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約翰多恩《多恩選集》

時間:2012-11-04 22:02   來源:中國臺灣網

  1769  40.約翰多恩《多恩選集》

  (1573—1631)

  假如《一生的讀書計劃》編于1900年的話,多恩和布萊克[63]很可能不會被收錄其中。重點的轉移不僅僅是一種時尚,雖然兩人在文學界確實碰巧是那種時尚人物,也是一種品位,當品位能夠反映我們對自己的看法的真正變化時,品位可能成為一種深刻的東西。

  他死後,幾代人都沒有重視他的作品。他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因為他說出了我們的實際情況,而彌爾頓[45]則不是。也許再過五十年,這點已不再重要。但目前對于我們來說他依然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不僅僅是他對現代詩歌的有巨大的影響,而且還因為他的心聲就是我們現代人的心聲。1940年,海明威[119]的一部作品《喪鐘為誰而鳴》的題目就是來源于多恩的《禱告》,這部作品出版于1624年。

  多恩出生在一個羅馬天主教家庭,他的母親和壯烈犧牲的托馬斯莫爾是親戚。他在牛津和劍橋上過幾年學,之後學了法律,並且在倫敦讀過了一段世俗,為了愛情而冒險的生活,之後被派到國外去工作,後來和出生名門並且是雇主托馬斯伊戈爾爵士的侄女結婚,多恩認為這段婚姻是非常不明智的,從後他的事業陷入了黑暗,十幾年來一直忍受著貧困和悲傷。在他42歲時,他依然決定放棄對家庭的忠誠,受命于英國國教。他擔任聖保羅大教堂的教長後,事業再度輝煌,而且成了他那個時代最有名的牧師。曾經撰寫愛情詩的那個勇敢的年輕人現在變成一個忍受上帝折磨的人,被死亡的想法和疾病所困擾。他討厭“少狎詩歌”轉為“老娶神學” 。隨著時間的推移,死亡也來纏繞著他。今天你參觀聖保羅大教堂的地下室時,你就能看到多恩的塑像,是他生前雕刻出來的,塑像用一塊裹屍布纏著。當生命最後的時刻來臨時,多恩在他的床邊想象出了一幅畫,想象自己被裹在屍布中,緊閉著雙眼似乎死亡已經接近。

  多恩的《禱告》和《布道》與傳統的宗教文學有很大的不同,他們都是藝術作品,將一種幾乎讓人恐懼的精神強度和精致巧妙的節奏和比喻結合在一起。《禱告》是寫給他自己的,而《布道》則是在國王或者大眾面前演講的。這些都是除了星期日布道時才有的虔誠,是特意根據人的情緒,直到今日依然有效,雖然教義已不在,但是藝術依然在。

  多恩的詩具有高度的美感,毫不妥協的智慧,驚人的個性化。多恩通過使用時而復雜,時而粗暴直接的比喻,並且將感覺和智慧融為一體,從而感覺非常適合我們的口味。在多恩最差的一部作品里,他使用的比喻手法簡直天才的理念,惹惱了直率的約翰遜博士。在他最好的一部作品里,他的比喻似乎和他的想法合為一體。

  他的愛情詩不僅超越了伊麗莎白時期的一切傳統,而且超越了他以前所有情詩的典范情感。“看在上帝的份上,請閉嘴,讓我愛你。”一個人以這樣一句話開始一首詩,不會模倣任何一個人。這不是在聯係寫作,是一個真人在說話,而且他的聲音就在屋里。多恩能讓人震驚,讓人憤怒,讓人感覺溫柔,話語明了簡潔,他愛幻想,熱情,虔誠,但有時有很絕望。而有時候他會在一首愛情詩里融入好幾種感情,他明白詩里感情的復雜性,這一點也適合我們這個不單純的時代。他的愛情詩里所用到的,同樣也適用于他的禱告詩,這些詩中也帶有性愛色彩,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是全部人性,包括人的肉體。以下兩句話經常被人們引用,也濃縮了約翰多恩的大部分特點:

  愛情的神話的確在人的靈魂中萌生,而人的身體如同記錄神話的書頁。

  我們可以粗略地將多恩的詩比作埃爾格列柯的油畫,埃爾格列柯將線條扭曲,而多恩是將語言扭曲。他們不是渴望進行嘗試,而是為了達到精確的效果,強調內容,強化感官和直抒胸臆,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方法。就像埃爾格列柯的色彩那樣,初看似乎很粗糙且不自然,所以多恩的韻腳也被破壞了,顯得粗糙。他們焦躁的情緒反應在作品中,作品顯得粗糙,不連貫。在多恩和埃爾格列高的作品里我們都能感覺到精神上的痛苦和緊張。他們的信仰不平靜,始終被焦慮、困惑、矛盾所籠罩著,似乎預示了我們這個充滿憂愁時代的氛圍。

  多恩創作的大量作品主要是針對學者,因為初讀者僅熟悉選集中的幾篇作品。我推薦:《歌與十四行詩》《挽歌》《一周年與兩周年》《聖十四行詩》《突發事件》,可能還有幾篇布道文。起初讀他的作品,“這個從雲中說話的天使”似乎很牽強附會還有一些不必要的困難。但是在他那奇怪的比喻和看似奢華的風格背後有著合理的理性。讀者們仔細閱讀很快會將這些理性表現出來,他那個性化的用語特點也不會那麼陌生,而且變得越來越有趣。

  克里夫頓費迪曼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