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 84喬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鎮的春天》
(1819—1880)
可能只有文學史家注意到了,如果用股票交易市場來比喻文壇,那很多知名作家的股價都有過浮動,雖然不是大起大落。過去五十年中,蕭伯納(99)和華茲華斯(64)的股價下跌了幾個點,奧尼爾(115)、福斯特(108)、卡夫卡(112)、多恩(40)、博斯韋爾(59)、托克維爾(71)的上升了幾個點。喬治艾略特的股價可算大漲特漲,以受人尊敬的英國評論家里維斯為代表,學者們的大力支持應對此負責。
普通的西方讀者還能記得在高中被迫讀《織工馬南》時的場景。也許是被作者的尊容嚇著了,到現在一回想起來還是會像一匹傷心而聰明的小馬一樣逃開。喬治艾略特和諸多作家相似,都是被攝影師和肖像畫家害苦了的“不幸的人”。
不過,喬治艾略特還是有很多有趣之處。她原名瑪麗安伊萬斯,出身華威郡一個中等商人家庭(父親從一個木匠變成房地產暴發戶)。起初艾略特就對學習很感興趣,這對她以後的職業很有好處。十幾歲時她是虔誠而狹隘的教徒,不過讀了很多書,又和不少非教徒交流過後,她迅速擺脫了教條主義。拋棄上帝和永生,她用對義務的付出平衡一切。“義務”在抽象意義上與“永生”似乎有相通之處。
父親去世後,艾略特搬到倫敦居住。她在充斥文化氣息的報紙雜志工作得很優秀,與諸多文化名人有所往來,例如赫伯特斯賓塞、約翰斯圖爾特穆勒(72)等等。1854年,她的人生似乎確定下來了。艾略特與學富五車的記者和傳記作家喬治亨利劉易斯在一起,兩人的關係長期、不合法而又是公開的。劉易斯的妻子與別的男人生了兩個孩子(唉,這些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啊),精神不正常,和丈夫出獄分居狀態。直到1878年劉易斯去世,艾略特都和他保持這種關係。兩人生活美滿,受人尊重。劉易斯死後一年半,艾略特和美國銀行家約翰W克勞斯結婚。那時她已經60歲,新郎比她小二十歲。艾略特真是一位意志如鋼的女人。
艾略特的堅強意志不僅僅體現在有勇氣的忙碌生活上,還體現在她的小說中。艾略特的小說給很多讀者的感覺是:冗長而缺少趣味,過多的思想,說教性過強,,特別是《羅莫拉》,讓人不由自主地體會到作者那直截了當的才智。但是,艾略特的小說無聲無息地為現代文學做了領路人。如果沒有這些作品,現代小說的進步會更為艱難。就像DH勞倫斯(113)說的那樣:“這一切都是喬治艾略特開創的,她發揮了實際作用。”從現代小說的產生來看,或許斯特恩(58)更早,但是他的小說《項狄傳》因為太過奇怪而被英國主流文學邊緣化,而艾略特正好在主流文學之中發揮導向的作用。艾略特的寫法在當時十分新穎,她用這種形式來描述人心所承受的精神重壓。她的小說不拘一格,在里面找不到狄更斯式的快樂結尾和經典的浪漫愛情。在她的故事里,有著自己超越大多數前輩作家的一流智慧,還有她自己的價值觀。艾略特甚至著筆于知識分子——這一題材在喬伊斯(110)之後很常見,但在簡奧斯汀(66)、菲爾丁(55)或者狄更斯(77)的作品里是不存在的。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前幾章具有自傳性質,敘述了獨特的童年光陰,細膩深刻,溫潤舒緩,令人著迷,就像《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92)一樣有趣。書中塑造了格萊格姑媽、普利特等一些生動形象的小人物。哪怕那時的生活環境已經一去不返,這些人物形象依然保有鮮活的生命力。還有值得憐憫的瑪吉,在苦難的世上奮力發揮自己的戀愛天賦,這種努力今天仍非常感人。《磨坊》和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樣,具有嚴肅的道德性——不僵化狹隘,而是心靈的自然流露,這心靈包容闊大,善于思慮,富于力量而有人道關懷。讀幾個小時機會發現,雖然有很多說教,但其重要性不可抹殺。
在今天,《米德鎮的春天》不僅被認為是艾略特的名作,同時也是英國傳統小說的核心
作品。1919年,伍爾夫(111)在一篇文章中就將它成為“為數不多的寫給成年人的英國小說之一”。 它非常貼合當時的趣味,用復雜、曲折的情節講述幾對情人和夫婦的職業經歷。小說還有一個主題,就是1832年“修正法案”首次通過之前對政治和社會的辯論。讀者更感興趣的應該是對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會生活的全方位描寫,還有女主人公多蘿西婭布魯克承受的性失敗和精神衝擊。面對小說里的不幸婚姻,維多利亞時代的讀者可能會感到不安。細致的心理分析,深厚的同情心,這些的魅力到今天一直不減。
偉大的小說有的讀起快,有的讀得慢。《米德鎮的春天》應該慢慢讀,它不會讓讀者大踏步向前,這是一部舒緩向前的作品。
克里夫頓費迪曼