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末期還籍籍無名、毫無光彩的卡地亞家族,卻突然在19世紀初嶄露頭角。
1819年,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亞出生在一個火藥囊制造商家庭。當時的法國正處于路易十八和他的首相艾利·德卡茲的統治之下。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亞一家住在聖·德尼街,他的家境並不富裕,家中的經濟只能夠供養一個孩子讀書。因此,路易就在附近的學校上了幾年學。隨後他便進入了位于蒙托蓋路29號的阿道夫·皮爾卡珠寶店做學徒。雖然珠寶店的實際營業時間是早上10點,但老板要求所有員工都從6點開始上班,加班更是家常便飯。
路易的母親是一名紡織女工,父親則是火藥囊小制造商,叔叔和舅舅是制造馬車的手工藝人。正因為自小受到這種特殊勞動氛圍的感染,雖然小路易的功課不好,但是他的心靈手巧和吃苦耐勞讓他在工作上如魚得水。卡地亞家族尊重權威,重視責任,所以家里既沒有叛逆的罷工者,也沒有頭腦發熱總想革新或革命的人。1823年10月20日,在聖德尼為路易十八國王舉辦的葬禮上,一家人曾一度傷心流淚。而1825年5月29日,當新君主查理十世在蘭斯加冕時,他們全家又跟隨王室一起慶祝。
1830年,外面是一片“憲章萬歲”“打倒波旁王朝”的吶喊聲,印刷廠工人甚至佔領了法國王宮,此時的卡地亞一家拉上了家里所有的窗簾,堵住了耳朵。跟那些流氓們一起喊口號?與他們一同到人行道上遊行?這絕對不可能發生在卡地亞家族身上!路易牢記著家人的教誨,他的一生中從未參加過任何遊行請願活動。他十分尊重他的老板——阿道夫·皮爾卡,並且由衷地敬佩他。阿道夫·皮爾卡可謂是他的良師益友,同時又是他想要看齊的標準。老板在工作上認真、嚴謹,從不失條理,對顧客既尊重、體貼,又充滿耐心的態度讓卡地亞受益匪淺。年輕的路易和另外三個同齡小夥子在阿道夫·皮卡爾的珠寶店度過了他們彌足珍貴的青年時代。老板“阿道夫先生”——幾個人都如此稱呼他——為他的員工們制定了一條鐵律:在他這里,談話的內容永遠與宗教和政治絕緣。
自從雇傭了路易·弗朗索斯·卡地亞後,老板阿道夫就一直觀察著這個小夥子:他既忠實、可靠,又勤奮、堅強。經過11年的勤懇工作,路易終于得到了一個巨大的驚喜——老板決定把蒙托蓋路的這家店交給他,自己前往稍遠一點的黎塞留路29號那家店經營。就這樣,28歲的路易·卡地亞成為一家珠寶店的老板。剛接手這家店時,路易就決定在店面上寫下這幾個黑底金字:
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亞
師承皮爾卡先生
制作並銷售珠寶、飾品
款式新穎,設計獨特
在阿道夫·皮爾卡珠寶店工作的這11年里,路易早已注意到一個明顯的現象:女顧客們總是期望通過排隊能夠在同一個地方購買到多種物品,手套、小陽傘、皮鞋挂鉤、扇子……只要把飾品放在女人們能看到的地方,她們通常會在選購自己需要的首飾時被另外的精美珠寶所吸引。于是路易把尚瑪麗·法利納古龍水、雅黛麗香皂、讓·巴提斯塔燭臺、鍍銀相框……這些舊貨集中起來,擺放得整整齊齊。戒指、珍珠、珊瑚與紫水晶做成的項鏈、帽子飾針則被陳列在櫥窗里。一開始,店里舊貨的銷量甚至比新貨還好。路易常常與女顧客們面對面進行交流,他仔細地傾聽她們的意見,並主動擔當珠寶顧問,依照她們的經濟條件為她們提供一些中肯的建議。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亞的經營之道告訴我們:與珠寶制作一樣,珠寶銷售也是一門獨特的藝術。
然而,在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亞接手這家店半年以後,巴黎就陷入了戰亂。1848年2月,因政府的腐朽守舊與接二連三的醜聞,路易·博朗和樂德呂·羅蘭帶領人群開始遊行示威,這也就是著名的法國“二月革命”。很快,首都巴黎的幾個十字路口就出現了零星的街壘,馬德萊娜、甘岡布瓦路、卡魯賽爾也都未能幸免。一些商店被示威者趁機洗劫一空,政府的各個部門也被砸。示威者築起的街壘火速蔓延至整個巴黎。巴士底獄廣場、雷歐米路與昂威爾廣場上的騷亂者甚至與布若元帥的軍隊激烈地對抗起來。2月23日,在嘎布西那大道發生了槍戰。當天,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亞被形勢所迫,不得不辭退了兩個工人,關閉了自己的店鋪。第二天,整個巴黎都沉浸在一片震驚之中,當時政府給出的傷亡報告是:死亡56人,受傷100多人。國王路易·菲利普迫于壓力不得不辭退紀佐,轉而任命阿道夫·梯也爾為總理。
對生意人來說,騷亂與暴動絕非好事,因為貴族和有產者此時只會躲在家里,不敢出門。而與之相反,郊區的居民和工人卻會趁機對首都大肆劫掠。1848年2月,軍隊與暴亂者最終達成了協議:國王路易·菲利普把王位傳給了他年僅10歲的兒子——巴黎伯爵。至此,持續了24天的暴動最終以結束封建君主制而收尾。
在風雨飄搖中組織起政權的第二共和國並未有效地抵抗住那些舊勢力。在這種復雜的形勢下,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亞開始了自己的思考。與那些社會主義理論家不同,他憑著自己的直覺與預感,制定了一套非常務實的計劃。據阿道夫·皮爾卡的觀察(他一直是卡地亞的金銀器供應商),1848至1852年可謂是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亞的事業加速期。因為路易憑借他以往的觀察,總結出老板與顧客們打交道的一種方式,他還結合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一套全新的生意經。他堅持的原則既簡單又獨特,他總在不斷地問自己這些問題:女人們走進商店時,她們心里想要的商品到底是什麼?如何讓她們打消疑慮、相信這次購物不是一時衝動?男人們想要什麼?送什麼禮物才能讓他們的女人心滿意足,並樂意“秀”出來?
1850年,與其他生意人一樣,路易也嗅到了騷亂之後的巴黎那急于破繭而出的生機味道。往日著名的紅燈區——王宮附近的拱廊,這時又恢復了車水馬龍的繁華場景,全然看不出騷亂時期它空蕩蕩的景象。巴黎已漸漸恢復平靜,準備迎接另一個奢靡的時代。奧迪歐在馬德萊娜區開了分店,比昂內也緊隨其後。這兩家分店的到來,迫使卡地亞的店鋪不得不面臨搬遷的決定。
1853年2月22號,路易·拿破侖·波拿巴決定娶高貴的忒巴女伯爵歐也妮·德·蒙提柔為妻。聽到這個消息,路易欣喜若狂——這意味著那狂歡買醉、輕歌曼舞的年代終于即將復蘇了,商業將重煥生機,邁入一個新的黃金時代。巴黎市長說要送一條最頂級的鑽石項鏈給皇後做禮物,那麼,由誰來制作這條項鏈?所有的珠寶商人都開始為這一盛事展開了激烈的角逐。而此時,整個巴黎也陷入了一片混亂——大規模的城市改造與擴張開始了。每天,人們都在討論著新的城市規劃,新交通幹道的鋪設。路易的女顧客們也經常向他談起一座新的歌劇院,那是一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歌劇院,它的面積可能超過100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000觀眾就座!但是,歌劇院的設計師到底花落誰家還是一個未解之謎。其實,修建歌劇院的計劃根本沒有出現在優先施工的項目單里。這一次的城市改造工程並非單純地為了改善巴黎市民的生活,還因為過去70年里巴黎遭受的三次革命、兩次外敵入侵。將軍與部長們對此煩惱不已,他們開始反思這個城市的布局,希求城市規劃能夠更好地滿足執政、國防的需要。18世紀50年代,巴黎糟糕的地形、地勢與交通狀況讓暴動者們能夠輕易地長驅直入,將整個城市收入囊中。不合理的十字路口,沒有下水道的擁塞小街道……這一切讓巴黎的市中心就像一張毫無規律可言的大網——它們很容易被改造成易攻難守的暴動據點。
恰逢此時,一個名叫阿里斯蒂德·布西科的人走進了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亞的生活,為他重新修正了生意經,並且成為了路易的終生摯友。布西科的大腦里總是有很多新奇的點子,他說起話來總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他精確地預見到,巴黎的塞納河左岸將成為新的商業區,並批判了卡地亞所在的狹小商業區的暗淡未來。他還預料到新城改造計劃將吸引更多的外省和郊區人口遷移至首都,並將被他構思的大百貨商場所吸引——盡管這些商場還未出現。他說,顧客們在狹小的商店里常常徘徊、猶豫不決,而在大百貨商場里,顧客們可以自由穿梭于各個櫃臺,不必為是否購物而躊躇。路易認真傾聽著布西科的話,但他依舊是半信半疑。珠寶業作為一個穩健的行業,毫無疑問能夠繼續生存下去,並且將變得更精英化,正因為這個行業的特殊性,路易有些擔心它與布西科構想的大百貨商場計劃似乎無法兼容。但是,反過來再想一想:既然其他行業都不排斥大商場——在那里顧客們可以買到所有的東西,家具、地毯、布料、服飾、食品、園藝工具……為什麼偏偏珠寶首飾就無法融入呢?
1852年,阿里斯蒂德·布西科實現了自己的設想,他建立了歐洲第一家大型百貨商場,取名為“好市場”。他很快就取得了巨大成功。17年後,他執掌的商場年營業額已高達2100萬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