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新的遊戲規則,新的開始,20世紀70年代後的40年里,雖然卡地亞的品牌聲譽絲毫未損,但是它所經歷的轉變卻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它那全球最漂亮的豪華門面一如既往,但是卡地亞家族遺留下來的精神內涵卻早已蕩然無存。重新執掌這家橫跨歐美的大品牌業務的企業老板們,包括了金融家、生意人和職業經理人。他們對分布于巴黎、紐約與倫敦的卡地亞店,都各自設計了一套管理制度,給卡地亞王朝帶來了不同的影響。從此,這個龐大的奢侈品帝國開始了重大的改變。
自1966年執掌卡地亞以來,約瑟夫·卡努依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整合分布于法、美、英三國的卡地亞業務。七八十年代時,卡地亞推出了幾款新作品,重新讓自己回歸到行業舞臺的中心。1968年,卡地亞又推出了一款橢圓形的名貴打火機。新穎、奢華的外觀讓這一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也搖身一變,成為奢侈品。它的推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兩年後,卡地亞的“LOVE(愛情)”純金螺絲手鐲再次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款手鐲在市場上熱銷了五十多年。其間,約瑟夫·卡努依還主導了一起令媒體轟動的“大事件”。1969年,影星理查德·伯頓——伊麗莎白·泰勒的瘋狂愛慕者(他們曾共同參演了《埃及艷後》),決心為自己心愛的女人訂制一款最特殊、最別致的首飾。于是,他邀請卡地亞為伊麗莎白·泰勒量身打造了一顆重達69.42克拉、純度完美無缺的梨形鑽石,這塊鑽石被命名為“泰勒·伯頓”。英俊瀟灑的伯頓和他的英國情人因為這塊鑽石而再次成為媒體的焦點。佩戴著這顆精美的鑽石,伊麗莎白·泰勒不僅在卡勒斯·德貝斯特基于威尼斯舉辦的舞會上大放光彩,在費里埃爾城羅斯柴爾德家族舉辦的舞會上也大出風頭。經過這次引起媒體轟動的事件,卡地亞很快又回到了鎂光燈下,並大放異彩,無可爭議地坐上高端珠寶首飾界的首席位置,再次成為名人們的寵兒。
1972年,約瑟夫·卡努依任命商界奇才羅波爾·奧克執掌卡地亞巴黎店,並交給他一項重要任務:讓巴黎店的業務迅速步入正軌,重新崛起。而接受這項任務的羅波爾·奧克正是銀賽(SilverMatch)打火機的掌門人。為完成這項任務,奧克開始在公司內部職工中發掘人才,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讓銷售額增長、讓巴黎店活躍起來的人。之前他剛推出了一款滾輪可收放的圓柱形打火機,但是這款打火機並非只是針對珠寶客戶而制作的。他的想法與公司一個年輕的銷售代表——阿蘭·多米尼克·佩蘭——恰好一致。雖然年輕的阿蘭·多米尼克·佩蘭對珠寶業一竅不通,但是他在銷售方面的天賦卻十分驚人。在與羅波爾·奧克五十多分鐘的交談中,阿蘭·多米尼克·佩蘭道出了自己為卡地亞未來幾年設計的發展戰略。他認為卡地亞不應該只傻傻地蹲守著那三個分布于不同國家的店鋪等待顧客的光臨,而應該從高檔珠寶這個已經布滿灰塵的神廟 里走出來,讓普通大眾也能夠接受奢侈品,讓盡可能多的人購買到卡地亞的產品。他還說道:“既然我們已經推出了打火機,為什麼我們不能夠繼續生產鋼筆、皮具以及一些價格適中的手表呢?”面對阿蘭·多米尼克·佩蘭那滔滔不絕的辯才、旺盛的精力與激情、那種為成功翻山越嶺渾不怕的精神,羅波爾·奧克被深深打動了。很快,他便讓年僅27歲的阿蘭·多米尼克·佩蘭成為了“卡地亞火機”—— 羅波爾·奧克剛剛創立的子公司——的商業負責人。
阿蘭·多米尼克·佩蘭憑借自己的能力,在公司的地位逐漸上升,甚至超越了讓娜·都聖,並被予以一個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職位——銷售戰略顧問。阿蘭愛好體育、活力四射,喜歡出風頭,總是吸引著大眾的目光。他常常去香迪里賽馬,去聖·特洛佩茲度周末……他總是引起社交界里的流言蜚語。雖說他有些過于張揚了,但是也正因為他,卡地亞品牌才得以再次從幕後走向前臺。這個快言快語的家夥雖然樹立了許多永久的敵人,那些出格的言論也總是會激怒某些人,但是在卡地亞內部,支持他的人卻越來越多。與那些為卡地亞帶來革命性貢獻的人相比,阿蘭在卡地亞的歷史上到底處于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人們至今也無法確定。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與之前的路易·弗朗索瓦、阿弗萊、路易、皮埃爾·卡地亞一樣,他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冒險家。沒有什麼事能難倒他,也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擋他——這位在自己的團隊里令人肅然起敬的老板。
1973年,他獨自做出了許多“卡地亞不得不做的事情”:分別在比亞里茨、東京和新加坡都開了新店。在他的推動下,卡地亞首次使用鍍金技術制作腕表,這款腕表一上市就引起了消費者的狂熱追捧,這種狂熱像一把火一樣點燃了整個時尚界。批評、仇恨、艷羨……這個“打火機商業代表”又贏了一局,並讓他的誹謗者、批評者們狼狽不堪。在古典與現代之戰中,他再次獲得了勝利。不僅如此,他還繼續給那些喜歡他的人不斷地帶去驚喜。“NEW LOOK(新視覺)”係列的成功推出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沃倫·比蒂、勞倫·白考爾、安迪·沃霍爾M、杜魯門·卡波特、傑奎琳·肯尼迪……都是最早在和平路或者第五大道上購買“NEW LOOK”新產品的顧客。曾經引領時尚的卡地亞名品,如1917年推出的“Tank(坦克)”手表,1928年推出的“Tortue(烏龜)”手表,以及“Baignoire(浴缸)”手表,時至今日,經過略微的修飾和改進,加上阿蘭的成功銷售,依然是時尚的領軍商品。從1922年英國人約翰·豪德發明全自動手表以後,全世界的鐘表廠家,包括卡地亞在內都迷戀上了這種只靠手腕的自然晃動就可獲得動力的革命性創新設計。卡地亞、浪琴、百達、歐米茄都爭相衝向全自動腕表這個新市場。而70年代出現的石英潮、液晶顯示潮,也為卡地亞帶來了新的發展良機。卡地亞的“新老板”阿蘭·多米尼克·佩蘭充分利用了這兩次技術革新浪潮,展現了他那敏銳的反應力和出眾的營銷才華以及他那唯一的商業信條——增加銷售額和利潤,處處為人先。
1975年,高檔珠寶界又發生了一件令人們津津樂道的事情:酷愛奢華的印度與西班牙混血大明星瑪麗亞·菲利克斯坐著勞斯萊斯汽車來到和平路。到了卡地亞店下車後,她讓隨同的司機從豪華轎車的後備箱里拿出來一個大廣口瓶——里面赫然是兩條小鱷魚!進入店內後,這位大腕女演員告訴店員她此行的目的:希望卡地亞能夠為她定做兩條項鏈。一條全用鑽石打造,另一條全用綠寶石打造,形狀必須模倣她帶來的寶貝寵物:兩只小鱷魚。幾個月後,卡地亞備齊了鑽石與綠寶石,並把初步設計方案拿給這位財富與怪癖同樣令人咋舌的女明星:1023粒黃鑽石鑲嵌在一起,這是第一條項鏈的主體,1066顆綠寶石則組成第二條——兩條項鏈還可聯結在一起。這件珠寶在時尚界引起的轟動不亞于芭芭拉·哈頓的“老虎”胸針以及印度王公們的仙鳥和怪獸。這次事件也讓經常出現在各種雜志上的瑪麗亞·菲利克斯化身成為高檔珠寶業的形象大使。
在阿蘭·多米尼克·佩蘭的管理下,卡地亞經歷了返老還童式的轉變。在阿蘭引領的時代,卡地亞的代表作包括高貴的項鏈、偉大世紀風格的長鏈、紫羅蘭香水都被顛覆了。取而代之進入和平路卡地亞店的是賈柯梅蒂、尼爾·阿姆斯特朗以及美國的那些“現實主義”藝術家的風格。繼伊麗莎白·泰勒的名貴鑽石和溫莎公爵夫人的奢華倣動物胸針之後,珠寶業最終放下了高貴的架子,走上街頭,展現出它全新的一面:年輕、時尚、權力與奢靡。新起之秀阿蘭對卡地亞的改革並沒有改變羅波爾·奧克的初衷:整合卡地亞,使之成為一個統一的品牌。為了做到這一點,1974年他任命自己的女兒娜塔莉執掌卡地亞巴黎店。同年,巴黎店並購了倫敦卡地亞店。兩家店的成功並購使娜塔莉和阿蘭·多米尼克·佩蘭攜手共進,共同為卡地亞這個品牌創造輝煌。
阿蘭·多米尼克·佩蘭的“MUST(必須)”係列之于珠寶業,就如同抽象藝術之于形象派繪畫。然而,他的多樣化戰略帶來的並非都是一片喝彩聲,也引發了一些負面影響。在珠寶業的聖壇——科爾伯協會中,旺多姆廣場與和平路上的珠寶業人士以蔑視與嫉妒的心態觀望著這個“打火機商業代表”所走的每一步。協會中的一些暗箱操作開始浮出水面,很快,大多數成員就達成了統一的意見——將卡地亞逐出協會。這個決定對卡地亞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但是,阿蘭·多米尼克·佩蘭並沒有因此而憤怒,相反,他感到非常高興。他在媒體上造勢,大肆嘲笑科爾伯協會滑稽的陳規陋俗。在他眼中,只有成功才是最神聖的,散言碎語和諷刺指責從來都不值得理會。的確,他的成功在珠寶界前無來者。
阿蘭·多米尼克·佩蘭再次拯救了休克中的卡地亞。他更新了卡地亞的產品清單,推出傳統樣式的鍍金手表,制作出標有卡地亞標志、價格在1000(150歐元)到10000(1500歐元)法郎之間的日用品。面對“MUST”係列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羅波爾·奧克充分肯定了這種戰略的轉變——可以為品牌制造大量財富的戰略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