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邀請函和《紐約時報》記者證,孫明進入了現場。聽完諾特里博士的介紹,他越發覺得,盒子里的東西非同尋常。
原來盒子里的東西來自郇山隱修會。他讀過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對這個神秘的組織有一些了解。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組織可能保存著什麼改變世界的東西的話,那麼這個組織最有可能是郇山隱修會。
“也許我能拍到一張得普利策獎的照片,以後所有的歷史教科書上都會用我的這張新聞照……”孫明一邊開心地憧憬著,一邊拼命地往前面擠。他太想近距離地拍攝盒子里的東西了。
但是前面的記者不肯讓出絲毫的縫隙。因為諾特里博士已經拿出一把鑰匙,正在小心翼翼地開盒子上的鎖,那個神秘的盒子馬上就要被打開了。這種關鍵時刻,任何一個記者都不可能讓別人擠到自己前面去。
終于,盒子被打開了。
閃光燈拼命地閃,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這個神秘的盒子。
盒子里好像什麼也沒有。
這是怎麼回事?
諾特里博士也覺得很奇怪,他連忙往盒子的深處仔細尋找了一番,好不容易才在盒子的底部找到了一張發黃的羊皮紙。
那張羊皮紙上只寫了一句話:“Change to be!”
這就是能夠改變世界的東西嗎?這就是能夠讓人擁有超能力的東西嗎?
所有的人霎時安靜了下來,所有的閃光燈也停止了閃爍。
很快,安靜又被重新打破,有記者憤怒地喊道:“這一定是惡作劇!”
“這是比解剖外星人更大的謊言!”
記者們紛紛失望地離開。
孫明愣在原地,難道自己好不容易爭取到的採訪機會,就這樣結束了嗎?
就在這時,他看到一個人在角落里,好像偷偷地嘆了一口氣。孫明立刻注意到了這個舉止和別人完全不同的人。他的直覺告訴他,這個人一定和這個盒子有關,說不定就是那位捐盒子的神秘人士。
來不及多想,他起身朝那個人追了過去。
那位先生正準備離開。孫明連忙叫住他:“先生,我剛才看到您在嘆氣,能告訴我是為什麼嗎?”
那位先生慢慢轉過身:“我是在感嘆,人們喜歡看到所謂的寶藏,甚至熱衷于各種與陰謀有關的故事,卻不願意相信,隱修會珍藏的東西,其實就是一句格言。一句看上去普通,卻足以改變世界的格言。”
接著,那位先生又說起幾位隱修會名流的故事:“牛頓小的時候,除了酷愛讀書之外,並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他的母親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所以讓牛頓輟了學。牛頓並沒有反抗。只是,每次母親讓他和傭人一起到市場去熟悉做買賣的生意經的時候,牛頓都會讓傭人一個人上街,自己則在半路的某個草地上看書。如果一直持續這樣的狀況,牛頓最多也不過是個愛讀書的農民,而不是偉大的科學家。你知道牛頓為什麼能夠回到學校,更加係統地學習知識嗎?”
“因為他得到了隱修會所守護的秘密嗎?”孫明問。
“是的。雖然普遍的說法是牛頓的舅舅說服了牛頓的母親,讓他復了學。其實並不是這樣!是牛頓在看到隱修會所守護的秘密後,意識到自己必須做出改變,因為他心里想做的事情,並不是一輩子都當農民。于是,他告訴自己的母親,如果做農民,他只會是個蹩腳的農民。但是如果能夠研究自然界的奧秘,自己會很出色。”
“天哪!‘秘密’的意義實在太重大了。如果牛頓最後選擇做一個農民,對科學界的損失簡直不可估量。”孫明驚嘆。
“的確是這樣。”那位先生肯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