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辭習慣也就是口頭禪,口頭禪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大家熟知的中國抗戰時期張作霖這一“東北王”的口頭禪是:“媽了個巴子的”。歷史上有這樣一段趣事:某日,張與楊宇霆爭論起來,順口說“媽了個巴子的”。楊站起來問:“你罵誰?”張馬上作揖賠罪:“這是咱的口頭語,一不小心溜出來了,敢是罵誰!”後來胡適聽說後感慨:“這故事很美。”有時候一句口頭禪就是一句口頭禪,而有時候卻不是的。
從間諜的分析來看,口頭禪是一個人為彌補內心缺失部分的外在補充,如果一個人自卑,愛慕虛榮,那麼,他會不斷地說一些外語來掩飾內心的虛弱,正所謂外強中幹。可見習慣性語言帶有很深的性格烙印。從這點看這一細微的語言習慣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但現實卻往往被大家忽略或者拿來嬉笑。殊不知這里的秘密很深很強大。觀察一個人的口頭禪,能很容易地揭示他的內心。
臺灣綜藝大哥大吳宗憲在舞臺上的口頭禪是“這個厲害了 ……”我們分析可知,他對于未知之事沒有十拿九穩,顯然他有危機感。他同時有強烈的表達欲,他需要大家對他“有反應”,害怕寂寞與冷場。
當然,人在特定的職業或特定場合的條件下,措辭習慣不能作為一般案例來看待。例如警察總會說:站住,別動!醫生的口頭語:哪里不舒服?這些都是特定的職業所致,跟個人性格關係不大。
【間諜快速讀心法】
經常使用“說真的,老實說”的人其實並不老實,說此類口頭禪表明他怕對方誤解了自己,其實如果自己沒有別的雜念,是不會這樣不安的。和這類人交往要注意其“老實說”的背後有什麼不老實的意圖。
經常使用“其實這件事……果然吧……”,這類人表現欲極強,多數為自我中心主義者,很少聽取他人的想法和意見,與這類人共事,使人心煩,如果必須共事則適當找到其錯誤的地方,柔性暗示,他就會對你產生敬畏,避免正面衝突,除非你可以活在別人頤指氣使的環境中。
經常使用“你應該 ……你必須 ……”類似命令口氣的人有比較強的領導欲望,個性多為專橫驕傲。內心害怕別人不聽從他,而表面上刻意強調自身的主導地位。表明沒有十足的自信,唯恐不會使人信服。
經常使用“聽說 ……據說 ……”的人企圖將話語內容的責任人轉移給他人甚至是不認識的人,是不想對自己所說的話承擔責任的體現。這種人圓滑世故,雖然見識較廣,交際較多,但是決策力不夠,不能形成自己的意見,很難成為影響力人物。
經常使用“我個人認為這件事 ……是不是 ……能不能”的人不直接排斥他人想法,客觀冷靜,謹慎分析而後提出自己的想法供人參考,而這中間往往能在事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此類人一般多心態平和,懂得尊重他人,同時也會得到他人相應的尊重和信任。
經常使用“可能是吧、也許是吧”的人自我保護欲望較強,通常表面上採取肯定對方的態度,心里則有自己的盤算。如果一旦事情明確,則表現出先知般的自信,如果事情不像預期的順利,那麼一句“當時我就有所懷疑”則成了他掩飾自己無主見的一種手段。
經常使用“可是、不過話說回來”的人比較關注自身的利益,用轉折式的語氣來展示事情的另一面,從而避開對方與自己的矛盾點來為自己說話,從事公共關係的人多用此種口頭語,繞圈子說話,他們最在行。
經常使用語氣助詞如“啊、呀、那個、這個、嗯”的人是老好人,不會挑起事端反而會幫助人平息矛盾,做事小心謹慎為人圓通無害人之心。面對此類人可以信任之,托付的事情大可不必擔心,因為一旦他沒有完成,那麼他比你還要著急,會覺得很難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