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孫明在哈佛的網站上,看到了一個心理學講座的公告。這個講座的主題——“我是誰”。剛剛被《秘密之書》引到這個命題上的孫明,立刻決定去聽這個講座。
“生活中的挫折和問題,可能有千萬種不同的形式。但在每一個具體的挫折和問題,最後都可以歸結到‘我是誰’這個問題上。‘我’認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影響著我們的選擇,影響著我們和他人的互動,影響著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也就影響著我們的成功和幸福!”心理學教授賽科在開場這樣講道。
“賽科教授,失戀的人的痛苦,應該跟您所說的這個問題無關吧?”有人立刻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不,也跟這個問題有關。一個失戀的人之所以痛苦,是基于自我的痛苦。戀人的離去,不僅讓他失去了愛的對象,也讓他失去了被愛情支撐的自我。” 賽科教授回答。
那位提問的同學頻頻點頭,他顯然信服了賽科教授的話。
孫明也覺得賽科教授的話很有道理。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和定位,的確會主導這個人的行為,從而得到相應的結果——也就是人生的幸福或者不幸,成功或者失敗。
“要怎樣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呢?”有同學心急地舉手提問。
賽科教授和藹地說:“別著急,我正要講到這個問題。‘我’可以分為‘我眼中的我’,‘別人眼中的我’和‘客觀的我’三種。大家都知道哈哈鏡吧?它會將照鏡子的物體放大或者縮小。某種程度上,‘我眼中的我’和‘別人眼中的我’像兩面功能不同的哈哈鏡一樣,都不是真正的我,‘我’常常喜歡美化自己,而別人則在某種程度上醜化‘我’,或者誤解了‘我’。但通過綜合這兩個‘我’,我們可以盡量地還原‘客觀的我’。”
賽科教授繼續說:“如何認識‘我眼中的我’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要認識自我,不是簡單地找出自己的優缺點,而是應該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了解自己內心的衝突,了解自己過去的經歷怎樣影響著現在,了解自己是如何被塑造的。心理學有一個‘冰山模型’,我們自己的行為僅僅是冰山露在水面以上的部分,而我們要認識的“真正的我”,是在水面以下的。這需要我們根據水面以上的行為,去進一步地洞察和推敲。”
“既然別人總是醜化,誤解‘我’,為什麼還要管別人對‘我’的看法?”有個男生站起來問道。
孫明心想,美國的青年果然自我。
賽科教授立即解答了他的問題:“認識自我不是孤立的,必須在互動中覺察,需要透過關係的互動和對待他人的方式來發現真相。我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本身就是一面鏡子。周圍的人對我們的態度和評價,也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當然,要想發現別人對于我們的真正反應,我們的心必須是敏銳的、覺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