞燈,能指引我們的心路,所以這也是一種東方最好的覺醒方式啊!” 

  談話漸入佳境,老人說了個關于禪修的故事。 

  一個虔誠的婦女,每天都從自己家里帶來鮮花到寺院里供奉。有一天她突然問禪師:“為什麼我每次來寺院時,心里就像洗滌過的清涼,但一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呢?如何在喧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純潔的心靈呢?” 

  禪師反問:“你每天來這里獻花,你如何保持花的新鮮呢?”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